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3篇
  免费   556篇
  国内免费   789篇
林业   732篇
农学   405篇
基础科学   336篇
  826篇
综合类   4363篇
农作物   600篇
水产渔业   543篇
畜牧兽医   1202篇
园艺   791篇
植物保护   370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395篇
  2021年   395篇
  2020年   362篇
  2019年   358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357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427篇
  2014年   421篇
  2013年   500篇
  2012年   723篇
  2011年   809篇
  2010年   794篇
  2009年   692篇
  2008年   685篇
  2007年   615篇
  2006年   495篇
  2005年   426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6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为解决果后熟过程中存在的黄熟程度不均匀、易感炭疽病和蒂腐病等问题,进行几种化学药物的混合物所产生气体催熟果的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处理(处理Ⅱ),果黄熟仅需4 d,防炭疽病效果可达93%,防蒂腐病效果可达10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以上,轻耗仅为自然后熟的17.38%,果皮色泽鲜艳,果肉硬,风味佳,外观整洁,商品率高。该处理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962.
水稻幼苗根际联合固氮能力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珍汕97明恢63杂交组合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的241个株系和高效固氮菌株W12以及固氮菌株FY为材料,在严格限菌条件下,利用改进的SpermosphereModel技术,测定RIL群体及其亲本与两个固氮菌株的联合固氮能力表型值。采用MAPMAKER/QTL软件对获得的表型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在第2染色体上,检测到控制与W12联合固氮能力(W12.NFA)和与FY联合固氮能力(FY.NFA)的QTL各1个;前者位于标记区间RM208~RM207,后者位于标记区间R712~RM324。分别对这两个QTLs的等位标记RM208与R712作单因子方差分析,得W12.NFA在RM208不同标记基因型间差异的F值为8.28,达0.0044显著性水平;FY.NFA在等位R712不同标记基因型间差异的F值为13.81,达0.0003显著性水平。显然,本研究检出的控制固氮菌株W12和FY与水稻根际联合固氮能力的QTL是相互独立的。  相似文献   
963.
4种灌木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及抗侵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济南石灰岩山区的黄栌、连翘、绣线菊和黄荆4种灌木林地土壤的物理性状和抗侵蚀性能。结果表明:同一层次不同灌木林地的土壤物理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在0~20cm土壤层,黄栌林地的土壤物理性状最好,连翘林地的次之;在20~40cm土壤层.连翘林地的土壤物理性状最好,黄栌林地的次之,黄荆林地和绣线菊林地0~40cm土壤层的物理性状都较差;同一林地0~20cm层的土壤物理性状明显优于20~40cm层;4种灌木林地0~20cm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水稳性指数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大于荒坡地,土壤侵蚀量明显低于荒坡地。  相似文献   
964.
试验研究低温胁迫对决明属牧草“CPI86134”品系苗期活性氧代谢及其自适性响应结果表明,随低温胁迫强度的提高和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植株体内活性氧净产生速率、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叶片电解质渗透率均增加;植株体内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在0~48h胁迫时间内以较快速率提高,48h后其提高速率趋缓。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提高是“CPI86134”品系对低温胁迫伤害的一种自适性反应,活性氧、过氧化氢大量积累最终导致“CPI86134”植株体膜脂过氧化和膜系统的损伤。  相似文献   
965.
膜下滴灌条件下水分对棉花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层土柱挖掘法,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滴灌量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根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直径〉1mm的粗根只分布在40cm以上的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棉花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但随着滴灌量减少,土壤深层根系生物量有增加趋势。不同处理的根系生物量的分布与土层深度呈显著的负指数关系,棉花细根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在土壤中垂直分布都呈“单峰型”曲线变化规律;但随着滴灌量的减少,棉花根系消弱系数β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66.
漂浮植物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软隔离小区试验研究了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黄花水龙(Jussiaen repens L.)、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水鳖(Hydrocharis dubia(Bl.)Backer.)和四角菱(Trapaquadrispinosa Roxb.)5种不同漂浮植物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00天植物处理,5种飘浮植物对水体中总氮的去除率为黄花水龙(63)%>凤眼莲(57%)>水鳖(46%)>四角菱(42%)>空心莲子草(34%),对总磷的去除率为凤眼莲(52%)>黄花水龙(50%)>水鳖(45%)>四角菱(31%)>空心莲子草(22%),其中凤眼莲、黄花水龙处理围区的水质净化效果最好,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也最高,这与植物自身吸收同化污染水体中氮素、磷素的能力大小及植物根系微生物的作用都有关。凤眼莲、黄花水龙在提高水体透明度方面表现最佳,试验围区在处理40天后水质透明度即可达到1 m以上,而空心莲子草、水鳖和四角菱的试验围区则需要处理60天以后透明度才能达到1 m以上。5种漂浮植物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都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且易于成活,容易管理,可在今后的水质净化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7.
变量施肥机连续混合装置中肥料颗粒运动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混合装置是混合变量施肥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装置中肥料颗粒的运动是影响各种肥料成分精确混合配比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混合装置中肥料颗粒的混合特性,采用离散单元法跟踪每一个颗粒,仿真混合装置内颗粒的混合过程。在Hertz接触理论和牛顿第二定律基础上建立了肥料颗粒运动的数学模型,以变异系数作为反映颗粒混合程度的指标,着重探讨了混合装置内部结构、主轴转速对肥料颗粒混合特性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增加装置内分洒盘、拦料筒数目可以改善肥料颗粒的混合效果;随着主轴转速的增加,肥料颗粒混合均匀程度得到明显改善。仿真结果可为混合装置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8.
为明确白细胞介素8基因(IL8)在浙江省内不同牛种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情况,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中国荷斯坦牛、温岭高峰牛和温州水牛IL8基因3'UTR的多态性。PCR-SSCP和测序结果表明,中国荷斯坦牛和温岭高峰牛在IL8基因3'非翻译区存在3个完全连锁的SNP(g.2831A/G,g.2904 T/C,g.3030 G/A)构成的单倍域,温州水牛在这些位点均表现为突变纯合型。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IL8基因3'UTR的3个SNPs对中国荷斯坦牛305 d校正产奶量、乳脂量、乳蛋白率及体细胞评分的影响,发现这些SNPs可显著影响中国荷斯坦牛305 d校正产奶量(P0.01)和乳脂率(P0.05)。  相似文献   
969.
为了更好地掌握珍贵药用植物篦子三尖杉的居群结构及动态情况,对云南省新平县篦子三尖杉林12个样方进行调查,分析篦子三尖杉的年龄结构、高度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编制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结果表明,筐子三尖杉相对年龄结构完整,呈现明显的纺锤形,幼苗和成树个体的储备特别少,居群属衰退型居群;其高度结构完整,居群个体高度发育是连续的,在群落中属连续型居群;其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集群分布,Ⅲ级幼树阶段开始变成随机分布;其成长可分为幼苗、幼树、成树和老树等4个时期,幼苗时期死亡率最低,老树时期死亡率最高;其居群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 Ⅰ型,居群处于衰退状态.  相似文献   
970.
水稻籼粳交育种策略的优化及育种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籼粳交育种是水稻育种取得突破的基本途径,以培育掺粳籼稻为主题,分析了籼粳交育种的多个育种策略,利用典型粳稻和采用三交(回交)方式是优先可取的方法,但存在工作量大的问题。为此,提出了工作量小、能有效缩短育种时间的高效育种策略,即(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保持能力的典型粳稻品种F1//具有恢复能力的籼稻品种或恢复系"的育种策略,回顾了籼粳交育种历程及所取得的成效,并对籼粳交育种策略的进一步优化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