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05篇 |
免费 | 163篇 |
国内免费 | 33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94篇 |
农学 | 442篇 |
基础科学 | 259篇 |
499篇 | |
综合类 | 1981篇 |
农作物 | 286篇 |
水产渔业 | 154篇 |
畜牧兽医 | 941篇 |
园艺 | 394篇 |
植物保护 | 1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252篇 |
2021年 | 290篇 |
2020年 | 230篇 |
2019年 | 246篇 |
2018年 | 156篇 |
2017年 | 256篇 |
2016年 | 174篇 |
2015年 | 302篇 |
2014年 | 254篇 |
2013年 | 316篇 |
2012年 | 430篇 |
2011年 | 482篇 |
2010年 | 426篇 |
2009年 | 382篇 |
2008年 | 342篇 |
2007年 | 260篇 |
2006年 | 188篇 |
2005年 | 140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68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鸡白介素18基因原核表达质粒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已发表的江西土鸡白介素 -1 8(Ch IL-1 8) c DNA编码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用PCR技术从 p MDCh IL-1 8质粒扩增出编码鸡IL-1 8成熟蛋白基因 ,重组于 p BV2 2 0表达载体上 ,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JM1 0 9(DE3 ) ,转化子经温度诱导的表达产物 ,SDS-PAGE电泳鉴定约 2万 ,N端开头 1 5个氨基酸序列测定分析 ,证明获得了鸡 IL-1 8成熟蛋白 ,为今后深入研究鸡 IL -1 8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94.
95.
96.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GS/LZh/07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非结构蛋白Nsp2基因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疑似病料接种Marc145细胞,发现该病料可使Marc145细胞产生CPE,应用猪蓝耳病病原检测试剂盒从细胞培养物中检测到PRRSV,命名为Gs/Lzh/07株。同时应用RT-PCR方法扩增该分离毒株的非结构蛋白Nsp2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发现所扩增到的Nsp2基因有90个核苷酸的缺失。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分离病毒Nsp2基因与经典毒株PRRSV-ch-1a核苷酸同源性为83.0%,氨基酸同源性为72.7%;与高致病性变异毒株NX和SD核苷酸同源性为95.5%,氨基酸同源性为90.9%,可见该毒来源于2006-2007年流行毒株,说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已经在甘肃省存在。该毒株的成功分离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提供数据,也为预防控制该病积累了资料。Nsp2的特性分析为揭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PRRSV在甘肃省的流行特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98.
99.
悬铃木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悬铃木为试验材料 ,系统地研究了激素浓度、叶片生理状态、光照条件等诸多因素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建立了悬铃木叶片外植体的不定芽高频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 ,以顶部充分伸展的 4 0d叶龄的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 ,再生效果最好 ,将此类叶片放在含 1 5mg·L- 1 6 -BA ,0 5mg·L- 1 IBA和 0 5mg·L- 1 KT的MS分化培养基上 ,暗培养 7d后转到光下培养 ,15d后便可见到不定芽不经过或经过很少的愈伤组织阶段 ,直接从叶片上分化产生 ,出现的高峰期在接种后的 2 0~ 30d ,芽分化率高达 98%以上。待小芽长至 1~ 2cm ,将其从叶片上切下 ,转到芽伸长培养基 (MS 0 3mg·L- 1 6 -BA 0 0 5mg·L- 1 NAA 30mg·L- 1 Ad)上使小芽长大成苗 ,最后移到生根培养基(1 2MS 0 1mg·L - 1NAA)上 ,最终得到完整的植株。该再生体系可作为基因转化的受体系统。 相似文献
100.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multifunctional wound dressing materials in engineered biomaterials is essential for promoting tissue repair. In this study, nanofibrous wound dressing materials loaded with anti-inflammatory ingredients were manufactured by a promising electrospinning strategy, and their capability for treating diabetic wounds was also investigated. A scaffold blend consisting of an Enteromorpha polysaccharide and polyvinyl alcohol (PVA) was fabricated. The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confirmed the efficacy of PVA/EPP1 fiber. We found that PVA/EPP1 fiber accelerated the repair of a full-thickness skin wound in diabetic mic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scaffold could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wound healing time by inhibiting inflammatory activity, which makes it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hard-to-heal wounds caused by diabet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