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7篇
林业   39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43篇
  97篇
综合类   356篇
农作物   45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225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9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1.
不同方法构建磺胺甲基嘧啶免疫抗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了磺胺甲基嘧啶(SM1)免疫抗原合成的有效途径,采用重氮偶合法和戊二醛法分别合成SM1免疫抗原,并对其光谱特征和SM1-BSA的结合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合成磺胺甲基嘧啶免疫抗原中采用重氮偶合法比戊二醛法的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12.
采用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冈杂棉8号F1产量形成的密度、施纯氮量(N)、施纯磷量(P2O5)、施纯钾量(K2O)和喷DPC量等栽培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纯氯量和喷DPC量是影响冈杂棉8号F1产量的主要栽培因素,其经济效益不仅受主要栽培因素对产量效应作用的影响,而且受栽培因素的价格因素的影响.因此,冈杂棉8号F1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以每公顷密度2.7万-3.0万株、施纯氮量337.5-412.5 kg·hm-2、施纯磷量90.0-120.0 kg·hm-2 、施纯钾量225.0~300.0 kg·hm-2、喷DPC量不超过45 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3.
细辛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细辛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其组织培养技术。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继代1次,可增殖10-15倍,每块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能长出5-8株试管苗,反复继代3-4次,每个叶片可产出约500株试管苗。  相似文献   
114.
大豆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新引进的8个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的结果表明:L78—121折合产量最高,为3537.0kg/hm2,较对照品种铁丰31增产41.37%,生育期适中,综合性状好,增产潜力大,适宜在兰州及周边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5.
‘延薯8号’新品种是2002年以‘延薯4号’作母本、‘早大白’作父本,有性杂交获得实生籽,经过各世代鉴定筛选而育成。该品种2009~2010年在吉林省两年区域试验中667 m2平均产量2 356 kg,比对照‘东农303’增产24.80%;鲜薯维生素C含量40.50 mg/100g,淀粉含量13.31%,干物质含量20.72%,还原糖含量0.14%,粗蛋白含量2.65%;抗马铃薯晚疫病。2011年2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6.
不同酸碱条件下内生真菌对三种禾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内生真菌可以通过提高禾草种子在干旱、盐胁迫等逆境条件下的萌发和促进植株生长而提高宿主的竞争力。本试验在pH为4~11的8个酸碱梯度下,对带菌(E+)与不带菌(E-) 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的醉马草、中华羊茅和野大麦的萌发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酸碱条件下内生真菌对禾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弱酸至强碱胁迫(pH为6~11)下,内生真菌显著提高醉马草种子发芽势;酸胁迫(pH为4~5)下,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P<0.05);中性至强碱胁迫(pH为7~11)下,显著提高种子的胚芽长及胚根长(P<0.05);酸性至中性条件(pH为4~7)下,显著提高幼苗干重;强酸(pH=4)及强碱(pH=11)胁迫下,E+异状发芽率显著低于E- (P<0.05)。弱酸至碱胁迫(pH为6~10)下,内生真菌显著提高中华羊茅种子发芽势(P<0.05);强酸(pH=4)及碱胁迫(pH为8~11)下,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P<0.05);pH为4~11,显著促进中华羊茅胚芽生长(P<0.05); pH=10时对胚根的增益作用显著(P<0.05);酸胁迫(pH为4~6)下,显著提高幼苗干重;强碱胁迫(pH=11)下,异状发芽率显著增加(P<0.05)。pH为4~11,内生真菌显著提高野大麦种子发芽势(P<0.05);碱胁迫(pH为9~11)下,显著促进种子胚芽生长(P<0.05);碱胁迫(pH为8~11)下,显著提高胚根长(P<0.05);pH为4~11,显著提高野大麦幼苗干重(P<0.05);强酸胁迫(pH=4)下,E+异状发芽率显著低于E- (P<0.05)。相对于胚芽,胚根对酸碱条件变化更敏感。综合考虑,最适萌发pH条件分别为:醉马草pH为6~9;中华羊茅pH为6~7;野大麦pH为7~9。  相似文献   
117.
内生真菌对感染锈病黑麦草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敏芝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1,20(6):150-156
在田间条件下对带内生真菌和不带内生真菌球道黑麦草品种被锈菌不同程度感染后的生长、光合特性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带内生真菌的植株无论感病轻重,其病叶损失率和植株矮化程度均显著低于不带内生真菌的植株(P<0.05)。并且在轻度和重度病株中,内生真菌可提高黑麦草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内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同时有效地降低了丙二醛的含量,说明内生真菌的存在可提高寄主黑麦草在田间条件下的抗锈病能力。  相似文献   
118.
以陇棉3号为材料,观察了新型化学打顶剂不同打顶时间和剂量对棉花农艺性状、新生节间长度、新生果枝长度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新型化学打顶剂能够降低棉花株高,较人工打顶能够增加果枝数、降低上部果枝长,增加果节数,并能有效抑制新生节间和新生果枝长度,对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绒长无明显影响。与人工打顶相比,同期喷施750 mL/hm2该化学打顶剂,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可以起到替代人工打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9.
不同基因型高粱的氮效率及对低氮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高粱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及其差异机制,研究低氮胁迫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无机氮含量和氮同化酶活性的影响,为耐低氮型高粱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选取2个低氮敏感型高粱(冀蚜2号和TX7000B)和2个耐低氮型高粱(SX44B和TX378)为试验材料,设置高氮(0.24g·kg-1风干土)和低氮(0.04 g·kg-1风干土)2个处理,分别在挑旗期和灌浆期测定高粱叶片NO3--N、NO2--N及NH4+-N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分析不同基因型高粱在2个氮处理下的氮效率相关指标及其差异。【结果】(1)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产量对低氮的响应不同,低氮处理显著降低了冀蚜2号和TX7000B的籽粒产量,与高氮处理比较分别降低13.87%和19.25%,但没有降低SX44B和TX378的籽粒产量。(2)与高氮处理比较,低氮处理的相对籽粒氮累积量、相对植株氮累积量和相对氮收获指数不能表征各基因型高粱是否具有耐低氮特性;但相对低氮敏感型高粱,耐低氮型高粱在低氮处理下有着较高的相对氮肥偏生产力和相对氮素利用效率。低氮处理下SX44B和TX378的氮肥偏生产力是高氮处理的6.19和7.49倍,而冀蚜2号和TX7000B则分别为5.17和4.85倍;低氮处理下SX44B和TX378的氮素利用效率是高氮处理的1.84和1.85倍,而冀蚜2号和TX7000B则分别为1.67和1.35倍。(3)通径分析表明,高氮处理下,植株氮累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对籽粒产量贡献相同;而在低氮处理下,氮素利用效率对籽粒产量关联作用更大。(4)高粱的叶片无机氮含量不能表征高粱是否具有耐低氮特性,灌浆期叶片无机氮含量较挑旗期显著降低。(5)与高氮处理比较,低氮处理时冀蚜2号和TX7000B叶片中NR、GS和GOGAT活性显著降低,SX44B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而TX378叶片中GS活性增加。【结论】耐低氮型高粱在低氮胁迫时有着较高的相对籽粒产量和相对氮素利用效率。低氮胁迫时叶片较高的氮同化酶活性是高粱耐低氮的生理基础。发掘和利用低氮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叶片氮同化酶活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高粱种质资源,有助于提高耐低氮高粱品种的培育效率。  相似文献   
120.
为了研究离子液体[C_(16)mim]Cl的生物毒性作用,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胚胎和仔鱼为受试动物,分别以胚胎发育的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尾芽期4个发育时期以及孵出期和孵出3 d的仔鱼作为处理的起始点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随着[C_(16)mim]Cl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泥鳅胚胎的孵化率逐渐下降,畸形率则在逐步升高;其中,刚孵出的仔鱼24 h与48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及安全浓度(SC)分别为0.555、0.453、0.091 mg/L;孵出3 d的仔鱼24 h与48 h的LC_(50)及SC分别为0.444、0.273、0.031 mg/L。表明在较低剂量内,离子液体[C_(16)mim]Cl对泥鳅胚胎及其仔鱼的发育表现出明显的致畸与致死作用,并且该毒性作用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