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25篇
  免费   706篇
  国内免费   1053篇
林业   1370篇
农学   1373篇
基础科学   815篇
  1602篇
综合类   4642篇
农作物   641篇
水产渔业   510篇
畜牧兽医   1840篇
园艺   728篇
植物保护   763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408篇
  2021年   508篇
  2020年   476篇
  2019年   521篇
  2018年   321篇
  2017年   502篇
  2016年   398篇
  2015年   558篇
  2014年   586篇
  2013年   697篇
  2012年   871篇
  2011年   991篇
  2010年   926篇
  2009年   851篇
  2008年   807篇
  2007年   824篇
  2006年   667篇
  2005年   575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234篇
  1999年   208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明确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农地边际化现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单位成本纯收益指标”、“农地利用集约度指标”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指标”三大主要指标,对广东省2000—2015年农地边际化特征进行提取。选择影响农地边际化特征的19个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农地边际化现象的核心影响因素进行挖掘。结果表明:2000—2015年广东省共发生3次比较明显的农地边际化现象,分别在2001—2002年、2005—2006年、2010—2013年,且第3次边际化持续时间最长,情况最严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指标和农户家庭资源要素结构变化指标对农地边际化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中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粮食总播种面积对农地边际化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q值分别为0.8067、0.8055、0.7916。任何两因子相互交互作用都能增强对农地边际化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2.
针对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成熟叶片富含多糖、多酚、蛋白质及其他次生代谢物质的特点,采用改良CTAB法对其基因组总DNA进行提取,并对DNA进行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可从天门冬成熟叶片中获得纯度高、完整性好的总DNA,其OD260 nm/OD280 nm为1.86,OD260 nm/OD230 nm为2.36,浓度为390μg/mL,产率达11.7μg/g,多糖、多酚和RNA杂质被去除干净,无降解现象,说明该方法提取的天门冬基因组总DNA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究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增殖、凋亡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含0(A组),25(B组),50(C组),75(D组)和100μg/mL(E组)苦参碱的培养基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BMECs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苦参碱对BMECs凋亡的影响,并检测苦参碱对BMECs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对BMECs中Caspase-3、p53、STAT1和SOCS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用药5d时,低质量浓度(25和50μg/mL)苦参碱对BMECs增殖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浓度(75和100μg/mL)苦参碱对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B~E组BMECs的凋亡率均极显著高于A组(P0.01);B~E组BMECs培养上清液中NO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明显高于A组。B~E组BMECs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比A组高,其中C组极显著高于A组(P0.01);B~E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极显著高于A组(P0.01),E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极显著高于A组(P0.01),各组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与A组相比,苦参碱上调了B~E组BMECs中Caspase-3、p53、STAT1和SOCS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论】低质量浓度苦参碱能够促进BMECs增殖,高质量浓度苦参碱则会抑制BMECs增殖;不同质量浓度苦参碱均可提高BMECs的抗氧化能力,其中50μg/mL苦参碱提高BMECs抗氧化能力的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84.
Biochar application can improve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increasing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soil pH and water content. These properties are important to soi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however, the effects of biochar on DOC concentration and composition have received little research attention, especially several years after biochar application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 long‐term experimental field where the biochar was only applied once in 2009.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biochar application rates (0, 30, 60 and 90 t ha?1) on the dynamics of soil water content, DOC concentration and DOC compositions (reducing sugar, soluble phenol and aromatics) over nine samplings during a 12‐month period in 2014.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water content and DOC concentration varied from 7.1% to 14.5% and 59 to 230 mg C kg?1 soil during the 12 months,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biochar application rates did not significantly (p > 0.05) affect soil water content, DOC concentration and DOC composition at the same sampling period. The DOC concentration across the biochar treatmen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soil water content. Moreover, the DOC composition (reducing sugar, soluble phenol or aromatics) and their concentration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total DOC concentration. In addition, biochar did not affect soil bulk density, pH,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crop yiel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me benefits of biochar to soil may not persist 5 years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biochar under a field condition.  相似文献   
85.
86.
介绍了鲁棉1157 的选育过程、农艺特征特性、产量、品质、抗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7.
吴勇  刘晓静  蔺芳  童长春 《草业学报》2020,29(9):94-105
为科学准确地评判河西走廊苜蓿主产区紫花苜蓿饲草生产中施肥措施对其产品质量及生产收益的影响,本研究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材料,通过2016、2017年2年田间试验,以该区域紫花苜蓿饲草生产的平衡施肥推荐方案(N 103.5 kg·hm-2、P2O5 105 kg·hm-2、K2O 90 kg·hm-2)为对照,探讨了不施肥及3种不完全施肥(缺氮偏施、缺磷偏施、缺钾偏施)处理下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措施各处理均显著提高紫花苜蓿产量、蛋白总量,降低其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提高了相对饲用价值,从而改善了紫花苜蓿品质,并有效增加了经济效益;与氮、磷、钾平衡施肥相比,各偏肥处理的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均显著低于平衡施肥,尤以缺磷偏施的降幅最大,2016、2017年2年的产量和蛋白总量降幅分别达到25.9%、25.7%和33.4%、33.1%。因此,磷是河西荒漠灌区紫花苜蓿饲草生产的养分限制因子,氮、磷、钾对该地区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影响顺序为:磷>氮>钾。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出河西荒漠灌区紫花苜蓿的施肥效应为氮、磷、钾平衡施肥的经济效益最优,为DEA有效;不完全施肥的3个评价单元及不施肥评价单元为DEA无效,其中,不施肥经济效益最低,3个不完全施肥评价单元中的缺磷偏肥的紫花苜蓿经济效益比缺氮偏肥和缺钾偏肥更低;另外还以DEA模型推算出不同施肥措施下紫花苜蓿饲草生产经济效益改进的具体方案,其中,不施肥的紫花苜蓿饲草生产需调整的幅度最大,调整额度达10678.88 CNY·hm-2,各施肥措施需调整的幅度排序为:不施肥>缺磷偏施>缺氮偏施>缺钾偏施。  相似文献   
88.
89.
为了解国内外奶牛疫病预警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归纳了奶牛疾病的预警要求,分析了国内外8种疫病预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奶牛养殖中存在的局限性。一是兽医巡检预警技术:该技术较为成熟,但不能满足大规模养殖牛场迅速、高效预警的需求。二是奶样体细胞数测定技术:可初步诊断隐性乳腺炎,但需要额外细菌培养和检测确诊。三是奶牛群体改良测定技术:以监测生产性能为主,仅可预警奶牛乳腺炎及酮病。四是计步器及发情、反刍项圈预警技术:同时具备发情与反刍监测功能,但仅适用于牛群的发情与反刍监测。五是大数据挖掘技术:在数据库基础上,利用各种模型或算法预测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但预警效率受限。六是智能化体温连续远程监测及预警技术:可预警口蹄疫等重大传染病,但无法完全替代临床诊断,不能监测病原微生物。七是基于AI和群体热成像的奶牛行为分析技术:可以监视记录奶牛行为与温度特征,锁定病畜,但对发病初期无异常行为的牛只无效。八是生物气溶胶激光光谱测量技术:通过检测病原微生物种类和浓度,达到预警疫病的目的,目前主要用于军方监测人类重大疫病。未来的奶牛疫病预警技术需要进一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奶牛重大疫病预警诊断。本文为预警监测技术的本地化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0.
针对300mm行距插秧机在南方双季稻区栽插行距过大、穴数过少及不能充分发挥机插稻的增产潜力问题,在300mm行距插秧机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机械优化设计和田间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插植部箱体、苗箱、支架(包括左右支架和中间支架)和浮板4个关键部位技术参数改进设计,研制出了适合南方双季稻区作业的2ZS-488B型(264mm行距)插秧机,并于2012-2013年在江西省2个试验点进行不同早晚稻品种机插行距的大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插秧机作业性能稳定,漂秧率、伤秧率和漏插率分别为1.55%、2.68%和1.93%,相对均匀度合格率为89.54%。与300mm行距插秧机相比,其产量平均增产529.43kg/hm2,平均增产率达8.57%。该研究结果创新了南方双季稻区新的机械化栽插方式,有利于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