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39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9篇
  41篇
综合类   277篇
农作物   42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206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0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3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9年   2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41.
弱光条件下东方百合的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探明弱光条件下东方百合的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为我国北方地区东方百合切花的耐弱光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以东方百合品种‘Marcopolo’、‘Tiber’、‘Constanta’和‘Acapulco’为试验材料,在整个生长季对其进行不同遮光处理(正常光照、50%遮光、75%遮光),测定不同光强下各品种光合参数及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75%遮光条件下东方百合各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d)降低,表观量子效率(AQY)下降,叶绿素含量增高,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降低,比叶质量减小,叶面积增大,切花观赏品质有所下降;不同百合品种的耐弱光性不同,弱光下‘Marcopolo’的LCP、Rd较低,比叶质量较小,AQY变化幅度小,表现出较强的耐弱光性;相反地,‘Acapulco’则对弱光较敏感。  相似文献   
642.
[目的]明确两广二号杂交原种的产卵规律及最适交配时间,为有效缩短蚕种卵龄差及改进蚕种制种管理技术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两广二号杂交原种4个品种(芙蓉×932、932×芙蓉、湘晖×7532、7532×湘晖)的母蛾为试验材料,调查不同品种在不同时间点交配其母蛾在各时段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百分比及单蛾产卵量和不良卵率,找出两广二号杂交原种不同交配形式的产卵规律.[结果]同一品种不同时间点交配的产卵规律有所不同.中系品种(芙蓉×932和932×芙蓉)拆对后产卵有明显的产卵高峰期和产卵低谷期,产卵曲线呈波浪形,其中于8:00和9:00交配的母蛾产卵不集中,产卵时间跨度长;而于10:00和11:00交配的母蛾拆对后迅速产卵并达产卵高峰期,产卵相对较集中.日系品种(湘晖×7532和7532×湘晖)各时间点交配的产卵规律基本一致,产卵趋势较平稳,均在拆对后迅速产卵,每个时段的产卵量随产卵时间的推进逐渐减少.4个品种不同时间点交配对其单蛾产卵量、不良卵率的影响不明显,但从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来看,各品种间的单蛾产卵量、不良卵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时间点交配对产卵高峰期和产卵集中度有影响,对单蛾产卵量和不良卵率无明显影响,但其发生规律存在差异.生产上应根据家蚕母蛾产卵规律适当调整母蛾交配、拆对、投蛾和收蛾等的时间点,蚕种保护及浸酸也可参考母蛾产卵规律进行相应处理,减少卵龄差,提高蚕卵孵化整齐度及孵化率.  相似文献   
643.
为比较掌叶大黄、喜马拉雅大黄、菱叶大黄、头序大黄4种高山药用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差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大黄素为对照品,0.5%醋酸镁-甲醇溶液为显色剂,测定了样品溶液在510nm处的吸光度。结果表明,4种大黄中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含量为喜马拉雅大黄掌叶大黄菱叶大黄头序大黄,游离蒽醌的含量为喜马拉雅大黄掌叶大黄头序大黄菱叶大黄,与藏药用大黄的等级划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44.
[目的]研究2种捕食性瓢虫对烟蚜及被烟蚜茧蜂寄生烟蚜(以下简称寄生蚜)的取食选择和气味反应,为合理利用多种天敌昆虫组合防治烟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分别将不同寄生龄期的寄生蚜和等量未被寄生正常烟蚜(以下简称烟蚜)供给瓢虫取食,分别计算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烟蚜及寄生蚜的取食率;以烟蚜的不同虫态作为气味源,利用嗅觉仪测定2种瓢虫对寄生蚜气味的反应.[结果]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成虫均会取食1日龄和2日龄寄生蚜及烟蚜,且对二者的取食选择性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2种瓢虫成虫对3日龄和4日龄寄生蚜取食率显著低于烟蚜(P<0.05,下同),对该龄期寄生蚜的取食选择性较弱.七星瓢虫幼虫对2日龄寄生蚜和烟蚜的取食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但对4日龄寄生蚜的取食选择性显著低于烟蚜,取食后寄生蚜与烟蚜混合群体形成僵蚜的比例较高;异色瓢虫幼虫对较高日龄寄生蚜仍表现出明显的捕食,对2日龄和4日龄寄生蚜取食选择性与烟蚜均无显著差异,从而使取食后寄生蚜与烟蚜混合种群形成的僵蚜比例较低.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成虫除对烟蚜成蚜气味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反应外,还分别对僵蚜壳和寄生蚜表现出一定的趋向性.[结论]2种瓢虫成虫在低日龄寄生蚜和烟蚜间无明显的取食选择性,在高日龄寄生蚜和烟蚜间存在明显的取食选择性;七星瓢虫幼虫在2日龄寄生蚜和烟蚜间无明显的取食选择性,但对4日龄寄生蚜的取食选择性显著低于烟蚜;异色瓢虫幼虫在2日龄和4日龄寄生蚜与烟蚜间无明显取食选择性.2种瓢虫成虫对烟蚜成蚜气味的趋向作用强于寄生蚜和僵蚜.  相似文献   
645.
白藓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白藓种子休眠的原因,本试验从种子形态、透水性、内源抑制物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藓种胚各部位已发育完全,平均胚率为95.3%,不存在形态后熟;完整种子吸水10h后吸水率达到44.09%,满足萌发的生理需求,种皮基本上不存在吸水障碍;种皮内源抑制物质活性高于种胚,强烈抑制白菜种子萌发、幼苗茎长和根长;离体胚可以萌发,但胚根伸长受到抑制,说明种皮内存在抑制白藓种子萌发的物质,种胚内存在抑制胚根生长的物质。外源GA3浸种对打破种子休眠有一定作用,低温层积可以有效解除种子的休眠。  相似文献   
646.
分子标记在甜菜离子注入诱变育种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经过离子注入诱变产生的早熟、高糖突变体为材料,结合RAPD标记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离子注入诱变应用在甜菜上的有效性:通过分析材料同DNA水平上的差异,得到了甜菜品系7208、Wll、S10之间有差异的引物;建立了7208、W11和S10的指纹图谱库,为新标记的创制奠定基础;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拓宽甜菜种质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L.)3个品种‘中花’、‘澄海粗条,和'全年油青’为材料,对菜薹不同节间(菜薹从膨大处到顶端依次平分为4节)芥子油苷组分和含量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除4-甲硫基丁基芥子油苷在全年油青菜薹的第1节中没有检测到、4-羟基-3-吲哚...  相似文献   
648.
红壤丘陵区地面覆盖对胡柚园土壤环境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衢州红壤丘陵区的10年生胡柚低产林为试材,探讨地面覆盖对土壤环境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土壤覆盖明显降低胡柚园土壤的温度及高温出现的频率,7~9月平均地表温度下降约1℃,20 cm土层降温1.6~1.9℃,气温越高,覆盖降温效果越明显,使胡柚处于较适宜的土温环境中;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有利于果实生长发育,单果重提高10.6%~15%,株产量增加13%~16.6%。  相似文献   
649.
用低维生素E和添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日粮饲喂雏鸡,建立维生素E缺乏实验动物模型。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法检测雏鸡红细胞膜蛋白组分变化。结果表明:维生素E缺乏组雏鸡红细胞膜蛋白带Ⅰ、Ⅱ含量高于对照组,带Ⅲ、Ⅴ、Ⅵ含量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带Ⅳ无显著变化。提示VE对维持雏鸡红细胞膜结构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50.
Two interferon gamma (IFN-gamma) assays, the IFN-gamma enzyme immunoassay (EIA) and the IFN-gamma bioassay and an absorbed ELISA were used to screen 6 cattle herds for Johne's disease. Each herd had a history of Johne's disease but the majority of infected animals did not show clinical signs. The disease status of the cattle, which were removed from the herds, was confirmed by bacteriological culture of faeces or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culture of tissues collected at necropsy. The sensitivities of the IFN-gamma assays and the absorbed ELISA were determined using test results from infected animal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IFN-gamma EIA in detecting subclinical (71.8 to 93.3%) and clinical animals (100%)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However, the IFN-gamma bioassay and the absorbed ELISA were more sensitive in detecting cattle with advanced infections (80%) than those that were subclinically affected (16.7 to 3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