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15篇 |
免费 | 119篇 |
国内免费 | 16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73篇 |
农学 | 108篇 |
基础科学 | 86篇 |
171篇 | |
综合类 | 980篇 |
农作物 | 75篇 |
水产渔业 | 154篇 |
畜牧兽医 | 293篇 |
园艺 | 180篇 |
植物保护 | 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87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82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107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95篇 |
2012年 | 154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38篇 |
2009年 | 138篇 |
2008年 | 136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92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FT(Flowering locus T)基因是最初在拟南芥中发现的一个控制光周期途径开花的一个关键基因,禾本科水稻中发现Hd3a(Heading date 3a)基因被证明与FT的同源且功能相同。该研究采用同源序列法通过水稻Hd3a的m RNA序列在近缘物种甜高粱基因组序列中进行BLAST得到c DNA序列进行引物设计,从禾本科芒属荻中克隆出2条FT的同源基因,命名为Ms FT1和Ms FT2。Ms FT1全长543 bp,编码181个氨基酸;Ms FT2全长540 bp,编码180个氨基酸。Ms FT1和Ms FT2的碱基序列相似性达98%,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97%,均含有PEBP特异结构域。通过clustal软件将Ms FT1和Ms FT2与其他物种FT基因比较显示与甜高粱的相似性最高达98%、96%,其次是玉米、小麦、水稻等禾本科植物相似度较高。将Ms FT1和Ms FT2氨基酸序列和水稻FT家族18个成员进行对比,Ms FT1及Ms FT2属于FT家族中的FT-like亚族,且与Hd3a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 相似文献
122.
根河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河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具有丰富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当地野生观赏植物的种类与利用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根河野生观赏植物有299种,分属于47科131属。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当地76种主要野生观花植物的12个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开发利用价值高的观赏植物25种,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29种。通过对根河观赏植物资源的分析与评价,为今后当地观赏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物种组成与林分空间结构,直观、精准的描述其林分结构特征,为我国珍稀植物鹅掌楸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两个鹅掌楸典型分布区域共建立40个20 m × 20 m调查样地,进行每木定位与检尺调查,利用Winkelmass软件与R 3.5.1计算胸径(DBH) ≥ 5 cm的林木个体的角尺度(W)、大小比(U)、混交度(M)与密集度(C),分析其一元分布、二元分布及四元分布特征。 结果 群落中物种总计251种,其中乔木88种、灌木61种、草本77种、木质藤本25种,隶属于76科172属,鹅掌楸为该群落的优势种群,但优势不明显。鹅掌楸天然林林分角尺度均值为0.566,整体呈现轻微团状分布,林木生长处于中庸状态(U = 0.508),各树种呈现高度混交状态(M = 0.742),林分郁闭度较高,密集度均值为0.865。角尺度对大小比数、混交度与密集度均有一定影响,且林木混交状态与林分密集程度呈现相互促进的状态。 结论 研究区鹅掌楸天然林各树种高度混交,正处于森林自然演替的中后期阶段。森林经营过程中应调整林木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减少同种聚集现象,选择性地伐除处于绝对劣势且弱度混交的林木个体,改善林内环境,增加林下光照,促进鹅掌楸天然更新,以维持森林结构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4.
125.
126.
127.
基于非接触式的牛只身份识别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精准确定牛个体身份对疾病防控、品种遗传改良、奶制品和肉制品质量溯源以及改善农业假保险索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牛个体识别使用诸如烙印、耳纹、耳标和无线射频识别等方法,易遭受设备损失/工作重复、标记欺诈、动物福利安全以及监测成本和距离等方面的挑战;而基于生物特征的非接触识别由于其独特性、不变性、低成本易操作以及动物福利高,成为牛身份识别的新趋势。主要介绍了几种基于非接触式的牛身份识别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牛脸识别的最新成果,讨论当前牛脸识别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对深度学习在牛脸身份识别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设计构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8.
试验旨在研究微生物发酵饲料对肉牛免疫机能的影响。选择90头月龄相近、体型结构相似、体重(373.4~425.3) kg的健康西杂牛,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90头牛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精料日粮,试验Ⅰ、Ⅱ组分别用25%和40%微生物发酵饲料替代基础精料,各组每头牛每天饲喂相同重量的精料(4 kg)和玉米秸秆颗粒(2.7 kg),酒糟自由采食,拴系饲喂,自由饮水;预试期10 d,正试期48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个试验组中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A、G、M浓度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提高,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及丙二醛浓度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降;且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极显著增强(P<0.01)。提示,利用微生物发酵饲料能提高肉牛免疫力。 相似文献
129.
中油蟠36-3于2009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入湖北省,先后在武汉市、孝感市、广水市等多地试种。经过多年观察,中油蟠36-3结果性状稳定,早熟、着色鲜艳、风味浓甜、品质优良,丰产性好,自然着果率高,3年生树每667m2产量可达2 000kg以上。较抗炭疽病、穿孔病,易感褐腐病、缩叶病。尤其适宜在随州市随县雨水少的山坡地、丘岗地区种植。在栽培时,幼树树势较旺,需加以控制,防止徒长。在多雨地区易裂果,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避雨栽培措施,以取得最佳品质。 相似文献
130.
基于开发专一的酶抑制剂控制野桑蚕危害桑园的目的,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及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等方法,纯化了野桑蚕(Bom byx mandarina)多酚氧化酶,纯化倍数为57.14倍。该酶对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和L-多巴的米氏常数(Km)值分别为3.39、2.06和3.17 mmol/L,在pH 7.0、37℃时活性最高。利用硫脲、抗坏血酸等多种氧化酶抑制剂对该酶活性的抑制结果表明,所用抑制剂对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该酶对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金属离子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