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1篇
  免费   509篇
  国内免费   895篇
林业   749篇
农学   684篇
基础科学   618篇
  1080篇
综合类   3242篇
农作物   460篇
水产渔业   347篇
畜牧兽医   951篇
园艺   530篇
植物保护   524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418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410篇
  2019年   407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420篇
  2016年   368篇
  2015年   467篇
  2014年   451篇
  2013年   541篇
  2012年   761篇
  2011年   711篇
  2010年   596篇
  2009年   553篇
  2008年   460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为解决金银花种植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问题,以金银花为试验对象,选用广谱杀菌剂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采用常量、倍量、二次和三次灌根处理,对最终的残留含量进行分析。头茬花各处理中苯醚甲环唑均未检出,而二茬花中戊唑醇的残留量为0.14~0.22 mg/kg,存在残留超标风险。建议使用10%苯醚甲环唑4000倍液灌根处理,防治金银花土传病害,灌根2~3次,安全间隔期15天。  相似文献   
192.
研究了光照对沙葱种子萌发及抗氧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2h光照和24 h光照下的沙葱种子发芽率仅为对照的20.8%和8.8%,表明沙葱存在光休眠现象,为需暗种子;在12 h和24 h光照处理下,催芽前期SOD、POD活性及Vc含量水平较高,MDA和CAT含量低于0h;而在种子萌发后期,SOD、POD活性降低,MDA和CAT含量升高,说明在光胁迫下,沙葱种子萌发后期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93.
简要分析了我国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简称"两区")建设的背景,提出"两区"概念,概括了"两区"应该承载的主要功能,并提出了建设"两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4.
安徽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早播小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9年5月1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春玉米,首次证实草地贪夜蛾入侵安徽,截至8月25日全省16市全部见虫。2019年10月22日,淮南市寿县窑口镇早播小麦田发现疑似该虫为害,经鉴定,确认为草地贪夜蛾。调查发现,全田均可见该虫为害状,百株被害率最高达84.21%,每平方米最高虫量43头。调查提示,入侵安徽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可取食为害小麦,应加强其在麦田发生情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5.
中国茶树炭疽菌属病害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着茶产品经济价值的提高,茶叶生产安全备受关注。炭疽菌是引起茶树病害的病原菌之一,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茶产品品质,威胁我国茶产业的良性发展。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茶树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茶树炭疽菌种名使用混乱,茶树与炭疽菌的互作研究也较为薄弱,而简单依靠药剂防治病害也对茶叶质量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梳理并明确了危害茶树的炭疽菌种类;总结了现有的茶树和炭疽菌互作的研究成果,提出识别免疫(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ETI)模式是茶树防御炭疽菌的主要机制;对茶树病理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解决办法,并展望了深入开展茶树抗病机理研究的思路,以期为制定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及选育茶树抗病良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6.
入侵昆虫基因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贸易的加速发展,入侵物种对农林业、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基因组学研究为阐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分子机制与生态适应性过程以及研发新型防控技术提供了新手段、新平台与大数据。本文综述了入侵昆虫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现状,系统总结了基因/基因家族、转座子/重复序列等基因组信息在决定昆虫入侵性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探讨了基因组学研究在助力害虫RNAi、昆虫不育技术(SIT)、化学生态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防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潜力,并展望了基因组学研究应用于入侵昆虫综合防控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7.
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可以调控昆虫滞育,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juvenile hormone epoxide hydrolase, JHEH)是调节保幼激素代谢的关键酶之一。为探索JHEH在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滞育中的调控作用,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七星瓢虫JHEH全长基因,命名为Csjheh(GenBank登录号:MH932586),该基因cDNA全长2 077 bp,开放阅读框(ORF)1 380 bp,编码45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51.39 kD,理论等电点(pI)为8.79。疏水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具有典型环氧水解酶的N末端疏水结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sjheh与中欧山松大小蠹、赤拟谷盗、丽蝇蛹集金小蜂、内华达古白蚁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同源性达到64.24%。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其时空表达模式,结果表明Csjheh基因在七星瓢虫成虫初羽化阶段表达量较高,滞育诱导条件下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滞育60 d时与初羽化阶段接近。本研究结果对揭示JHEH参与JH的调控作用,进而调控昆虫滞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8.
四种除草剂在水稻上的消解及残留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四种水稻用除草剂(苄嘧磺隆、吡嘧磺隆、丙草胺、丁草胺)的消解及残留规律,建立了四种除草剂在土壤、糙米、稻壳中的分析检测方法:四种除草剂在各基质中三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均在70%-110%范围内,变异系数在1.5%-14.9%之间;基质标准曲线在0.01~1mg/kg的线性范围内,可决系数均在0.98以上,线性相关性良好,可满足检测要求。土壤检测结果显示按照推荐剂量和二倍推荐剂量施药10d后,四种除草剂的残留量均小于本方法定量限;四种除草剂最终残留量均小于糙米中最低残留限量,表明在水稻上按照推荐剂量使用这四种除草剂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9.
200.
为了明确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是否产嗜铁素,揭示其生防机制,本文通过CAS检测该菌株产嗜铁素的能力,并对其嗜铁素合成相关基因cepR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同时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菌株JK-SH007产嗜铁素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JK-SH007具有明显的产嗜铁素能力,其嗜铁素合成相关基因cepR大小为720 bp,与B.pyrrocinia(EU034001)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9%,两者序列相似性为97%,13个位点出现SNP;另外菌株JK-SH007 cep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3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两者一致性为97%。该菌产嗜铁素最优培养时间是15 h、pH 8、转速200 r/min、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甘油和氯化铵;PB试验筛选出影响该菌株产嗜铁素的关键性因素分别是pH、加碳量、加氮量;CCD试验结果显示,pH和加氮量的交互作用较明显;最终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分析出菌株JK-SH007产嗜铁素最佳方案为碳源加入量15.00 g/L、氮源加入量10.50 g/L、温度30℃、pH 7.36,优化后菌株产嗜铁素能力由18.59提升到37.86,响应面优化产嗜铁素条件的效果是显著的,嗜铁素产量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