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05篇 |
免费 | 289篇 |
国内免费 | 73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11篇 |
农学 | 392篇 |
基础科学 | 399篇 |
571篇 | |
综合类 | 3491篇 |
农作物 | 497篇 |
水产渔业 | 341篇 |
畜牧兽医 | 1087篇 |
园艺 | 537篇 |
植物保护 | 4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149篇 |
2022年 | 344篇 |
2021年 | 343篇 |
2020年 | 330篇 |
2019年 | 286篇 |
2018年 | 205篇 |
2017年 | 308篇 |
2016年 | 204篇 |
2015年 | 335篇 |
2014年 | 364篇 |
2013年 | 450篇 |
2012年 | 614篇 |
2011年 | 610篇 |
2010年 | 617篇 |
2009年 | 513篇 |
2008年 | 512篇 |
2007年 | 496篇 |
2006年 | 350篇 |
2005年 | 311篇 |
2004年 | 221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146篇 |
2000年 | 121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施肥对青引1号燕麦产量及构成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施肥对燕麦鲜草、秸秆和种子产量的影响,找出限制燕麦鲜草、秸秆和种子产量提高的养分因子,筛选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的施肥配方,本研究以青引1号燕麦(Avana sativa cv.Qingyin No.1)为对象,于2010年在青海省湟中县分析不同的氮、磷和钾配方施肥对燕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为限制燕麦鲜草产量提高的主要养分因子,施氮能显著提高燕麦株高和鲜草产量,N337.5P105K60处理鲜草产量最大,为66 194 kg·hm-2,比对照增产44.9%。磷素为限制燕麦种子产量提高的主要养分因子,施磷能增加燕麦有效分蘖数、小穗数,N225P157.5K60处理下燕麦籽粒产量最大,为6 678 kg·hm-2。经过经济效益分析,N225P105K60施肥处理获得的综合收益最大,饲草田达到18 435.3元·hm-2,种子田达到22 877.5元·hm-2,分别比对照增收4 500.9和4 597.5元·hm-2。 相似文献
103.
本试验以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为实验动物,采用PCR-RFLP技术对-酪蛋白基因(CSN3)片段的Ⅰ的酶切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2个山羊群体中均存在CSN3基因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且均有A、B两个等位基因。辽宁绒山羊群体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6和0.54;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31和0.69。CSN3基因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辽宁绒山羊群体中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0.01),在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0.05),但两个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0.01)。 相似文献
104.
为了解西藏地区牦牛品种或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本研究从33个RAPD多态性引物中筛选出8个条带清晰且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对西藏地区的巴青牦牛、类乌齐牦牛、丁青牦牛、桑日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江达牦牛、康布牦牛、桑桑牦牛、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等11个类群的核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并用Nei氏标准距离和UPGMA聚类法分析了类群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西藏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在0,185 7~0.405 3之间,其中帕里牦牛最小(0.185 7),说明相对较纯,群体较整齐;而工布江达牦牛最大(0.405 3),显示该群体内部具有较多的遗传变异.(2)在11个类群中,其遗传多样性指数大小分别为:工布江达牦牛(0.405 3)>江达牦牛(0.353 6)>斯布牦牛(0.344 8)>康布牦牛(0.342 8)>嘉黎牦牛(0.332 3)>桑日牦牛(0.282 3)>巴青牦牛(0.279 3)>桑桑牦牛(0.269 8)>丁青牦牛(0.259 7)>类乌齐牦牛(0.224 1)>帕里牦牛(0.185 7),具有西藏东部牦牛类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而西部牦牛类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的趋势,预示着西藏东部可能是牦牛的起源地之一.(3)遗传距离构建的分子聚类关系图表明: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分为2大类,帕里牦牛(PL)为一类,其余10个牦牛类群为另一类.综上所述,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品种或种群内的遗传分化显著,这是西藏牦牛业持续发展和牦牛适应外界环境的遗传基础,是将来培养牦牛新品种或品系的重要基因资源;西藏牦牛品种可分为2大类群.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108.
109.
利用荧光标记微卫星技术对雪山鸡MHC基因Ⅰ~Ⅳ区进行遗传多样性及血型判断进行检测,并分析不同血型与部分抗性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雪山鸡MHC-Ⅰ基因观察杂合度为0.6075,多态信息含量为0.5382;MHC-Ⅳ基因观察杂合度为0.7975,多态信息含量为0.7668。雪山鸡血型较为复杂,主要血型有B2、B5、B13、B21、B22、B76。其中,B2综合抗性指标显著好于其他血型(P<0.05)。该结果为利用血型进行抗病育种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0.
地下啮齿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经常需要对动物个体进行标记,而传统的剪耳、剪趾标记法会造成动物伤害、影响动物行为等,与动物福利相悖。利用PIT标签于2014年秋季在祁连山东段标记高原鼢鼠30只,研究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及越冬后体重、体长和尾长变化。结果表明,样地内高原鼢鼠估算种群密度为44只/hm2;越冬后高原鼢鼠平均体重为222.07g,显著高于越冬前平均体重193.74g,平均体长为19.4cm,显著高于越冬前平均体长18cm;雌性与雄性的体重增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被动式电子标签同时可适用于地下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学研究,是地下啮齿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项新型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