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7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383篇
林业   339篇
农学   339篇
基础科学   246篇
  818篇
综合类   1283篇
农作物   290篇
水产渔业   291篇
畜牧兽医   1272篇
园艺   223篇
植物保护   31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256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333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319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2年   5篇
  1963年   7篇
  1962年   5篇
  1960年   4篇
  1937年   4篇
  1936年   6篇
  192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111.
112.
司海丽  纪立东  李磊  勉有明  朱英  刘菊莲  尚红莺  杨洋 《土壤》2022,54(6):1124-1131
为了探讨生物有机肥施用对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明确生物有机肥的最佳施用量及施肥模式,以田间连续4年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生物有机肥施用量0(CK)、4.5(T1)、9.0(T2)、13.5 t/hm2(T3)及生物有机肥9.0 t/hm2配施无机化肥N 360 kg/hm2(T4)对盐碱地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活性及多样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明显降低土壤p H和全盐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呈递增趋势,且在T2处理基础上增施无机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14.73%;(2)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活性及多样性指数均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T3处理土壤培养192 h时AWCD值为0.84,经Tukey检验分析, Shannon和Mcintosh指数较CK处理分别增加10.11%和62.67%;(3)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呈递增趋势,各处理平均分别比CK处理增加66....  相似文献   
113.
The aim of present work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with filamentous fungi (Aspergillus oryzae var. effuses, Aspergillus oryzae, and Aspergillus niger) on total phenolics content (TPC), flavonoid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four subfractions of oat, namely, n-hexane, ethyl acetate (EA), n-butanol, and water, and compare them to their corresponding subfractions of unfermented oat. The TPC and total flavonoid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especially in EA subfractions (p < 0.05). The levels of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subfraction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enhanced (p < 0.05). The highest antioxidant activities were also found in the EA subfractions. The polyphenols in EA were analyz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t 280 nm. Most polyphenols were increased remarkably, especially ferulic and caffeic acids. There was a cl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PC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In conclusion, fungi fermentation is a potential bioprocess for increasing the TPC, flavonoid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oat-based food.  相似文献   
114.
基于C8051F005的组培CO2微环境调控系统的研制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C8051F005芯片设计开发一种新型组培气体微环境控制系统,采用高纯度CO2定压定量供给和自动箱内循环在线监测技术,成功解决了CO2气体难以自动精确施放和传感器检测精度及其稳定性的问题,实现了组培微环境CO2浓度的按需设定和自动控制.该系统能够同时记录CO2浓度的下降量和时长,既可用于研究不同组培微环境因子对组培苗同化CO2速率的影响,又能用于规模化组培育苗生产.以驱蚊香草、冬青、大花蕙兰组培苗为实验材料,验证系统可靠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控制精度高,能够满足规模化组培育苗对气体微环境调控的需求和组培微环境建模的科研要求.  相似文献   
115.
The influence of oil concentration and baking on the properties of low-moisture composites consisting of oil droplets dispersed in a protein-carbohydrate-glycerol matrix was investigated. These composites were produced by blending canola oil, whey protein concentrate (WPC), corn syrup, and glycerol together using a high-speed mixer. The resulting system consisted of oil droplets dispersed in a polar matrix. Some composites were analyzed directly after preparation, while others were analyzed after being heated at 176 degrees C for 10 min to simulate baking. The "lightness" of the composites was greater before baking (higher L value), but the color was more intense after baking (higher a and b values). The lightness and color intensity of the composites decreased as the oil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effects being more pronounced in the baked samples. The zeta potential of the oil droplets (measured after dilution at pH 6) was highly negative (approximately -40 mV), indicating that whey protein was adsorbed to the droplet surfaces. The mean particle diameter (measured after dilution at pH 6) increased appreciably after baking, which was attributed to droplet flocculation.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unbaked and baked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queezing flow viscometry, which showed that the measurements associated with consistency and yield stres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oil concentration and with baking.  相似文献   
116.
滦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总结了国内外对流域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的实践,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滦河流域(内蒙古山区部分)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滦河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状态得分为0.82,健康指数为0.48。滦河流域应加强水土保持,减少土壤侵蚀;加大围栏育草、禁牧、休牧、轮牧等力度,治理沙化草场,恢复植被;降低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以减少流域非点源污染;减少对流域内湿地的围垦和破坏;有计划地恢复河滨湿地生态系统,促进河流生态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7.
为探明不同水氮耦合模式下黑土区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规律,设置常规淹灌(F)、浅湿灌溉(W)和控制灌溉(C)3种灌溉模式,0、85、110、135kg/hm2(N0、N1、N2、N3)4个施氮量水平,共12个处理,研究不同水氮耦合模式对水稻干物质、产量、氮素吸收转运、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模式下,水稻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控制灌溉模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水稻地上部不同器官氮素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施氮水平,控制灌溉模式的叶、茎鞘和穗氮素累积量较常规淹灌提高了27.80%~43.42%、18.32%~24.97%、13.85%~24.25%,较浅湿灌溉提高了0.96%~13.18%、10.73%~12.86%、10.53%~12.61%;3种灌溉模式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累积速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控制灌溉模式高于浅湿灌溉和常规淹灌模式,干物质、氮素累积始盛期随施氮量增加而提前;水稻植株平均氮素累积速率达到峰值时间比平均干物质累积速率达到峰值时间提前11.39d;相较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模式,控制灌溉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其中CN2处理产量最大,为10272.57kg/hm2;控制灌溉模式显著提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相同灌溉模式下,叶、茎鞘氮素转运率以及穗部氮素转运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小。水稻产量与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水分生产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百千克籽粒吸氮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适宜水氮耦合模式可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综合考虑CN2处理为最佳水氮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118.
磴口县地下水空间异质性分析及其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地下水埋深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响应。首先,通过半变异函数模型分析了磴口县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而利用克里金插值对研究区2008、2016年的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进行了拟合;其次,基于磴口县2008年与2016年的景观格局分布数据,研究了其景观格局演变特点;最后利用GIS叠加分析手段,将地下水埋深变化与景观格局演变数据进行耦合,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如下:①空间上,磴口县地下水埋深大体遵循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加深的趋势,研究时段内其空间异质性呈上升趋势,空间异质性中的随机扰动增强。②县域主要景观类型为林地,其次为沙地、裸地与水体,研究时段内建筑用地与水体增加明显,耕地与沙地略有减少。③景观格局演变对地下水埋深有较明显的影响,建筑用地的扩张使其加深,地表灌溉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其上升。总体来看,磴口县地下水资源利用效率有较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9.
为实现油菜等小粒径作物覆膜种植中膜上均匀打孔的功能,针对传统膜上成穴装置结构庞大复杂、工作时易黏土挑种及撕挑地膜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法兰式滚轮与螺纹式圆锥型锥钉组合式结构的打孔装置,确定了其主要结构参数范围;构建了打孔装置运动学模型,分析了打孔锥钉关键点的运动轨迹,确定了膜上打孔过程,并基于轨迹方程分析了膜孔尺寸参数;运用ADAMS运动学仿真,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以打孔锥钉顶角、打孔锥钉直径、打孔滚轮半径、机组前进速度为试验因素,以膜孔长度、膜孔间距偏差为试验考核指标,进行了打孔装置结构和运动参数的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影响膜孔长度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打孔滚轮半径、打孔锥钉顶角、打孔锥钉直径、机组前进速度;影响膜孔间距偏差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打孔滚轮半径、机组前进速度、打孔锥钉顶角、打孔锥钉直径;基于参数优化,获得较优参数组合为:打孔锥钉顶角53°、打孔锥钉直径16 mm、打孔滚轮半径65 mm、机组前进速度4 km/h。以打孔装置较优结构参数组合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打孔装置所打膜孔形状较规则,普遍呈类圆形状,膜孔长度均在18 mm以上,膜孔间距较为均匀,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各行膜孔长度一致性变异系数为4.98%,各行膜孔间距均匀性变异系数为3.44%。结果表明试验参数组合选取合理,打孔装置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0.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水稻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15N示踪微区结合的方法,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模式(浅湿干灌溉、常规淹灌)和4个秸秆生物炭施用水平(0、2.5、12.5、25t/hm2),以常规淹灌作为对照,研究浅湿干灌溉模式施加秸秆生物炭对水稻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根系对肥料和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施加秸秆生物炭改变了水稻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适量的秸秆生物炭提高了根系的主根长、根体积、根鲜质量、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伤流强度和根系活力,优化了根冠比,有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浅湿干灌溉模式水稻根系对肥料-15N和土壤氮素的吸收量与根系伤流强度和根系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活跃吸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根冠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浅湿干灌溉模式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变化促进了水稻根系对肥料-15N和土壤氮素的吸收,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浅湿干灌溉模式施加12.5t/hm2秸秆生物炭处理的水稻经济产量、氮肥吸收利用率(NUE)、氮肥农学利用率(NAE)、氮肥偏生产力(NPFP)较不施加秸秆生物炭处理分别提高了13.05%、30.54%、11.67%和13.05%。本研究可为秸秆生物炭在寒地黑土区稻田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