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07篇
  免费   607篇
  国内免费   1427篇
林业   1420篇
农学   2039篇
基础科学   1151篇
  2015篇
综合类   3557篇
农作物   590篇
水产渔业   394篇
畜牧兽医   1565篇
园艺   457篇
植物保护   953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363篇
  2021年   551篇
  2020年   438篇
  2019年   441篇
  2018年   338篇
  2017年   437篇
  2016年   415篇
  2015年   550篇
  2014年   540篇
  2013年   629篇
  2012年   794篇
  2011年   814篇
  2010年   730篇
  2009年   711篇
  2008年   657篇
  2007年   685篇
  2006年   639篇
  2005年   663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283篇
  1999年   310篇
  1998年   275篇
  1997年   276篇
  1996年   227篇
  1995年   228篇
  1994年   210篇
  1993年   161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06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大豆的分子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含有gus基因的pBI121质粒DNA导入辽豆14,从处理的100朵花中获得53粒种子。经PCR检测53粒种子的幼苗,共检测出6株阳性植株。采用RT—PCR和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所获得阳性植株进行检测,其中2株幼苗(T0代17号和33号)均出现阳性结果,进一步对这2株阳性植株进行Southern blot检测,同样获得了阳性结果。上述检测结果表明,gus基因已整合到染色体上并得到了表达。对转基因植株后代进行了PCR跟踪检测,结果从17号株系的28株中检测出19株阳性植株,33号株系的35株幼苗中检测出17株阳性植株,表明gus基因可以在转基因植株后代遗传。本研究结果为大豆花粉管通道转化技术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62.
[目的] 研究库布齐沙漠中段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地表形态变化规律及其与风环境的关系,为科学制定沙区光伏电站次生风沙危害防治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风洞试验方法,分析光伏阵列与风向之间夹角为0°,45°,90°,135°和180°时光伏阵列地表蚀积空间分布规律和地表形态剖面特征。[结果] 夹角为±90°时,迎风侧前两排电板区域地表蚀积变化表现为风蚀以中度和重度为主,堆积以轻度为主。第3—5排电板区域在前两排电板的遮蔽作用下风沙活动强度大幅降低。夹角为±45°时所有电板区域蚀积变化规律较为相似;45°时蚀积变化表现为风蚀以中度和重度为主,堆积以中度和轻度为主,小范围出现重度堆积现象;-45°时风蚀和堆积均表现为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以8 m/s风速条件为例,不同夹角条件光伏阵列地表蚀积强度表现为:45°>90°>-45°>-90°>0°。夹角为0°时最小,蚀积变化极差仅为1.265 cm。夹角为45°时最大,蚀积变化极差可达5.429 cm。夹角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风况条件下,夹角为正值相较负值时光伏阵列地表风沙活动更为强烈。夹角为45°时蚀积强度是夹角为-45°时的1.566倍,夹角为90°时则是夹角为-90°时的1.269倍。[结论] 沙区光伏阵列次生风沙危害的防治技术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区域主害风向条件。  相似文献   
63.
采煤塌陷裂缝对降雨后坡面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采煤塌陷裂缝对坡面储蓄降水的影响,本文对降雨后不同坡向上裂缝两侧的不同土层水分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雨主要补充坡面地表0~20 cm土层土壤水分,且在雨后0~20 cm土层土壤水分散失也较为严重;雨后阴坡土壤含水率最高,0~10cm、10~20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差异显著(p0.05)。降雨结束8 d后,裂缝附近的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大,尤以坡面裂缝上部边缘处最为明显,裂缝处与远离裂缝的土壤水分之间差异显著(p0.05);阳坡土壤水分损失最高,阳坡裂缝周边土壤水分平均损失量高达3.31%。可见,裂缝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坡面储蓄降水的格局,加剧坡面局部土壤水分散失,这一点在植被恢复与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4.
为了探讨地被植物在不同遮荫条件下的适应性,本研究以10种地被植物为材料,对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状态、日平均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及光补偿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遮荫水平对10种植物的光合有很大影响,10种植物能忍受的遮荫程度不同.对旋覆花、甘野菊、大叶铁线莲、青杞、委陵菜来说,全光比较合适;对蛇莓、匍枝毛茛、匍枝委...  相似文献   
65.
几种地被植物抗逆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野生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化中应用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目前对野生地被植物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得到推广。本文就部分北京地区野生地被植物的耐旱耐热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的抗旱性从强到弱依次为:甘野菊、青杞、旋覆花、连钱草、大叶铁线莲、委陵菜、蛇莓、匍枝委陵菜。其抗热性从强到弱依次为:委陵菜≈匍枝委陵菜、旋覆花、甘野菊、连钱草、玉竹、蛇莓、青杞、大叶铁线莲、匍枝毛茛。以上研究结果为其在北京地区乃至其他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地被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66.
银川盆地富硒土地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银川盆地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硒区.该富硒区具有富硒土层厚、硒含量适中、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富硒土地分布区不仅硒含量高,而且污染有害元素的含量特别低,呈原生态的自然状态.初步分析认为银川盆地土地富硒主要与成土母质(母岩)有关.  相似文献   
67.
本文对该病的病原、流行情况、发病原因、症状分别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提出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8.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重庆市植烟区不同肥力植烟土壤氮素矿化规律,求得土壤氮素矿化参数,并探讨了氮素矿化潜势(N0)、有机质、全氮、pH、碱解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5℃条件下培养,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够很好的拟合氮素的矿化过程,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r高肥力土=0.976、r中肥力土=0.986、r低肥力土=0.996),不同肥力土壤氮素矿化量存在显著差异。矿化潜势(N0)为:高肥力土(25.0mg?kg-1±0.60)﹥中肥力土(21.5mg?kg-1±0.61)﹥低肥力土(19.7mg?kg-1±1.14);矿化速率(k)为:低肥力土(0.1596mg?kg-1?d-1±0.0104)﹥中肥力土(0.1492mg?kg-1?d-1±0.0155)﹥高肥力土(0.1029mg?kg-1?d-1±0.0071)。矿化潜势(N0)与全氮、有机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9和0.9788,与pH之间呈负相关(R=-0.9784)。表明不同肥力植烟土壤的供氮能力存在差异,在肥料管理上要因土、因时施肥。  相似文献   
69.
以黄土丘陵区2、6、10、15龄旱作枣林(Ziziphus jujube cv.Junzao)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距树干0.5、1、1.5 m处、分层(0.2 m)钻取土样,分析了旱作枣林细根随树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枣林树龄增大,枣林细根根长密度增加,比根长减小;2龄枣树细根主要分布于径向1.5 m以内和垂向1.6 m以上,10、15龄枣树细根分布超过径向1.5 m和垂向3 m以上,并在株间形成根系高密度区,6龄枣树细根径向分布范围大于2龄,垂向分布与10龄和15龄接近;不同树龄枣林细根根长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且主要集中在0~0.6 m土层中;随着树龄增加,细根根长密度径向分布无差异(10、15龄)。研究表明:2、6龄枣林应靠近树干地表处施肥,而理论上成熟期10、15龄枣林可在林内任意位置施肥;同时为防止枣林减产和退化,需增加枣林管理措施以有效降低枣树自身奢侈性耗水和非生产性耗水。  相似文献   
70.
采用冷处理法、复合酶法和明胶法对余甘子果汁进行澄清处理,分别考察其对余甘子果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处理法最温和,对Vc含量和SOD活性基本无影响,但澄清效果差,澄清处理12 h,褐变度降低12%,透光率升高3%;复合酶法澄清效果显著,而且对Vc含量和SOD活性影响小,酶解3h,褐变度降低44%,透光率升高10%,Vc含量损失4%,SOD活性损失5%;明胶法能取得较好的澄清效果,控制澄清时间,该法对Vc和SOD活性的影响也相对较小,明胶法澄清果汁4h,褐变度降低56%,透光率升高13%,此时Vc含量损失8%,SOD活性损失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