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0篇 |
免费 | 65篇 |
国内免费 | 16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7篇 |
农学 | 35篇 |
基础科学 | 38篇 |
159篇 | |
综合类 | 440篇 |
农作物 | 103篇 |
水产渔业 | 15篇 |
畜牧兽医 | 143篇 |
园艺 | 85篇 |
植物保护 | 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75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70篇 |
2007年 | 69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2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992.
旨在研究蛋鸡饲粮添加发酵杜仲叶粉、杜仲叶粉对蛋鸡产蛋性能、鸡蛋胆固醇和脂肪代谢的影响。选取900只体质量相近、健康的23周龄海兰褐蛋鸡,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等分为5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30只鸡。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Ⅱ~Ⅳ组分别按基础饲粮质量分数0.1%、0.3%、0.5%的剂量添加发酵杜仲叶粉,试验Ⅴ组按质量分数0.5%的剂量添加杜仲叶粉。正试期为8周。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发酵杜仲叶粉能显著提高试验的全期产蛋率(P0.05),以0.3%发酵杜仲叶粉组的产蛋率最高,0.5%发酵杜仲叶粉组可显著增加平均蛋质量(P0.05),0.3%发酵杜仲叶粉组的料蛋比最低;饲粮添加发酵杜仲叶粉、杜仲叶粉均能显著降低蛋黄胆固醇质量浓度(P0.05),其中,以0.5%发酵杜仲叶粉组的蛋黄胆固醇最低;饲粮添加发酵杜仲叶粉、杜仲叶粉均可显著降低蛋鸡血液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的质量浓度(P0.05),显著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的质量浓度(P0.05)。其中,以0.3%发酵杜仲叶粉组的血液TC质量浓度最低,以0.5%发酵杜仲叶粉组的血液TG、LDL质量浓度最低,以0.5%发酵杜仲叶粉组的血液HDL质量浓度最高;(2)与添加0.5%杜仲叶粉组相比,0.5%发酵杜仲叶粉组平均蛋质量显著增加(P0.05),0.3%发酵杜仲叶粉组产蛋率显著增加(P0.05),0.3%、0.5%发酵杜仲叶粉组的料蛋比、蛋黄胆固醇质量浓度、血液TC、TG、LDL质量浓度显著降低,HDL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5),0.1%发酵杜仲叶粉组与0.5%杜仲叶粉组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饲粮添加发酵杜仲叶粉能够改善蛋鸡生产性能、调节血液脂肪代谢,添加杜仲叶粉对于蛋鸡的血液脂肪代谢、蛋黄胆固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0.1%的发酵杜仲叶粉可替代0.5%杜仲叶粉,发酵杜仲叶粉的适宜添加量为0.3%。 相似文献
993.
硝化抑制剂施用对水稻产量与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通过田间微区试验,应用~(15)N标记技术研究两个施氮水平下硝化抑制剂CP施用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土壤残留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推荐施氮处理(240 kg/hm~2)相比,减氮处理(180 kg/hm~2)水稻产量明显降低,但是减氮处理下施用硝化抑制剂CP后增产15.2%,差异显著,并且达到了推荐施氮处理下的产量水平。而推荐施氮处理下施用硝化抑制剂对水稻产量反而没有显著影响。施用硝化抑制剂可显著提高11.1%~25.0%的~(15)N吸收与利用效率,同时~(15)N平衡计算结果表明稻田施用硝化抑制剂减少了21.7%~28.1%的硝化?反硝化、径流等途径~(15)N损失,这可能是CP施用增加水稻产量的机理之一。然而,施用硝化抑制剂会增加54.7%~110.6%的氨挥发排放。因此,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施用硝化抑制剂CP时要进一步减施氮肥才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同时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氨挥发。 相似文献
994.
古典园林的光影美学具有独树一帜的表现风格、指导思想与设计手法,而反观现代园林的光影设计,存在着光影表现力弱、光影关系失衡等各种问题.对古典园林光影设计手法进行研究,用“引光设计(园中园、门窗洞、反光),滤光设计,阻光设计”等章节,重点引证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的光影观察实例,作了较为细致深入的论述,旨在归纳总结古典园林中的光影设计方法供现代园林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95.
古典园林的光影美学具有独树一帜的表现风格、指导思想与设计手法,而反观现代园林的光影设计,存在着光影表现力弱、光影关系失衡等各种问题。对古典园林光影设计手法进行研究,用"引光设计(园中园、门窗洞、反光),滤光设计,阻光设计"等章节,重点引证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的光影观察实例,作了较为细致深入的论述,旨在归纳总结古典园林中的光影设计方法供现代园林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96.
针对甘肃内陆河灌区农业水资源日益减少、环境干旱、干热风频发及目前主栽小麦品种在限额灌溉条件下减产的问题,探讨了调整春小麦新品种选育思路和实现小麦生产协调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发现,仿布劳格小麦育种模式选育的一些主栽春小麦品种在甘肃内陆河灌区栽培面积最大,在高水肥投入条件下可获得高产,但在减额灌溉后,籽粒产量大幅下降。通过适度“升秆(提升生物量)”选育的“陇春34号”等高秆、中高秆类型新品种(系),在减额灌溉条件下可以不减产或显著增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甘肃内陆河灌区主动减额灌溉,节水专用型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目标设计与立论思维,并对节水专用型小麦的育种实践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7.
998.
为寻找并确定控制玉米产量、品质的基因组区域,本研究利用64对核心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对257份玉米(Zea maysL.)自交系构成的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群体连锁不平衡位点、群体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TASSEL软件的GLM(general linear mode)程序对株高、穗位、生育期、穗长、穗行数、百粒重、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共9个性状的表型数据与标记进行回归分析,确定标记对表型的解释率。结果表明:(1)在公共图谱上的SSR位点组合都有一定程度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P<0.01时,LD成对位点占总位点组合20.29%,D’>0.5成对位点比例为12.65%。(2)SSR数据遗传结构分析表明,群体可分为5个亚群。(3)共鉴定出26个标记位点与9个性状相关联,大多集中在4、6、7和10染色体上,其中第7染色体上标记最多,为5个。8个位点的变异分别与株高、穗位、生育期、穗长、穗行数和蛋白质含量等6个表型性状极显著相关(P<0.01),分别为umc1294作用于株高,对表型的解释率为7.2%;umc1741及phi116作用于穗位,对表型的解释率为11.37%和8.57%;phi328175及phi260485作用于生育期,对表型的解释率为4.74%和5.6%;umc1741作用于穗长,对表型的解释率为5.77%;umc1309作用于穗行数,对表型的解释率为6.68%;bnlg1450及bnlg1185作用于蛋白质含量,对表型的解释率为9.41%和9.81%;其他18个标记与9个性状显著相关(P<0.05)。与单个性状关联的标记数目为1~7个,解释率为4.74%~14.31%。与产量相关性状关联的位点(次)累计为30个,与品质相关性状关联的位点(次)累计为7个,位点数目上品质性状远少于产量性状。部分标记与多个性状关联,可能是性状相关或一因多效的遗传基础,一些标记同时与某性状关联,多数标记与定位于遗传图谱的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一致,也有互补性。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位点及其区域内存在很多与产量、品质等性状相关的QTL,对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揭示污泥堆肥施用后土壤单位有机碳矿化及温度敏感性(Q10)对于市政污泥资源化利用和土壤碳库稳定性的主控因素,并进而为市政污泥处理及土壤有机碳固持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黄土丘陵区退化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污泥堆肥添加比例(0,2.0%,5.0%,10.0%,15.0%,20.0%)和培养温度(15℃,25℃和35℃)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探讨了污泥堆肥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和Q10的影响。[结果](1)与CK相比,不同污泥堆肥添加在培养初期土壤单位有机碳矿化速率显著增加(p<0.01),之后迅速下降直至趋于稳定;而施用污泥处理组的土壤单位累积矿化量是CK的1.6~4.2倍,在施用比例达到10.0%~20.0%时其有机碳矿化速率与累积矿化量均差异不显著。(2)运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不同温度不同污泥添加土壤单位有机碳矿化动态均达到较好效果(R2>0.95),潜在矿化势(C0)值在6.92~39.60 mg C/g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常数(k)...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滴灌配置对机采棉根系生长、水氮运移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设置3种滴灌毛管配置方式:(1)内嵌式滴灌毛管+夹管(EB);(2)内嵌式毛管+侧管(ES);(3)迷宫式毛管+侧管(LS);施氮(N)量均为300 kg/hm~2;同时,以ES处理不施氮肥为对照(CK)。结果表明:滴灌施肥24 h后,土壤水分及硝态氮均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LS和EB处理水分和硝态氮在作物行下方的根区含量高,ES处理硝态氮分布向宽行偏移。90%以上棉花根系分布在0—30 cm土层,但EB处理根系分布更浅,其超过80%根系分布在15 cm以内土层;ES处理与LS、EB处理相比,根干物质量分别显著降低31.7%和25.5%;ES处理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根体积显著高于LS和EB处理。LS处理显著增加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较ES处理分别增加9.4%和18.0%;EB处理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也较ES处理分别增加6.5%和8.5%。机采棉使用迷宫式滴灌毛管并在侧管铺设毛管,水分和硝态氮分布与根系分布相匹配,能显著促进棉花根系生长,增加氮吸收量并提高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