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46篇 |
免费 | 977篇 |
国内免费 | 129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31篇 |
农学 | 674篇 |
基础科学 | 558篇 |
1535篇 | |
综合类 | 7454篇 |
农作物 | 1112篇 |
水产渔业 | 832篇 |
畜牧兽医 | 2205篇 |
园艺 | 1293篇 |
植物保护 | 6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5篇 |
2023年 | 318篇 |
2022年 | 706篇 |
2021年 | 704篇 |
2020年 | 618篇 |
2019年 | 665篇 |
2018年 | 462篇 |
2017年 | 765篇 |
2016年 | 520篇 |
2015年 | 666篇 |
2014年 | 720篇 |
2013年 | 896篇 |
2012年 | 1295篇 |
2011年 | 1268篇 |
2010年 | 1228篇 |
2009年 | 1140篇 |
2008年 | 1097篇 |
2007年 | 994篇 |
2006年 | 879篇 |
2005年 | 669篇 |
2004年 | 449篇 |
2003年 | 252篇 |
2002年 | 304篇 |
2001年 | 280篇 |
2000年 | 246篇 |
1999年 | 75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6年 | 5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了探求新生克隆猪可能的死亡原因以及是否存在不完全的DNA甲基化重编程,本试验运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分别检测了H19基因和IGF2R基因差异甲基化区(DMR)在新生死亡克隆猪和同期正常猪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中的甲基化状态。结果发现,H19基因DMR在克隆猪肺脏中表现为超甲基化,极显著高于正常猪(95.20%VS46.80%P〈0.01),且10个测序克隆中存在2处连续的全甲基化CpG位点(4-9位、12-S17位),而在其他组织中甲基化差异不显著(P〉0.05);IGF2R基因DMR在肝脏中处于超甲基化状态,显著高于正常猪(80.00%V839.41%P〈0.05),而在肺脏中为去甲基化状态,板显著低于正常猪(14.71%VS66.47%P〈0.01),在其他组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说明,在死亡克隆猪中,H19基因DMR在肺脏和IGF2R基因在肝脏与肺脏中存在不完全的DNA甲基化重编程,这可能是导致克隆动物死亡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2.
桑椹利口酒中的挥发性成分是构成桑椹酒的主体气味因子。采用液-液萃取法提取桑椹利口酒中的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GC-MS),共检测出39个特征峰,鉴定出35种挥发性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9.3%。其中,质量分数排在前7位的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9.81%)、二十五烷(12.66%)、二十一烷(12.35%)、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0.77%)、4-(1,1-二甲基乙基)-2-甲基苯硫酚(7.26%)、十八炔酸甲酯(5.01%)和十五碳酸(4.65%)。桑椹利口酒挥发性成分中含量较高的酯类化合物形成了酒香的主体气味:呈优雅浓郁果香,且甜中带有淡淡酸果味。 相似文献
103.
基于GIS的降水多元回归模型在黑河干流山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GIS和统计学方法,利用21个站点气象数据和DEM(基于5个因子:高程、坡度、坡向、经度和纬度)在黑河干流山区构建一种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用以模拟研究区降水量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全年、湿季和干季3种情景及3种不同空间分辨率数据相互耦合下的雨量变化。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解释研究区74.5%的年降水空间变异,对湿季降水量解释效果要好于全年和干季两种情景;100 m分辨率下的3种降水模型效果均为最好;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100 m分辨率下,由西北部不足200 mm增加至东南部700 mm左右,降水量分界线呈西北-东南走向;500 m分辨率的降水量分界呈带状,有一定程度上移;1 000 m分辨率的降水量分布误差大。本研究采用的建模方法有较强移植性,可在其他山区开发类似模型,利用其模拟结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今后在建模中加入空间化的风速变量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 相似文献
104.
甘肃地区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鉴定及RAPD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目的是分离鉴定引起甘肃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掌握其基因型情况。利用16S、23SrRNA保守序列PCR扩增对乳房炎奶样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鉴定,并进行RAPD基因分型。结果表明,310份奶样中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0株,RAPD结果显示这10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可得到清晰的RAPD指纹图谱,扩增产物在2~7条带之间,具有多种带型组成。通过聚类分析100株菌产生11个基因型,其中Ⅰ型4株,Ⅱ型4株,Ⅲ型10株,Ⅳ型13株,Ⅴ型7株,Ⅵ型24株,Ⅶ型16株,Ⅷ型6株,Ⅸ型4株,Ⅹ型10株,Ⅺ型2株。Ⅵ型为该地区的流行优势菌群,不同牛场各基因型菌株分布有明显差异。本研究说明牛场的环境与养殖条件对病原菌流行传播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结果对地区性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巴氏杆菌在应激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和内脏的广泛出血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2007年7月中旬至8月初,我县大河乡大岔村2户牧民的34头毛犊牛相继发病,发病率占犊牛的49.28%,就诊前死亡9头,在强化免疫和治疗当中死亡7头。死亡率为47.06%,治愈18头,治愈率为52.94%。 相似文献
106.
CIDR与GnRH诱导同期发情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观察CIDR与GnRH诱导同期发情的效果。[方法]本实验利用GnRH+PG+GnRH和CIDR+EB+P4+PG对荷斯坦奶牛进行同期发情。CIDR组:在奶牛发情周期的任意一天(发情当天除外),于奶牛阴道内放CIDR同时肌注2mgEB和50mgP4,人为诱导卵泡的发生,在放入CIDR的第8d肌注PG;应用GnRH组与CIDR组同步进行同期发情处理:肌注GnRH7d后肌注PG,2d后再次肌注GnRH。[结果]表明:利用CIDR与Gn—RH两种同期方法同期发情率、情期受胎率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在实际生产中,GnRH便于操作,且发情略高于CIDR组。 相似文献
107.
“3S”技术在草地鼠虫害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益严重的草地鼠虫害,己成为引发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威胁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3S"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手段,具有探测范围广、信息量大、成本低、受地面条件限制和人为因素影响小等特点,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这一技术与地面调查资料的结合,不仅加快了对草地资源的宏观监测速度,而且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草地鼠虫害的变化动态。结合鼠虫害发生的特点,重点概述了运用"3S"技术对草地鼠虫害进行监测的原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和"3S"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8.
甘南玛曲夏季牧场欧拉型藏羊牧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甘南玛曲夏季牧场草地状况对欧拉型藏羊牧食行为的影响,根据草地植被特征,通过野外调查了解甘南玛曲夏季牧场的草地状况,并采用跟踪观测的方法对欧拉型藏羊的牧食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夏季草场的昼采食时间最长(约450 min),游走时间较长(约80min);反刍和站立时间基本相近,分别为32 min和28 min;夏季牧场白天的卧息时间非常少,约8 min.采食时间与地上生物量和牧草盖度成正相关(r=0.782,0.902;P>0.05);昼反刍时间与牧草高度成极显著正相关(r=0.995;P<0.01);昼卧息时间与地上生物量成极显著负相关(r=-0.9994; P<0.01);昼站立时间 相似文献
109.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中期群落比较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中期6块样地进行了群落间异质性和群落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群落间异质性与环境因素差异多数为正相关,说明环境对撂荒演替中期群落组成与结构起到了一定的塑造作用,典型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群落间异质性有84.6%是由环境差异引起的,其中土壤全磷含量与群落间组成异质性、土壤水分与群落结构异质性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磷营养对撂荒演替中期群落组成有较大的影响,而土壤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对撂荒7~15年的耕地进行恢复与重建应注意磷肥的施用和节水、保水措施。 相似文献
110.
鄂尔多斯高原雾冰藜在沙漠-河岸过渡带白刺沙堆上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点格局和标记点格局的方法对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在唐古特白刺Tangutorum nitraria沙堆上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雾冰藜在沙堆不同方向分布不均匀,以西北方向分布最多,占整个沙堆的61.49%,其次是西南方向,占26.87%,最少的是东北方向,只有2.09%,反映了雾冰藜对固定、半固定风沙土有较好的适应性,对流动风沙土适应性较差;2)雾冰藜聚集生长的距离范围小于沙堆的平均直径5.54 m,而且在小于这个尺度范围内雾冰藜与白刺沙堆表现为正相关,说明二者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共存关系;3)不同沙堆之间的雾冰藜数量彼此之间没有影响;4)雾冰藜在小尺度范围内表现为聚集分布,说明其种子的扩散一般是集中在植物周围,而不同沙堆间种子的扩散,风起到了重要的传递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