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45篇 |
免费 | 426篇 |
国内免费 | 67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45篇 |
农学 | 379篇 |
基础科学 | 336篇 |
736篇 | |
综合类 | 3291篇 |
农作物 | 574篇 |
水产渔业 | 247篇 |
畜牧兽医 | 950篇 |
园艺 | 386篇 |
植物保护 | 3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0篇 |
2023年 | 167篇 |
2022年 | 367篇 |
2021年 | 337篇 |
2020年 | 333篇 |
2019年 | 330篇 |
2018年 | 222篇 |
2017年 | 341篇 |
2016年 | 218篇 |
2015年 | 352篇 |
2014年 | 353篇 |
2013年 | 385篇 |
2012年 | 609篇 |
2011年 | 569篇 |
2010年 | 579篇 |
2009年 | 481篇 |
2008年 | 446篇 |
2007年 | 440篇 |
2006年 | 347篇 |
2005年 | 292篇 |
2004年 | 158篇 |
2003年 | 113篇 |
2002年 | 112篇 |
2001年 | 109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3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以2013年10月-2014年9月连续观测的CO2通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科尔沁草甸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NEE)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NEE日变化季节差异明显,生长季变化幅度大,净CO2日吸收速率7月>8月>9月>6月>5月;生长季内,NEE主要受控于叶面积指数和光合有效辐射。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之间的关系可用直角双曲线方程来描述,拟合得到的表观初始光能利用率α为0.0015 μmol CO2/μmol PAR,最大光合速率Pmax为0.65 μmol CO2/(m2·s)。叶面积指数(LAI)对NEE的影响可由分段函数表示,当LAI>3.08时,表现为渐进饱和型,且LAI越大NEE对PAR的响应越明显;当高饱和水汽压差(VPD)在1.5~2.0 kPa时,光合作用开始降低,NEE明显受到VPD值的抑制;短暂强降雨(累计降雨量>40 mm/d)对昼间NEE有一定的抑制,而持续低强度降雨(降雨时长>15 h)对夜间NEE存在激发作用;夜间NEE随土壤温度呈指数增长,温度敏感系数(Q10)为2.63。 相似文献
92.
研究雌雄异株草本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繁殖策略及生殖分配可塑性,对发展雌雄异株植物的生活史进化理论和该类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实验以葎草为材料,通过设置轻度(LS)、中度(MS)、重度(RS)水分胁迫梯度,研究雌、雄单株的花芽分化、生物量分配、花穗性状、花药(或子房)数、花粉数及活力等与生殖生长相关的可塑性。结果表明:1)葎草通过提前花芽分化应对水分胁迫,雄株先于雌株进入生殖生长(P<0.01)。2)雄株增加生殖分配应对LS胁迫,雌株减少花穗生物量应对水分胁迫;在RS胁迫时雄株的生殖分配为雌株的近3倍。3)葎草通过减少花穗数应对胁迫,雄株显著增加单个花穗的小花数来应对轻中度缺水(P<0.05),雌株则减少开花频次降低水分胁迫下生殖能量消耗。4)轻中度水分胁迫对雌株子房宽度无显著影响;中重度胁迫虽使雄株显著缩短了花药长度、减少了单个花药的花粉数(P<0.05),但花粉大小、花粉活性受影响较小。5)雄株花穗的POD和SOD活性显著高于雌株,雄株对水分胁迫更加敏感。在水分胁迫下,葎草在生存和防御功能稳定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协调分配有限资源,实现有性繁殖来完成草本植物较为短暂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93.
本研究旨在探讨双能X射线在绵羊肌内脂肪(IMF)含量等营养指标测定中的应用价值。试验选取19只8月龄蒙古绵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索氏抽提法测定IMF含量,利用组织成分检测仪测定胴体骨密度(BMD)、胴体单位矿物质的脂肪含量(FBMC)、胴体单位矿物质的肌肉含量(LBMC)、后腿单位矿物质的脂肪含量(LFBMC)、后腿单位矿物质的肌肉含量(LLBMC) 5个指标,再将这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回归方程的构建。结果显示,FBMC对IMF的决定程度最大,且FBMC与IMF构成的回归方程极显著,表明可通过检测FBMC来进行绵羊胴体IMF的预测。该研究为双能X射线在肉品质快速评定中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4.
口蹄疫病毒WFL株基因组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口蹄疫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以及GenBank上公布的全序列,用DNAMAN分别设计了涵盖整个基因组序列的3对引物,从接种口蹄疫病毒WFL株的细胞培养液中提取了病毒基因组RNA,采用RT-PCR方法和RACE法分别扩增了3条基因片段,并将扩增片段分别与T载体连接,在体外分别进行了5-半分子和3’半分子的构建。最后将5’半分子和3’半分子连接成基因组全长cDNA分子。经PCR鉴定、酶切鉴定及全长cDNA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口蹄疫病毒wFL株基因组全长eDNA分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口蹄疫病毒基因组全长为8155nt,5'UTR长1059nt;具有一个大的读码框,其核苷酸长度为6969nt。包括201aa的前导蛋白基因和2122aa的聚合蛋白基因;3'UTR长127nt,包括34nt的polv(A)。 相似文献
95.
重组表达质粒作为免疫佐剂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必须解决其对机体和生物环境释放的安全性问题。本研究以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作为免疫佐剂进行试验,探讨了其在小鼠体内组织的分布和生物安全性。将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经肌肉途径免疫小鼠,免疫后不同时间迫杀,并取各种组织抽提基因组DNA:一是利用PCR技术检测其在组织内的分布及与细胞基因组发生整合的可能性;二是以PCR技术检测免疫动物现场环境样品,监测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中的猪IFN-γ基因、CMV启动子基因和抗性基因是否转移和扩散到环境细菌中。结果表明,免疫24h后在小鼠的各组织中仅注射部位肌肉存在重组表达质粒,免疫5d后仅有1只小鼠注射部位肌肉和血液中存在重组表达质粒,免疫15d后所有动物的各组织中无重组表达质粒存在;同时未发现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和转化到环境其他细菌中。因此,认为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对动物和环境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6.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GGAT)4寡核苷酸探针对C57BL/6J、BALB/c和DBA/2三种近交系生产扩大群F4代小鼠进行了DNA指纹图分析。结果显示(GGAT)4寡核苷酸探针对上述三种近交系小鼠产生的DNA指纹图的图带数均为10-12条,具有良好的多态性,品系内平均DNA指纹图的相似系教(X)在0.88—0.95的范围内,具有相同指纹图的概率(P)均在0.35以上,极显著地高于品系间的相似系数(0.18—0.31)和相同指纹图的概率(P〈8.4×10^-7)。研究结果表明(GGAT)。寡核苷酸探针可用于制作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的DNA指纹图,以对其进行遗传检测。 相似文献
97.
98.
为了探讨黄河源区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与不同环境因子的关系,本试验在黄河源区退化季节性湖泊湿地研究不同退化阶段植被特征、土壤养分变化和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在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其对酯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最高,对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随退化加重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对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和醇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改变是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随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而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全氮含量和植被盖度对微生物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均有影响。该结果为黄河源区的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监测和近自然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探讨土壤微生物对化感效应的潜在作用,以高寒草地生态修复常用牧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生物学实验,测定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的苗高、根长和干重,计算分析化感综合效应。结果显示:以未灭菌土壤U100为基质的5种牧草种子发芽率均为最高,完全灭菌土壤U0的均为最低,不同比例未灭菌土壤U75,U50和U25则因牧草种子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差异;幼苗生长方面,‘青海’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Qinghai’)、‘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Tongde’)和‘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Qinghai)幼苗苗高随灭菌土壤增加而减小;5种牧草幼苗的根长均在U100处理下最长;幼苗干重的变化趋势同苗高相似。未灭菌土壤对5种牧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根系生长和干重方面。研究证明在幼苗生长阶段土壤微生物对根系生长至关重要,土壤微生物能缓解化感效应提高种子发芽率,但对不同物种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