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07篇 |
免费 | 465篇 |
国内免费 | 48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55篇 |
农学 | 659篇 |
基础科学 | 506篇 |
970篇 | |
综合类 | 1592篇 |
农作物 | 268篇 |
水产渔业 | 184篇 |
畜牧兽医 | 756篇 |
园艺 | 147篇 |
植物保护 | 3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144篇 |
2021年 | 240篇 |
2020年 | 222篇 |
2019年 | 196篇 |
2018年 | 132篇 |
2017年 | 187篇 |
2016年 | 184篇 |
2015年 | 228篇 |
2014年 | 216篇 |
2013年 | 267篇 |
2012年 | 360篇 |
2011年 | 344篇 |
2010年 | 356篇 |
2009年 | 314篇 |
2008年 | 290篇 |
2007年 | 302篇 |
2006年 | 274篇 |
2005年 | 235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133篇 |
2002年 | 122篇 |
2001年 | 117篇 |
2000年 | 131篇 |
1999年 | 121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116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81篇 |
1994年 | 87篇 |
1993年 | 56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实验局和铁力林业局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上,采用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不同采伐强度、不同林分密度与保留木损伤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在作业后,保留木损伤率不随采伐强度、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伐木损伤率、集材损伤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相似态势。 相似文献
62.
大马士革蔷薇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马士革蔷薇的当年生枝条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6-BA和NAA外源激素配比组合对其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诱导腋芽培养基为MS+BA0.4mg/L+NAA0.2mg/L;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BA0.5mg/L+NAA0.2mg/L;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3mg/L。 相似文献
63.
64.
65.
基于InVEST模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碳储量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碳储量及其时空分布,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为提升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调整生态工程及土地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指数和土地转移矩阵分析国家公园生态破坏和生态恢复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然后基于InVEST模型Carbon模块,以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和碳密度为模型运行数据,计算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储量变化。[结果] ①祁连山国家公园1980,1990,2000,2010,2018年的碳储量分别为9.07×108,9.07×108,9.07×108,9.16×108,9.17×108 t,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累计增加9.86×106 t。②碳储量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有一定联系。碳储量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公园东段和中段东侧,以林地为主;碳储量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公园西段和中段西侧,以未利用地为主。③1980—2018年生态正向演变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转为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转为草地,未利用地转为水域)是国家公园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结论] 巩固实施生态工程,着重保护草地资源、调整土地管理政策等方式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系统正向演变,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陆地生态碳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66.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23种多氯联苯和10种有机氯农药残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开发了一种采用固相萃取技术同时萃取水样中23种多氯联苯(PCBs),6种滴滴涕(DDT)和4种六六六(HCH),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的方法。该方法对水样中PCBs、DDT和HCH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宽的线性范围,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39~4.20 ng/L、0.06~0.15 ng/L、0.52~1.79 ng/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8.1%~109.8%、86.1%~105.5%和81.6%~107.2%。 相似文献
67.
低硒土壤施硒对烤烟硒含量及其体内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壤施硒盆栽试验设置6个处理,其施硒量分别为0,0.5,1.0,5.0,10.0,16.7mg/kg,叶面施硒盆栽试验亦设6个处理,分别用含硒5.0和10.0μg/mL的Na2S3eO3溶液,在3个生长时期内喷施。结果表明,在土壤施硒条件下,烤烟各部位的含硒量均与土壤施硒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植株含硒量多少依次为根,叶,茎;而在叶面施硒条件下则为叶、根、茎。无论土壤施硒正是叶面施硒,富硒量均以叶最多 相似文献
68.
栗瘿蜂 1年发生 1代 ,以初龄幼虫在被害芽内越冬 ,翌年树液流动时开始为害 ,被害芽 4月上旬形成虫瘿 ;5月下旬为化蛹高峰期 ,6月上旬为成虫脱瘤高峰期。在我市栗瘿蜂约 10年暴发 1次 ,大发生时可持续 2~ 3年 ,然后自然“消退”。影响栗瘿蜂消长的主导因子是寄生性天敌 ,中华长尾小蜂是主要天敌种群 ,益害比可作为预测栗瘿蜂发生和防治的指标。对栗瘿蜂的防治 ,应以营林措施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导、利用化学防治调控益害比的综合防治措施。试验证明 :物候期多小孔计量树干注药法 ,能有效、安全、经济地控制栗瘿蜂的大发生 ,是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的必要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69.
70.
为了获得GP-81A系列航空喷头的雾滴粒径分布情况,该文针对GP-81A系列航空喷头进行了风洞条件和飞行条件下的雾滴粒径及分布测试,通过高速风洞测试系统模拟飞行时产生的高速气流开展了气流大小对雾滴粒径及分布的影响研究;基于农用航空常用的Y5B飞机开展了不同型号喷嘴航空喷雾时的雾滴粒径及分布研究;同时,比较了相近喷雾压力条件下,相同喷嘴在风洞条件和飞行条件下的雾滴粒径及分布差距。试验结果表明,风洞条件测试时,当风速小于33.8 m/s时,雾滴粒径随气流的增加而增大;而当风速大于33.8 m/s时,雾滴粒径随气流的增加而减小,足够大的气流可以使雾滴进一步雾化。当气流在33.8 m/s时,7#喷嘴雾滴粒径最大,为491.1μm;当气流在84.87 m/s时,2#喷嘴雾滴粒径最小,为202.1μm。该系列喷头的6种不同喷孔的喷头的雾滴粒径均大于150μm,说明该喷头航空喷雾时的飘移损失较小。在喷雾压力基本相同的条件下,风洞条件下的雾滴粒径测试结果略高于飞行试验结果,主要原因是距离喷头出口的测试位置不同。风洞条件和飞行条件下的雾滴谱相对宽度S值均较小,表明雾滴分布较均匀,而飞行条件下的雾滴分布更均匀些。该研究为进一步优化航空喷头的作业参数,开展减少雾滴飘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