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00篇 |
免费 | 603篇 |
国内免费 | 96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05篇 |
农学 | 653篇 |
基础科学 | 617篇 |
1060篇 | |
综合类 | 5456篇 |
农作物 | 1045篇 |
水产渔业 | 436篇 |
畜牧兽医 | 1752篇 |
园艺 | 870篇 |
植物保护 | 4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9篇 |
2023年 | 226篇 |
2022年 | 542篇 |
2021年 | 546篇 |
2020年 | 506篇 |
2019年 | 541篇 |
2018年 | 366篇 |
2017年 | 599篇 |
2016年 | 369篇 |
2015年 | 551篇 |
2014年 | 596篇 |
2013年 | 725篇 |
2012年 | 941篇 |
2011年 | 1010篇 |
2010年 | 848篇 |
2009年 | 834篇 |
2008年 | 809篇 |
2007年 | 719篇 |
2006年 | 629篇 |
2005年 | 499篇 |
2004年 | 314篇 |
2003年 | 184篇 |
2002年 | 217篇 |
2001年 | 221篇 |
2000年 | 183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56年 | 4篇 |
1955年 | 2篇 |
194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规模化奶牛场育成牛产污系数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华中地区重点监测点郑州市某千头奶牛场监测,制定出能表示该地区奶牛场育成牛产生污染物状况的产污系数.随机选择5头采食正常,健康,体重300 kg左右的育成牛,测定每头育成牛每天饲料采食量及饲料中粗蛋白、磷、铜、锌等指标,每天粪便产生量及粪中全氮、全磷、铜、锌、有机质等指标和每天尿液产生量及尿中COD、氨氮、全氮、全磷、铜、锌等指标,最后得出该奶牛场育成牛的年均产污系数为:氮126.02 g·head-1·d-1,磷60.94 g·head-1·d-1,有机质1966.18 g·head-1·d-1,铜0.143 g·head-1·d-1,锌0.953 g·head-1·d-1,COD 98.908 g·head-1·d-1,氨氮1.579 g·head-1·d-1.育成牛中COD、有机质、氮、磷、锌等污染物排出量较大,且育成牛中COD、氮、磷、铜、锌、氨氮和有机质等污染物排出量随季节变化有不同变化,一旦饲粮满足育成牛的需要,多余的部分将被排到粪尿中,造成营养物质的流失和污染物产生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2.
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水溶性有机碳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与水溶性有机碳(SWSOC)的变化特征。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阶段(GT)、草灌阶段(MT)、灌丛阶段(FX)、灌乔阶段(FA)、乔木阶段(AR)和顶极阶段(TV),通过调查取样和试验分析,对不同恢复阶段的0~10,1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的SMBC、土壤微生物熵(SMQ)、SWSOC、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SWSOC/SOC)、土壤基础呼吸(SBR)的变化规律以及他们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MBC和SBR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增加;SMQ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和恢复进行而增加;在不同的恢复阶段,SWSOC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0~10 cm土层,SWSOC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增加,在10~20和20~40 cm土层,SWSOC随着恢复的进行先增后减;SWSOC/SOC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减小;SMBC,SMQ,SWSOC,SBR均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和土壤有机碳库的累积。 相似文献
93.
94.
为高效利用乌蒙山区丰富的冬闲田资源,对17份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L.)开展了农艺性状与营养成分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平均生育期为194~226 d,出苗-拔节期时长超过生育期50%;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多数高于10%,产量(28.42%)和有效分蘖(30.52%)最高。不同品种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8.33%~10.13%和25.32%~30.15%;中性洗涤纤维(Neur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含量为50.51%~57.58%,品种差异不显著;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 RFV)为106.57~133.83,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永久444’ADF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爱沃RFV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各指标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穗粒数与产量正相关(P<0.05),生育期与CP正相关(P<0.05);铃铛数、NDF、有效分... 相似文献
9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400克/升氯氟醚菌唑悬浮剂防治香蕉叶斑病效果及其对香蕉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别以20毫升、13.3毫升、10毫升400克/升氯氟醚菌唑悬浮剂兑水60公斤分3次喷雾施药,第二次施药后14d后对香蕉叶斑病防治效果在60.43-66.52%,第三次施药后14d后对香蕉叶斑病防治效果在75.72-80.72%,并对香蕉的单株产量有明显增产效果。其中尤以20毫升400克/升氯氟醚菌唑悬浮剂兑水60公斤剂量喷雾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6.
选择某牛场50头临床健康奶牛,采用CMT法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其中28头奶牛患有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56%;在被检的200个乳样中患有隐性乳房炎的乳区84个,乳区阳性率为42%。对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从28头患有隐性乳房炎的奶牛的84个乳样中检出13种共98个菌株,其中葡萄球菌44个,占44.90%;金黄色葡萄球菌32个,占32.65%;链球菌20个,占20.40%;大肠埃希菌11个,占11.22%。由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乳房炎占整个比例的75.51%。表明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而且单纯由某一种病原菌引起的病例较少,多数是由2~3种甚至是3种以上的病原菌引起,混合感染率为83.33%。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临床使用较多的青霉素和链霉素对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有较强的耐药性,而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和林可霉素等药物则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97.
多种动物血清中生物活性LH/CG的放射受体测定法(RR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绵羊卵巢黄体细胞膜作为 LH / CG受体来源 ,以放射性12 5 I- h CG作为示踪标记配体 ,以高纯度的h CG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 ,建立了一种有效的 LH- RRA测定方法。它能够直接检测多种动物血清中与受体结合的具有生物活性的 LH的动态变化。该法测定程序简单 ,在 2 h内完成并获得可重复性结果。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为 0 .3ng/管 ,批内和批间误差分别为 ( 3.4 1± 3.14 ) %和 ( 8.70± 7.93) %。动物 (牛、兔、猪 )垂体液中 LH含量反应曲线和 h CG标准曲线平行良好。牛、羊、猪、兔、鼠和仓鼠血清中 LH的剂量反应曲线和h CG标准曲线的平行性表明 ,该 LH- RRA可以用来检测不同动物血清中的具有生物活性的 LH变化。回收试验表明 ,在该测定方法中加入 3、10、30 ng h CG时的回收率分别为 ( 10 0 .59± 5.55) %、( 99.55± 9.86 ) %、( 10 4 .2 8± 7.4 5) %,说明测定结果的正确性。该 LH - RRA的测定结果反映了动物正常的生理状态。本试验垂体中有活性的 LH水平远远高于外周循环中的水平 ,雌、雄动物循环血液中的 LH含量不一致。 相似文献
98.
对地塞米松预处理鸡投以10-100mg/kg剂量的西咪替丁,进行了后者对前者作用影响的观察。结果表明:地塞米松能抑制伴刀豆球蛋白A(conA)引起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BPL)之IL-2活性,而西咪替丁对这种抑制作用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地塞米松能抑制动物对绵工细胞(SRBC)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等2种胸腺依赖性抗原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流产布鲁氏菌(BA)的抗体应答,但这种抑制作用会因西咪替丁逆转;西 相似文献
99.
利用pcDNA3.1(+)-β6p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CHOK1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整联蛋白αvβ6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分布。以间接免疫组化法(IHA)检测整联蛋白αvβ6在健康猪舌、唇、气管等组织的表达分布。采用抗猪源整联蛋白β6亚基的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FITC标记山羊抗小鼠IgG、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山羊抗小鼠IgG分别作为二抗。结果表明,pcDNA3.1(+)-β6p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的CHOK1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内可见致密的绿色荧光(IFA),猪舌、唇、气管等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内均出现了棕黄色的特异阳性反应物,表明整联蛋白αvβ6受体广泛分布于猪体的器官组织细胞中,为深入研究整联蛋白αvβ6在口蹄疫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
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有性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提供用中国南瓜改良印度南瓜的理论依据,选用印度南瓜的3个栽培品种与中国南瓜的4个栽培品种进行人工杂交,观察其杂交亲和性表现。结果表明:印度南瓜P6,P7等品种与中国南瓜P2,P3,P4,P5等品种间存在杂交不亲和性,印度南瓜P1与中国南瓜P4,P5间存在杂交不亲和性,而与P2,P3间不存在杂交不亲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