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30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81.
利用GnRH、PGF2α和PRID进行黄牛程序化人工授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一个处于自然散养状态下的本地黄牛群体中 ,比较了发情 /排卵同期化并定时人工授精组和仅同期发情处理后适时人工授精组黄牛的繁殖效果。 5 3头健康无病的本地黄牛随机分为 4组 ,试验 组 (Ov Synch法 ) ,注射 Gn RH-PGF2α- Gn RH;试验 组 ,注射 Gn RH- PGF2α- EB;试验 组 ,放置 PRID- PGF2α- EB;对照组 ,注射 PGF2α- PGF2α。其中 ,试验 、 、 组分别在处理结束后 16~ 2 0、2 4、2 4 h进行定时人工授精 ,对照组在鉴定发情后作适时输精。结果显示 :(1)各试验组同期发情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P>0 .0 5 ) ,;(2 )试验 、 、 组所有授精牛均分别集中在处理结束后16~ 2 3、2 4~ 2 8、2 4~ 2 8h内完成人工授精 ,而对照组处理牛接受人工授精时间非常分散 ;(3)试验 、 、 组的第一情期受胎率分别为 6 0 .0 %、5 8.3%和 5 7.1% ,与对照组 (42 .9% )之间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果表明 ,试验组 3种程序处理黄牛均可以达到定时人工授精且不降低受胎率的目的。尤其是 Gn RH- PGF2α- EB程序 ,成本低、处理效果好 ,适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2.
滨海湿地中多溴联苯醚(PBDEs)污染及其对滨海湿地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其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等仍有许多问题未厘清。从滨海湿地中PBDEs的种类和浓度、PBDEs在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PBDEs分布与沉积物理化因子的关系、PBDEs生态风险评价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滨海湿地沉积物和生物体内中PBDEs种类和浓度,讨论了PBDEs在滨海湿地中的水平与垂向分布规律,探讨了滨海湿地沉积物理化因子对PBDEs分布的影响,归纳了滨海湿地中PBDEs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今后需进一步明确滨海湿地沉积物和生物体内的PBDEs同系物及富集浓度,加强滨海城市排污口附近区域的PBDEs归驱研究,解析滨海湿地沉积物理化因子(如铁、硫、氮等元素)与PBDEs的关系,加强PBDEs生态风险阈值和评价方法研究,为滨海湿地污染控制和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3.
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n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单感染和共感染6周龄健康仔猪,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病毒栽量以及Fas、FasL、TNFR1和TNF-α等凋亡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对PBMC的凋亡比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RRSV/PCV2共感染组PBMC中PRRSV和PCV2载量、PB-MC凋亡比率均显著高于PRRSV感染组或PCV2感染组.所有病毒感染组的Fas、FasL、TNFR1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并且PRRSV/PCV2共感染组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单感染组.结果表明,Fas/FasL、TNFR1/TNF-α表达水平的显著上调可能在PRRSV和PCV2协同诱导凋亡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AtHsfA6a在植物细胞中的定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RT-PCR方法从野生型拟南芥总RNA中,扩增获得了849 bp的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AtHsfA6acDNA片段,经过测序,结果与公布的序列完全相同。将该片段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cDNA重组,并克隆到表达载体pCHF3上,经PCR与酶切检测表明构建的表达载体正确。按照Clough等的方法转化拟南芥,经Kanamycin筛选和PCR检测,得到转基因植株;用激光共聚焦扫描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基因植株幼苗的根部。【结果】在正常条件下,融合蛋白存在于细胞质中。【结论】在正常条件下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AtHsfA6a在细胞质中表达。  相似文献   
85.
不同母质土壤养分及其对橡胶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4种橡胶园土壤进行温室盆栽试验,研究4种土壤的养分变化及其对橡胶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土壤速效氮与速效磷变化幅度均表现为砂页岩最大而玄武岩最小,土壤速效钾变化幅度均表现为浅海沉积物〉玄武岩〉砂页岩〉花岗岩,从总体上看,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对橡胶苗的苗高、地径生长的影响显著,其中以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上的橡胶苗生长最好,而在浅海沉积物土壤生长最差。  相似文献   
86.
不同母质砖红壤中尿素氨挥发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不同母质砖红壤中氨的挥发损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用等量的尿素条件下,不同母质的土壤氨挥发损失具有明显差异。在供试的6种土样中,尿素氨挥发损失率的顺序为:滨海沙土(17.37%)>浅海沉积物(11.31%)>紫色砂页岩(10.31%)>变质岩(5.95%)>花岗岩(3.11%)>玄武岩(1.25%)。氨挥发量的高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紫色砂页岩>变质岩>浅海沉积物>滨海沙土>花岗岩>玄武岩。从总体上来说,不同母质砖红壤的pH值对氨挥发的量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87.
为充分利用山胡椒的果、茎、叶,本研究通过GC-MS方法比较它们的化学组成差异,综合评价各自的特点,以期为拓宽山胡椒的应用提供依据。对采自云南怒江州3个地区山胡椒的果、茎、叶均采用二氯甲烷超声进行提取相应挥发性成分,通过GC-MS分析比较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各挥发物成分的含量差异,以期发现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学成分。结果发现,不同地区的山胡椒所含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同地区山胡椒的不同部位之间所含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差别大。亚坪山胡椒的果、茎、叶中存在挥发物种类更多、更为丰富,各含有254、66、60个挥发物,金顶山胡椒的果、茎、叶中各含有192、60、76个挥发性化合物,姚家坪山胡椒的果茎叶各含有251、43、55个挥发物;3个地区山胡椒的果实间共同挥发物有43个,茎之间的共同挥发物有21个,叶之间的共同挥发物有24个。山胡椒的果实中醛类含量最多,其次含量较多的是有机酸类化合物;茎中多数为酯类化合物,其次是烷烃类化合物,叶片中多数为烷烃类、烯烃类化合物。在金顶和亚坪地区的山胡椒中,棕榈酸、正癸酸、月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在姚家坪地区的山胡椒中,4,8-dimethyl-3,7-nonadien-2-ol、epoxy-linalooloxide、geranic acid、(Z)-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2-甲基-5-(1-甲基乙烯基)环己酮、3-甲基-2-环己烯-1-酮这几种物质含量较高。上述物质在化工、医药等领域都有较大应用,3个地区山胡椒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差别会导致其在应用上存在差别,该研究将为云南怒江州不同地区山胡椒果茎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
氨挥发和氮淋洗是氮肥损失的重要途径,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有关橡胶林氮肥穴施后的氨挥发和氮淋洗损失问题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设置0 kg/hm2(对照)、100 kg/hm2(低氮)、230 kg/hm2(中氮)、400 kg/hm2(高氮)的施氮水平,分别采用通气法和渗漏盘法研究橡胶林尿素穴施后的氨挥发和氮淋洗损失特征。结果表明,旱季氨挥发损失过程大致在14~20 d内完成,雨季基本在7~10 d完成;氨挥发峰值在旱季较雨季延迟,旱季大概施肥后6~13 d达到峰值,而雨季1~3 d即达到峰值;与对照相比,低氮、中氮和高氮处理的氨挥发损失大致为9.32~21.54 kg/hm2。氮淋洗损失主要发生在雨季(5—11月),且以硝态氮淋洗为主;橡胶林氮肥穴施条件下的氮淋洗损失约为2.36~9.00 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氨挥发和氮淋洗损失均呈增加趋势。综上,橡胶林氮肥穴施后的氨挥发和氮淋洗损失并不高,其施氮量不宜超过230 kg/hm2。  相似文献   
89.
90.
贮藏室内适宜的贮藏温度是进行科学贮藏和决定贮藏质量的重要条件.为研究相同贮藏条件下不同质量马铃薯堆内部温度的差异,以内蒙古半地下式马铃薯贮藏室为试验场地,将食用型"冀张226"马铃薯按单薯质量进行分级,以筐装方式进行堆码,同时用传感器采集贮藏过程中的温度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整个贮藏过程中,分级后的所有马铃薯堆的内部温度整体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为先降低后升高,但单薯质量小的马铃薯堆内部温度的稳定性要优于单薯质量大的马铃薯堆.温度下降阶段,马铃薯堆的内部温度与马铃薯单薯质量大小呈负相关;温度上升阶段,马铃薯堆内部温度上升率与马铃薯单薯质量呈正相关;不同马铃薯堆在贮藏过程中的最低温度与马铃薯单薯质量呈负相关;分级后的马铃薯堆内部温度的稳定性要优于未分级的马铃薯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