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64篇
  免费   822篇
  国内免费   1540篇
林业   977篇
农学   804篇
基础科学   682篇
  1462篇
综合类   7349篇
农作物   1134篇
水产渔业   711篇
畜牧兽医   2443篇
园艺   988篇
植物保护   676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340篇
  2022年   670篇
  2021年   746篇
  2020年   656篇
  2019年   672篇
  2018年   456篇
  2017年   719篇
  2016年   518篇
  2015年   711篇
  2014年   719篇
  2013年   804篇
  2012年   1249篇
  2011年   1211篇
  2010年   1240篇
  2009年   1030篇
  2008年   1166篇
  2007年   1003篇
  2006年   798篇
  2005年   672篇
  2004年   429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287篇
  2001年   259篇
  2000年   246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6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2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对稻田水氮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氨基酸、腐植酸和海藻酸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对稻田水氮素动态特征和损失的影响,旨在为增效复合肥环境效应评价提供依据。试验设7个处理:不施肥(CK)、不施氮(PK)、常规施肥(CF)、常规施肥减氮20%(CR)、腐植酸复合肥减氮20%(HR)、氨基酸复合肥减氮20%(AR)、海藻酸复合肥减氮20%(SR)。采集水稻生长期不同时间的田面水、径流水和田间渗漏水,分析了不同形态氮素浓度的动态特征和氮素损失。结果表明: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AR、HR和SR)明显降低了田面水TN和NH_4~+-N浓度峰值,峰值分别维持在37.1~49.7 mg·L~(-1)和26.0~28.8 mg·L~(-1),以SR处理田面水TN和NH_4~+-N浓度峰值最低,较CR处理分别降低了38.4%和14.3%,其他减肥处理之间未见显著差异;施肥一周后,田面水TN与NH_4~+-N浓度逐渐降低至峰值的15%后趋于稳定;各施肥处理NO_3~--N浓度变幅较小,峰值未见明显差异。SR处理0~20 cm土层渗漏液TN浓度最低为16.5 mg·L~(-1),较CR、HR和AR处理分别降低了60.8%、50.1%和54.0%,氮素形态以NH_4~+-N为主,随土层深度增加,渗漏液TN和NH_4~+-N递减。施氮肥处理的氮素流失率大小顺序依次为CFCRHRARSR,SR处理氮素径流损失量最低为6.22 kg·hm~(-2),较CR处理降低了58.5%;增效复合肥氮素减施均明显降低氮素渗漏损失,施氮肥处理氮素淋失率大小顺序依次为ARCFCRHRSR,SR处理渗漏损失最低为7.70 kg·hm~(-2),较CR处理氮素淋失率降低了18.1%;稻田水氮素损失总量也以SR处理为最低,达13.9 kg·hm~(-2),较CR处理降低了22.8%。研究表明,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对稻田田面水、土壤渗漏液不同形态氮素浓度有明显影响,可减少稻田水氮素损失风险,以海藻酸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2.
将克隆并测序的鸡卵清蛋白基因5′端调控序列和鸡IL-2基因cDNA,以串联方式置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的CM V启动子下游,构建了鸡输卵管定位表达载体pcDNA3-OVP-IL 2。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IL 2和构建的输卵管定位表达载体pcDNA3-OVP-IL 2分别转染鸡输卵管上皮细胞,激素诱导72 h后,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2的表达水平及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转染细胞均可表达IL-2,且所表达的IL-2有促进T淋巴细胞转化和淋巴母细胞成熟的活性;转染pcDNA3-OVP-IL 2的输卵管上皮细胞表达产物在1∶256稀释水平下仍具有促进T淋巴细胞转化和淋巴母细胞成熟的活性。转染pcDNA3-IL 2载体的输卵管上皮细胞虽有IL-2表达,但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23.
【目的】研究西葫芦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纵径长度、横径长度和纵横径比之间的关系,找到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的方法。【方法】以“春玉2号”为试材,采集第3位次雄花花蕾,测量其纵径、横径长度,计算纵横径比,观察对应的花蕾小孢子发育时期,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观察不同位次上雄花小孢子的发育时期,比较各位次在小孢子相同发育时期花蕾纵径和横径长度的差异性。【结果】花蕾纵径长度和横径长度在四分体时期为0.95~1.05 cm和0.48~0.52 cm,在单核早期为1.06~1.15 cm和0.53~0.55 cm,在单核中后期为1.16~1.25 cm 和0.56~0.59 cm,在双核期为1.26~1.35 cm和0.60~0.63 cm,小孢子各发育时期间花蕾纵横径长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春玉2号”前7个位次上雄花小孢子相同发育时期的花蕾纵径长度或横径长度之间最大差值均为0.04 cm,位次间差异不显著。【结论】“春玉2号”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时,小孢子细胞膜和细胞壁加厚,细胞中出现大液泡,细胞核被挤到细胞的一侧,靠近细胞壁;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纵径长度或横径长度存在相关性,植株前7个位次上任何一朵雄花花蕾的纵径长度或横径长度均可作为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4.
化肥的一次施用量过大造成面源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功能化生物炭是构建化肥缓释的重要材料,是生物炭基缓释肥开发的一条途径。该研究以玉米秸秆为炭原料,鸡蛋壳为钙原料,基于热解转化技术耦合氮磷的同步富集制备钙镁型秸秆生物炭肥(Ca/Mg-BCF)。通过温度和pH值对Ca/Mg-BCF缓释性能的影响试验、缓释动力学和淋溶模拟试验等,研究了Ca/Mg-BCF的缓释性能;结合表征技术,初步揭示其缓释氮磷的机理;利用盆栽试验考察了该炭肥与传统化肥对玉米生长影响。结果表明:Ca/Mg-BCF对N和P的缓释作用明显优于化肥(CF),Ca/Mg-BCF对N和P的释放率(5.90%和8.68%)在缓释48 h后,分别比CF降低了88.10个百分点和74.22个百分点;淋溶试验证明,Ca/Mg-BCF对N和P的累积释放率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Ca/Mg-BCF对养分的释放受温度(10~40℃)的影响较小,其对N和P的释放分别在pH值为1~7和3~10之间较为平稳。Ca/Mg-BCF对N和P的缓释性能,主要受多种作用协同控制,包括鸟粪石等晶体的溶解速率、磷酸根的再沉淀、静电吸引以及生物炭的限域效应等...  相似文献   
125.
水分不足是限制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马铃薯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设置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种植(T1)、半膜大垄(T2)、全膜双垄(T3)和露地平作(对照,CK)4种栽培模式,研究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能有效改善马铃薯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状况,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保蓄效果较好,秸秆带状覆盖对生育中后期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效果明显。与对照(CK)相比,3种覆盖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中T1处理效果最好,较CK提高2.8%~7.8%,尤其在伏旱阶段的块茎形成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地膜覆盖处理。与CK相比,T1处理马铃薯产量提高10.5%~34.2%,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8.9%~29.8%,达108.9~134.0 kg·hm~(–2)·mm~(–1),商品薯率提高14.7%~38.8%,达82.3%~92.2%。马铃薯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r=0.836**)呈显著正相关。T1的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显著高于T2和T3(P0.05)。可见,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具有显著的纳雨保墒作用,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显著。其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该区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马铃薯稳产高产,可作为西北雨养农业区旱地马铃薯生产的高效栽培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6.
燕山北部地区华北落叶松林主要物种的碳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不同树种及其不同器官含碳率的差异,本试验采用湿烧法对燕山北部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主要物种各器官含碳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林各主要树种以叶片含碳率为最高,约为55.57%,侧枝的含碳率与主干相近,分别为50.14%和50.30%;华北落叶松各器官平均含碳率为52.57%,低于本地区的山杨(Populus davidiana),而与白桦(Betulaplatyphylla)和棘皮桦(Betula dahurica)较为接近,但高于色木槭(Acer mono)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华北落叶松的含碳率与年龄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华北落叶松林中,灌木及草本的平均含碳率分别为51.23%,48.98%,凋落物层含碳率低于各生物组分,并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7.
盆栽绿萝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绿萝是室内重要的观叶植物之一,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耐荫性、广泛的应用性而深受人们喜爱.通过生产调查和试验,总结出盆栽绿萝生产中各个环节主要技术,包括栽培条件、繁殖方式和栽培管理等,为盆栽绿萝标准化生产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8.
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超家族蛋白酶。本研究通过对中黄2号、龙井43在正常光照和遮荫处理下的转录组测序,筛选获得了49个Cs GSTs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中19个在芽叶中表达量较高的Cs GSTs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和聚类分析。另外对表达量较高的8个候选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研究它们在龙井43不同叶位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这些Cs GSTs基因在一芽一叶到第六叶中均有表达,但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Cs GST20在龙井43一芽一叶到第六叶中的表达量逐渐上升,可能与植物抗胁迫有关,而Cs GST24的表达量则显著下降,可能与花青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29.
NH4+对K+在土壤肥际微域中迁移和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H4^+和K^+共施在农田施肥中是很普遍的现象,研究它们共施后二者在土壤中的交互作用对指导施肥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共施条件下NH4^+对K^+在红壤和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的影响,供试肥料为NH4Cl和KCl。试验结果表明,与单施K^+相比,共施NH4^+没有改变肥料钾在红壤和潮土中的迁移距离,但提高了肥际微域中的水溶性钾含量;在靠近施肥点附近,NH4^+的施用减少了土壤交换性钾含量,这种作用在潮土中的表现不如在红壤中明显;与单施KCl相比,共施NH4Cl明显降低了施肥点附近土壤微域内的非交换性钾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共施NH4Cl减少了土壤晶格对钾离子的固定,增加了钾的淋溶风险。  相似文献   
130.
1-MCP对砀山酥梨黑皮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1-甲基环丙烯(1-MCP)对不同采收期砀山酥梨黑皮病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以砀山酥梨(Dangshansu pear)为试材,对不同采收期(采收期Ⅰ:果实未成熟,为当地大量采收期;采收期Ⅱ:当地适宜采收期)的砀山酥梨果实,用1.0μg/L1-MCP密闭处理24h后进行冷藏及常温贮藏,以未经1-MCP处理的果实为对照,测定果实贮藏期间的α-法尼烯、共轭三烯含量及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并观察统计果实黑皮病的发生率和黑皮指数。【结果】采收期Ⅰ的对照果实黑皮病发病时间较早,黑皮发生率和黑皮指数均较高;同一采收期,1.0μg/L1-MCP处理能推迟砀山酥梨果实黑皮病发生的时间,降低黑皮指数,显著抑制α-法尼烯及共轭三烯含量的增加;与采收期Ⅰ1-MCP处理果实相比,采收期Ⅱ1-MCP处理推迟了果实黑皮病发病时间,对果实黑皮发生率和黑皮指数的抑制作用较好;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贮藏温度与果实黑皮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MCP处理对砀山酥梨果实黑皮病的发生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对成熟果实的作用较未成熟果实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