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林业   160篇
农学   215篇
基础科学   130篇
  173篇
综合类   385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30篇
畜牧兽医   150篇
园艺   43篇
植物保护   8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明确云南籼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抗虫性及其影响产量的水稻关键生育期,为抗虫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利用苗期和分蘖盛期单株接虫鉴定、成株期(移栽期—乳熟期)田间自然种群发生鉴定等方法,测定了云南籼稻区31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虫性及其产量。结果表明,苗期有7个品种表现高抗,23个品种表现中抗—中感,1个品种表现高感;分蘖期有20个品种表现高抗,有11个表现中抗—中感;成株期田间自然种群鉴定,31个品种成株期白背飞虱田间自然种群的累计虫量都超过了对照品种TN1,均表现为感虫。单株接虫鉴定多数品种表现抗虫,而大田期自然种群鉴定则全部表现为感虫,一定程度说明了云南籼稻区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具有耐害性而无抗生性。移栽期、孕穗期、抽穗期百丛虫量与有效穗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移栽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的百丛虫量是造成有效穗数少和产量低的关键因子。移栽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是防治白背飞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92.
以快速生长期雄性驯鹿(Rangifer tarandus)鹿茸顶端表皮组织为研究材料,提取其顶端表皮组织总RNA,参考GenBank数据库中牛、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序列设计同源引物;采用RT-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首次成功获得雄性驯鹿茸顶端表皮组织EGFR基因编码区部分cDNA序列,片段大小为910 bp;Blast比对发现驯鹿EGFR基因与牛、羊、马、人、鲸、野猪的同源性分别是97%、96%、88%、86%、92%、89%,同源性均在85%以上,表明驯鹿EGFR基因在进化上比较保守;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驯鹿EGFR基因与牛亲缘关系最近,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远;最后通过在线分析软件预测获得EGFR基因序列对应mRNA最小自由能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993.
地下滴灌毛管水头偏差率特性及与土壤水分均匀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毛管水头偏差率是确定毛管长度的主要技术指标。以正在运行的新疆棉田地下滴灌系统为试验对象,选取代表性毛管,实测正常灌溉过程中毛管首尾压力、流量和沿程土壤水分,研究地下滴灌毛管水头偏差率特性及其与土壤水分均匀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毛管设计工作水头为10 m条件下,测试毛管水头偏差率在0.58%~12.80%之间。同一管网中,不同毛管的水头偏差率各不相同且具有波动性,但同一支管位置处树状毛管与环状毛管之间的相对趋势稳定;在毛管设计工作水头为10 m条件下,支管入口压力对毛管水头偏差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毛管水头偏差率和毛管埋深层土壤水分均匀系数之间有强的负相关关系(P0.001),建立了水头偏差率和土壤水分均匀度之间的数学模型,经验证,85%毛管的绝对误差小于5%。研究可以为地下滴灌毛管长度设计与毛管工作状况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试验以pHH43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含噬菌体Phi X174裂解基因E和CI857-PL-PR温控系统的温敏裂解盒CI857-PL-PR-E,再将该裂解盒插入到pPBA1100穿梭载体中,构建裂解质粒pPBA1100-E。利用细菌接合转化法将其转入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中,通过溶菌动力学试验检测裂解质粒pPBA1100-E对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裂解效果并计算裂解效率。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裂解质粒pPBA1100-E,并将其成功地转入到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中,溶菌动力学试验说明裂解质粒pPBA1100-E在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中具有很高的溶菌效率,裂解效率为99.997%。因此,试验成功地制备了牛多杀性巴氏杆菌菌影,为进一步成功研制牛多杀性巴氏杆菌菌影疫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5.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及休闲游憩需求,结合山东省聊城市陈口家园回迁居住区案例,提出服务于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即建议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结合环境心理学,在设施设置、景观空间营造、植物设计与配置等方面采取相应的设计对策,以期为国内以社会性弱势群体为主要使用者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6.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无时无刻不面临着病原菌的威胁,病原菌为了成功侵入植物,进化出一系列复杂的机制。效应蛋白在病原菌的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效应蛋白致病机理和研究进展,对提高植物抵抗病原菌侵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重点阐述了细菌、真菌、卵菌、线虫、植原体等病原菌的效应蛋白致病机制,并对抗病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97.
逆境胁迫一直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对植物逆境胁迫的研究是植物研究的热点难点。转录组学的发展是研究基因转录调控的重要手段,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对探究植物在非生物胁迫以及生物胁迫中基因的表达调控网络,研究参与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有重要意义。对转录组学及其在植物抗逆中的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明确苹果不套袋栽培模式下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危害情况及性迷向素的防治效果,为不套袋苹果园中梨小食心虫的精准防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性信息素诱芯监测烟台等3个地区不套袋栽培苹果园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调查梨小食心虫蛀果率,分别研究在越冬代、第1代和第2代成虫羽化前期施放梨小食心虫性迷向素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烟台、威海、泰安3个地区梨小食心虫成虫田间始发期为 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发生末期均为10月上旬,共出现5个高峰,7—9月为群体数量高峰期;3个地区不套袋苹果园中性信息素诱芯对梨小食心虫的全年诱捕数量为每诱芯213~1 837头,显著低于套袋苹果园(每诱芯729~ 3 715头)( P <0.05),而不套袋苹果园的梨小食心虫蛀果率为3.38%~6.13%,显著高于套袋苹果园(0.13%~0.50%)( P <0.05)。在不套袋苹果园中,性迷向素在梨小食心虫越冬代、第1代和第2代成虫羽化前期施放对梨小食心虫雄成虫交配行为均具有显著干扰效果,迷向率为87.28%~99.80%,不同时期施放处理间差异显著( P <0.05)。第5 代幼虫危害盛期(09-11—10-08)的蛀果率调查发现,性迷向素在第1代和第2代成虫羽化前期施放对梨小食心虫蛀果防治效果分别为92.89%和95.53%,显著高于越冬代羽化前施放(81.77%)( P <0.05)。【结论】烟台、威海、泰安3个地区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趋势、成虫发蛾高峰期和持续时间在套袋和不套袋苹果园中差异不明显,但梨小食心虫在不套袋果园中的危害重于套袋果园。在不套袋栽培苹果园中使用性迷向素结合常规化学防治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效显著高于单独常规药剂防治,其中在梨小食心虫第1代和第2代成虫羽化前期施放性迷向素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99.
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一种多功能蛋白酶,在植物体内参与干旱、盐、低温、重金属等多种非生物胁迫的调节;山羊草是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的供体物种,深入挖掘山羊草中GST基因,对进一步分析六倍体小麦GST基因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信息生物学手段,在山羊草中共发现114条GST基因序列,分属于6个亚族;基因复制分析发现共4对基因发生了基因复制,且均为纯化选择;采用荧光定量PCR对部分GST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发现,8个GST基因在响应干旱和盐胁迫时,主要在根部显著上调表达,3个GST基因在响应低温胁迫时,在根和叶中均显著上调表达,说明山羊草中的GST基因在应答非生物胁迫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为探讨不同杀螨剂对壁蜂Osmia cornifrons蜂螨的防控作用,筛选了适合壁蜂定巢繁殖的巢管管口内径范围,并采用药液浸渍法比较了螺螨酯、炔螨特、联苯肼酯、四螨嗪、三唑锡5种杀螨剂对壁蜂蜂螨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壁蜂芦苇巢管管口内径在8.00~8.49 mm范围时最适合壁蜂定巢繁殖,巢室数量最多,为8.5个,显著高于其它管口内径范围下的巢室数。与空白对照相比,5种杀螨剂各剂量处理对芦苇巢管中壁蜂的巢室数均无显著影响,不同剂量的三唑锡和四螨嗪浸渍芦苇巢管均可有效控制芦苇巢管内蜂螨的为害,2种药剂各剂量处理对巢管中蜂螨的防治效果为97.22%~100.00%,对巢室蜂螨的防治效果为98.75%~100.00%,防治效果显著;而不同剂量的螺螨酯、炔螨特和联苯肼酯对芦苇巢管中蜂螨的防治效果较低,各剂量处理对巢管蜂螨的防治效果为39.81%~80.56%,对巢室蜂螨的防治效果为46.01%~83.82%。表明四螨嗪和三唑锡浸渍处理芦苇巢管可作为有效防治壁蜂蜂螨为害的安全施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