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1篇 |
免费 | 64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4篇 |
农学 | 74篇 |
基础科学 | 56篇 |
94篇 | |
综合类 | 208篇 |
农作物 | 43篇 |
水产渔业 | 34篇 |
畜牧兽医 | 129篇 |
园艺 | 20篇 |
植物保护 | 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为探究不同粒径养殖底砂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稚螺养成效果的影响,在微流水养殖系统中采用3种不同粒径养殖底砂(细砂1 mm、中砂2 mm和粗砂3 mm)进行了养殖对比试验,比较其对稚螺生长、消化、抗氧化的影响以及对底质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的影响。试验稚螺的初始体质量、壳高、壳宽分别为(0.263 3±0.0033)g、(10.67±0.11)mm、(7.06±0.15)mm,试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试验结束时,细砂组稚螺的体质量、壳高、壳宽分别为(0.560 3±0.026 3)g、(12.72±0.06)mm、(8.50±0.16)mm,存活率为(92.67±0.94)%,均显著高于中砂组和粗砂组(P<0.05);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中砂组和粗砂组稚螺的存活率逐步降低,试验结束时分别降至(58.22±4.57)%、(48.44±1.13)%;中砂组稚螺最终的体质量、壳高、壳宽分别为(0.452 0±0.024 6)g、(12.13±0.17)mm、(7.91±0.13)mm,粗砂组分别为(0.427 5±0.019 6)g、(12.26±0.0... 相似文献
62.
为了探究不同龄期中国鲎幼鲎生长特性,实验测定了2~4龄幼鲎头胸部长(X1)、头胸部宽(X2)、腹部长(X3)、腹部宽(X4)、剑尾长(X5)、全长(X6)和体重(Y)等参数,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形态性状对体重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2~4龄幼鲎体重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均为头胸部宽(X2);通径分析发现,头胸部宽(X2)对2龄和3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腹部宽(X4)对4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各形态性状对体重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变化趋势一致。对2~4龄幼鲎头胸部宽和体重进行对数处理,获得异速生长方程回归系数(b)为2.746,表明此阶段幼鲎体重增长率大于头胸部宽增长率,处于正生长期。实验表明,不同龄期阶段中国鲎苗种筛选所依据的形态性状有所差异,中国鲎幼鲎阶段种质评价应考虑其异速生长规律,同时也为探究鲎的生长与性状、结构与生理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3.
64.
65.
66.
67.
68.
应用PAPD方法对鸡败血霉形体DNA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通过筛选的5个随机引物(OPH-02,OPH-05,OPH-07,OPH-13,OPG-16),对14株鸡败血霉形体(MG)国际标准株和国内分离株进行了DNA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5个引物共产生21种条带,其中有3个条带分别为2个菌株所特有,扩增产物片段的长度在150~4500bp之间,所有菌株均有1条共同条带,以OPH-05扩增产物的多态性最丰富。根据样品DNA所获得的菌株间相似性指数表明,D9603与D9607相似指数最高,S6,K3913和D9604三者相互间相似性指数最低。提示RAPD方法可用于霉形体遗传标记的分析。 相似文献
69.
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性流行毒株S1基因的RT-PCR扩增及其克隆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T-PCR方法,以IBVS1全基因特异性引物分别从我国华东(HD)、华北(HB)、华中(HZ)、华南(HN)、西北(XB)及东北(DB)等地的IBV流行株基因组中扩增出预期的1.7kb左右的DNA片段。PCR产物的HaeII酶切分析及其与英国IBVS1全基因核酸探针的分子杂交证实所获6个IBV流行株的PCR产物为IBVS1基因。将此6个毒株的S1基因PCR产物分别进行5’和3’端的BamHI和HindII酶切识别位点的分子修饰之后插入到克隆质粒pUC18的BamHI/HindII位点,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目的基因的分子克隆。S1基因的RFLP分析表明我国IBV已有分子水平的变异。 相似文献
70.
曾义雄1980年发表了巨须螨科(Cunaxidae Thor,1902)的一个新属Lapicunaxa,但属以上的分类地位一直未确定。根据J.Den Heyer(1980)的新分类系统和作者的研究认为,该属似应上升为亚科,定名为叠板巨须螨亚科La-picunaxina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