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80篇
农学   88篇
基础科学   68篇
  117篇
综合类   264篇
农作物   56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150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Available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are the most common elements limiting the success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harbouring the alkaline metalloprotease (apr) gen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gene (pho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and maintaining soil available N and P. However, the dynamics of apr‐ and phoD‐harbouring bacteria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regulating soil available N and P balances remain largely unexplored a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ceede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community dynamics of apr‐ and phoD‐harbouring bacteria during the plant growing seaso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long‐term passive (40 years) and active (35 years)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available N steadily increased while available P typically decreased as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oceeded. The passive and active restoration efforts resulted in a higher available N balance than available P balance. Passive and active restoratio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abundances, diversities of OTUs, and beta diversities of apr‐ and phoD‐harbouring bacteria. Notably, the alpha diversity of apr‐harbouring bacteria did not keep pace with that of phoD‐harbouring bacteria with increased site age.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stinct beta diversities of the apr‐ and phoD‐harbouring bacteria were the predominant cause of the variation in the available N and P balance. Our findings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 responses of apr‐ and phoD‐harbouring bacteria 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how they ultimately regulate the available N and P balance in the developing soils of degraded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82.
泵站虹吸式出水管虹吸形成过程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分析虹吸式出水管虹吸形成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动,基于各向同性假设,采用欧拉多相流模型与RNG k-ε湍流模型对一泵站虹吸式出水管虹吸过程中的气液两相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虹吸过程中,在虹吸管驼峰段和下降段易产生上、下气囊,对虹吸作用的完成有不利影响。来流流量是影响虹吸形成时间的主要因素,水力驱气阶段和水力挟气阶段可分别用不同的幂函数来表达时间与流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83.
棉花许多重要的性状多为数量性状。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植物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分离等研究提供了条件。从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作图群体类型及其特点,QTL定位方法,QTL精细定位、克隆、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QTL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4.
本文利用发根农杆菌A grobacterizum rhizogenes1.2556感染滇黄芩再生苗的茎段和叶片,建立了毛状根培养及其植株再生体系。毛状根可直接从受伤的茎、叶外植体表面产生,在无外源激素的MS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自主生长,表现出典型的发根特征。毛状根茎段的诱导率较叶片高,最高可达到14.44%;经rolB基因PCR分析和甘露碱纸电泳检测,证明Ri质粒T-DNA已整合到滇黄芩基因组中并表达;毛状根在附加6-BA2mg/L和NAA0.2mg/L的MS固体培养基上直接诱导不定芽,并在MS培养基上生根,形成再生植株。获得的毛状根系经MS液体培养基培养30d后通过HPLC都能检测到黄芩苷,其中1个转化系黄芩苷含量为2.59%,是药材黄芩的0.20倍,而从3年单位时间黄芩苷生成量计算,毛状根是药材黄芩的7.18倍。本研究建立的毛状根培养体系,将对滇黄芩转基因技术的完善和利用毛状根生产黄芩苷的生物转化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5.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了用生态学观点来解释作物产量的形成,引入“环境压力”的概念和反映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与相应的量化农艺措施之间变化关系的一个共同指标一在环境压力作用下产量构成因素变化的斜率SP,简称压斜。由是总结出了通过对压斜的比较分析,寻找作物产量突破的“压斜分析法”。该分析法具有数量化和程序化的特点,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文中用具体试验资料对该方法的操作给予了演示,对其特点和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6.
叉车的使用因素、行车机构技术状况、驾驶技术等影响叉车轮胎的非正常磨损,应通过加强轮胎维护、提高底盘维护质量、合理选择和搭配轮胎等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87.
运用常规的植物生理抗旱性测定方法,对引种植物沙漠豆在不同土壤水分梯度下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保护酶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脯氨酸含量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质先降低后升高,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补偿关系,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表现出渗透调节物质对干旱的调节作用;2)3种保护酶活性在不同水分处理过程中变化不同,CAT活性表现为升高,SOD在中度干旱水分条件下升高,至重度干旱水分条件下则降低,POD活性的变化与SOD活性变化相反,保护酶之间相互配合协同作用维持了沙漠豆叶片细胞膜的完整性;3)丙二醛浓度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而升高,表明沙漠豆随水分不足可以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保护酶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来减轻干旱胁迫的伤害。  相似文献   
88.
影响玉米脱粒性能的因素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较高,不能直接脱粒收获的关键问题,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影响玉米籽粒破碎率和未脱净率的主要因素—籽粒含水率和脱粒速度等。利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拟合并绘图,得出含水率和脱粒速度与破碎率、未脱净率的关系。试验数据表明,适合玉米脱粒的籽粒含水率为13.9%~27.6%,当含水率为18.3%时,籽粒破碎率最低;满足玉米脱粒条件的脱粒线速度为2.99~7.77m/s,当线速度为5.04m/s时脱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9.
9SB-2.4型草原松土补播机的研制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大面积改良天然退化草场,加快畜牧业持续发展,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研制了一种多功能牧草免耕补播机,该机在不破坏原生植被的情况下,可对退化草场进行免耕补种,加快退化草场恢复产草量。该文介绍了该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工作部件结构特点,并对该机的播种性能进行了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可一次完成切开草皮、切断草根、开沟、播种和覆土等项作业,播量为7.5~90 kg/hm2,开沟深度10~90 mm,适宜大面积天然草场机械化改良。  相似文献   
90.
东北各地市农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学渊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298-303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东北36个地级市农业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估与比较。研究发现农业综合竞争力在东北地区之间不均衡,最强的是东北三省中部地区,其次是东部部分地区,中部周边部分地区偏弱。因此,缩小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差距,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强落后地区的农业综合发展能力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