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54篇
农学   62篇
基础科学   33篇
  58篇
综合类   146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70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进一步揭示天然阔叶红松林的空间结构规律,为合理选择种群结构研究方法提供借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设立面积为1 hm2的固定样地,对样地内的林木进行每木调查和坐标定位.运用均匀度理论对不同径阶大小的林木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运用均匀度、点格局、角尺度3种格局研究方法对样地中的主要树种及林分整体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小径阶林木的分布状态为集群分布,随着径阶的增大,林木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2)阔叶红松林的格局分布为集群分布,这主要受到了演替阶段和林分年龄的影响.3)3种方法在格局不太明显的种群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3种方法在格局检验上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72.
基于松科树种EST序列的落叶松SSR引物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登陆NCBI的dbEST数据库搜索松科树种EST序列,应用SSRIT软件在线搜索EST-SSR,用Primer3设计EST-SSR引物.选用日本落叶松(L.leptolepis)×兴安落叶松(L.gmelinii)及其145个F1为检测植株,对所开发EST-SSR引物进行扩增,并以丙烯酰胺凝胶检测扩增产物,以获得适合落...  相似文献   
73.
目的森林凋落物在森林地上和地下养分传输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型土壤动物蚯蚓可以通过取食、消化、排泄、掘穴等活动影响凋落物的分解, 从而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产生影响。本文研究了凋落物添加和威廉环毛蚓接种对油松人工林土壤pH、有机碳(SOC)、全氮(STN)、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熵(qMB)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实验设置4种处理:(1)对照(S); (2)添加油松叶凋落物(SP); (3)接种蚯蚓(SE); (4)接种蚯蚓+油松凋落物(SPE)4种处理, 分别在培养后第7、14、21、28、42、56天进行土壤样品取样。结果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 SE处理下土壤pH均比同期S处理高, 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SPE处理土壤pH均比同期S处理高, 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无论是否添加叶凋落物, 在各个培养期接种蚯蚓都对SOC和STN无显著影响(P>0.05)。到培养结束时, SE处理使SMBC和qMB分别降低了10.8%和10.9%;在各个取样期, SP处理土壤的SMBC和qMB较对照处理有显著提高(P < 0.05), 到培养结束时, SP处理使SMBC和qMB分别升高了52.3%和33.6%;在各个取样期, SPE处理和SP处理土壤的SMBC和qMB差异显著, 到培养结束时, 与SP处理相比, SPE处理使SMBC和qMB分别升高了19.5%和19.3%(P < 0.05)。结论本研究表明, 添加凋落物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向微生物量碳的转化效率, 且在凋落物中添加蚯蚓可进一步促进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74.
试验旨在探讨1株来源于野生中华竹鼠盲肠的乳酸杆菌对番鸭生长性能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为该乳酸杆菌在番鸭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选择22日龄雄番鸭60羽,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番鸭。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灌服乳酸菌培养液2 mL(108个活菌/羽·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灌服生理盐水2 mL;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饲喂乳酸杆菌可提高番鸭日增重、降低料重比,饲喂乳酸杆菌也能明显提高番鸭血清中IgG、IgM和IgA含量。  相似文献   
75.
为充分挖掘大果藤黄的药用功能,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大果藤黄果的活性成分,通过两性霉素B-细胞模型观察大果藤黄乙醇提取物(EG)对细胞内胆固醇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检测中国仓鼠卵细胞(CHO)的存活率;采用灌胃血脂康和不同剂量的EG建立高脂大鼠模型,测定血清、肝脏和心脏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磷脂含量。结果表明:EG能明显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不同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血清、肝脏和心脏中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胆固醇(LDH)的含量和增加高密度胆固醇(HDL)和磷脂的含量;同时,EG也能明显降低肝组织中的MDA含量和提高SOD、CAT和GSH含量。大果藤黄的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好的降血脂和抗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76.
吴萌  李委涛  刘佳  刘明  江春玉  李忠佩 《土壤》2017,49(4):685-691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化肥零增长战略,各种减肥增效措施的实际应用效果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探索在红壤地区双季稻种植模式下减氮增效的方法。在江西省典型的红壤水稻土上,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量下的农民习惯施氮(C1)、减氮30 kg/hm_2下分次施氮(C2)、减氮30 kg/hm_2下20%缓释尿素一次施用(H1)、减氮30 kg/hm_2下50%缓释尿素一次施用(H2)和减氮30 kg/hm_2下80%缓释尿素一次施用(H3)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C2、H1、H2和H3处理在早晚稻上比C1处理减施氮素30 kg/hm_2的情况下,产量、秸秆生物量、有效穗数、千粒重、籽粒和秸秆的养分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样除CK外,其他处理植株吸氮总量和氮收获指数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3年后各处理的土壤全氮和速效养分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C2、H1、H2和H3处理的氮肥偏肥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都显著高于C1处理(P0.05),其中C2、H1、H2和H3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6季平均分别提升了19.0%、17.8%、19.9%和24.5%,而氮肥吸收利用率6季平均分别提升了61.7%、44.9%、57.3%和72.3%。而C2处理的氮肥偏肥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与H1、H2和H3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分次施氮和施用缓释尿素两种方法均是红壤水稻土上减氮增效的有效方法。减氮30 kg/hm_2下,普通尿素配合施用20%比例的缓释尿素可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而施用更高比例的缓释尿素(50%和80%)并不会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综合考虑成本,一次性施用20%的缓释尿素是更为切实可行的减氮增效方法。  相似文献   
77.
山杨、水曲柳种群密度与种群性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白山次生杨桦林及次生针阔混交林中各建立1块5.2hm2固定样地,于2006—2008年的4—10月观察繁殖器官(花、种子),据此判断样地内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成熟植株的性别,研究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性比与种群密度及林分密度间的关系,并利用随机区块抽样技术,建立种群性比与取样面积、种群密度和林分密度之间的关系,通过GLM模型检验种群性比的密度依赖性。结果表明: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雌雄植株数均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山杨和水曲柳种群性比具有显著的密度依赖性(P0.001),种群性比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次生杨桦林样地中,繁殖植株密度及种群密度与山杨种群性比呈显著负相关,与水曲柳种群性比呈显著正相关,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中,繁殖植株密度和种群密度与山杨性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曲柳种群性比呈显著负相关。可见,不同林型内山杨和水曲柳种群性比对繁殖植株密度及种群密度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78.
应用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消化道内的5-HT免疫活性细胞(5-Hydroxytryptamine immunoreactive cell,5-HT cell)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5-HT细胞在黑龙江林蛙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均有分布,其中以胃幽门部分布密度为最高,胃贲门部次之,空肠部最低。5-HT细胞的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梭形等,细胞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上皮基部和腺泡上皮细胞之间。5-HT细胞形态与其内、外分泌功能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79.
极北鲵与东北小鲵消化道嗜银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 要:应用Grimelius法对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 )两种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在两种动物消化道各部分均有分布,但分布密度高峰不同:极北鲵消化道嗜银细胞在直肠部分布密度最高,胃体处最低;而东北小鲵在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在食管处最低。其形态和分布位置相似,嗜银细胞形态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梭形等,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之间和上皮细胞基部,也有少量位于固有膜内。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动物的食性、生活环境以及消化道各部位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0.
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SPI)百分含量、大豆分离蛋白(SPI)与甘油的比例、pH 值、加热温度对大豆分离蛋白膜特性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工艺为SPI百分含量为5%、SPI与甘油的比例为5:2、pH为9、热处理温度为90℃,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大豆分离蛋白膜各指标为:水蒸汽透过系数为71.96 g?mm/m2?h?kPa,抗拉负荷为16.33N,吸水率为0.409%,透光率为6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