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5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263篇
林业   234篇
农学   98篇
基础科学   121篇
  244篇
综合类   1624篇
农作物   421篇
水产渔业   161篇
畜牧兽医   289篇
园艺   222篇
植物保护   10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共生菌Arsenophonus、水稻和温度对褐飞虱黄绿绿僵菌发病率的影响,揭示影响褐飞虱黄绿绿僵菌发病的重要因子。【方法】通过共生菌Arsenophonus(感染和未感染)与水稻品种(TN1、IR56和Mudgo)以及Arsenophonus与温度(21℃、23℃、25℃、27℃、29℃和31℃)两个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观察喷黄绿绿僵菌孢子悬浮液后不同时间褐飞虱黄绿绿僵菌的发病率。【结果】喷黄绿绿僵菌孢子悬浮液后,不同水稻品种上褐飞虱发病率均以含Arsenophonus的试虫较低,而不同温度下的褐飞虱发病率则仅喷菌处理后第3 d和5 d时在25℃、27℃和29℃时含Arsenophonus的试虫发病率显著较低,其他温度下无显著差异。双因素方差结果表明,Arsenophonus与水稻品种双因素试验中均以含Arsenophonus褐飞虱黄绿绿僵菌的发病率显著较低,而Arsenophonus与温度双因素试验中仅在喷菌处理后第3 d、5 d以含Arsenophonus褐飞虱黄绿绿僵菌的发病率显著较低。温度显著影响褐飞虱的发病率,23℃~29℃条件下褐飞虱的发病率较高,LT50较短,为黄绿绿僵菌侵染褐飞虱的适温范围。其中,27℃时发病率最高,LT50最短,最为适宜;31℃和21℃条件下褐飞虱发病率较低,LT50较长,不利于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的侵染。温度还影响含Arsenophonus与不含Arsenophonus试虫LT50的相对大小。其中,含Arsenophonus试虫LT50在27℃、29℃时相对较长,在其他温度下则相同甚至较短。【结论】共生菌Arsenophonus显著抑制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的致病力,且该作用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温度亦显著影响褐飞虱的黄绿绿僵菌发病率,而水稻品种以及Arsenophonus和水稻品种间、Arsenophonus和环境温度间的交互作用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2.
施磷水平对不同基因型花生种子发芽期耐寒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种基因型(耐寒型、中间型和敏感型)共10份花生种子为材料,于6个浓度梯度的过磷酸钙溶液(0浓度为对照)浸泡进行发芽试验,以露白率,发芽率及相对发芽率为指标,研究了在常温(25℃)浸种与低温(2℃)浸种下不同基因型花生种质发芽能力。结果表明:在种子吸胀萌发期,25℃/72h平均露白率由高到低为P2P3P4P1P5P0;2℃/72h平均露白率由高到低P4P2P5P3P1P0,无论常温浸种还是低温浸种,72h露白率都高于对照水平。3种基因型的10份花生种质25℃/120h发芽率明显高于2℃/120h发芽率,经低温处理后,耐寒型种质(S8,B1,Y4)和中间型种质(E4,Q2)发芽率高于中间型种质(H56)和敏感型种质(H33,J11,J19,J4),且敏感型种质随磷浓度的增高种子的发芽率随之增高。通过露白率与发芽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针对不同基因型可以增施不同浓度的磷肥来提高花生种子发芽期的耐寒能力,耐寒型种质以P3最明显,中间型种质以P2最明显,敏感型种质以P5最明显。  相似文献   
53.
早熟金柑新品种‘金秋早’是从福建省尤溪县‘尤溪金柑’园中优良实生单株选育而成。生长健壮。果实近球形,果皮橙黄至橙红色,单果质量17~26 g,皮肉脆嫩化渣,酸甜可口,风味浓。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总酸0.8%,总糖9%,维生素C 394 mg·L~(-1)。每果种子数5~7个。成熟期在11月上旬,比‘尤溪金柑’早15~20 d。适宜在福建省尤溪金柑适栽区种植。  相似文献   
54.
以6个新疆加工型辣椒品种207、208、64、66、67、HT113为试材,以MSB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植物激素浓度的NAA、2,4-D、TDZ、KT进行花药培养,研究不同植物激素处理对加工型辣椒花药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诱导的影响,以建立适应于新疆加工型辣椒的花药培养技术。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辣椒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出胚率均不同,愈伤组织诱导率为4.98%~29.65%,胚状体诱导率为0~6.88%。0.5 mg·L~(-1) 2,4-D+0.1mg·L~(-1) TDZ和0.5mg·L~(-1) NAA+0.1mg·L~(-1) KT分别是愈伤组织诱导和胚状体诱导最适宜的激素组合;在新疆特有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模式下,7月中旬前的花药接种培养最为适宜;胚状体继续发育成熟后,通过练苗移栽获得了56株单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55.
为探讨不同地理群体多鳞四指马鲅形态差异,实验基于2018—2019年采自海门、如东、舟山、三门、珠海5个地理群体的133尾多鳞四指马鲅个体进行35个可量性状和8个可数性状测定,并拍摄保存样本照片用于几何形态学分析。多鳞四指马鲅的传统形态学和几何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5个地理群体的多鳞四指马鲅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和地理距离成正相关,但尚未达到种群分化的程度。这可能是更新世冰期时,海平面下降导致南海和东黄海之间形成地理隔离所致;但随更新世末期海平面上升,因多鳞四指马鲅极强的洄游习性,仍有部分群体可以在黄海和南海之间进行长距离洄游,以及鱼卵和仔稚鱼存在随洋流扩散从而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交流,导致不同地理群体间虽存在着较大的形态特征差异,但形态和遗传分化仍未能达到种群分化水平。综上,鉴于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四指马鲅在不同海域繁殖、索饵出现的时段差异,建议对这5个地理群体中的三门群体和舟山群体划为2个管理单元,如东群体和海门群体划为1个管理单元,珠海群体划为另1个独立的管理单元。针对5个地理群体按4个管理单元进一步制定特别管理政策,以期既保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又保障广大渔民的生计。  相似文献   
56.
对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和症状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描述,并对825份标样进行分离、纯化,结果从中获得菌株431个,根据菌株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出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的主病原菌是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及其他16种病原菌,从而明确了荸荠贮藏期病害发病规律及药剂筛选和防控技术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7.
对深圳市宝安区30个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的土壤进行重金属污染调查,选取Zn、Cu、Cr、Pb、Hg、Cd和As共7个指标,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0个样点土壤中,21个样点为1级土壤;5个样点为2级土壤;4个样点土壤受到轻度污染,为3级土壤。2级土壤和3级土壤由Pb、Hg、Cd和As造成的污染比重依次为56%、33%、22%和11%。30个监测点的土壤均没有受到Zn、Cu和Cr污染。  相似文献   
58.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技术以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德化黑鸡MC1R基因编码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结果表明:引物P2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并表现为AA、AB和BB等3种基因型;经序列分析发现,BB型存在2个突变位点:分别在1094处(G-A)和1095处(T-C),其中在1095处的突变还导致氨基酸的改变(Cys-Arg)。由基因型分布情况表明,德化黑鸡C系(乌色)和D系(非乌色)均以AA型为主;BB型(含SNP)仅存在于C系中,而在D系中未发现,推测BB型可能是乌色性状特有或与乌色性状相关。  相似文献   
59.
鲜椒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鲜椒品种,对引进的6个鲜椒品种与对照品种辛香2号进行了生物学性状、经济性状、抗逆性、抗病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长研201、黔椒4号、永利209抗性最强,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25.96%、20.49%、3.81%,适合在遵义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60.
荸荠贮藏期腐烂病主要病原棘孢木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荸荠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病原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的生长及危害特点,为贮藏期荸荠腐烂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棘孢木霉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病原菌菌丝在pH3~8时生长量最大;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氮源,碳源以糊精、甘露醇、D-山梨醇最好,氮源以甘氨酸最适;分生孢子需在水中才能萌发,40%的荸荠水溶液可促进孢子萌发,其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最适pH值为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