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篇 |
农学 | 6篇 |
10篇 | |
综合类 | 22篇 |
农作物 | 2篇 |
畜牧兽医 | 4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明确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碳汇”的贡献大小是合理制定农业碳中和措施的基础。以我国典型亚热带地区——福建省水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年15833个土壤样点实测数据和目前该地区最详细的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运用农业生态系统中广泛使用的DNDC(DeNitrification and DeComposition)模型模拟了不同秸秆还田率下全省未来的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17—2053年传统管理(15%)以及秸秆还田30%、50%和90%下水田土壤的年均固碳速率分别为173、302、478和838 kg·hm-2,固碳总量分别为11.56、20.15、31.90和55.95 Tg。从土壤亚类来看,咸酸和盐渍水稻土的年均固碳速率最大,不同秸秆还田率下介于220~920kg·hm-2·a-1之间;而渗育和潴育水稻土的固碳量最大,不同秸秆还田率下合计介于9.45~45.52 Tg之间,约占研究区总固碳量的81%。从行政区来看,龙岩、泉州两个地级市的固碳速率和总量均最大,不同秸秆还田率下均分别在202~937 k... 相似文献
42.
亚热带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准确揭示区域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及其原因对于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地处亚热带的福建省1982年36 777个和2008年236 445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属性建立的1∶25万耕地土壤数据库,借助GIS技术与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探讨了26年间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及其原因,为省域耕地土壤酸性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82—2008年间福建省67.60%的耕地土壤发生不同程度酸化,其中强度、中度和弱度酸化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0.83%、18.26%和48.52%。就行政区域差异而言,强度酸化耕地主要分布在龙岩市,占全省强度酸化耕地总面积的86.88%,其次为泉州市,占比为8.39%;中度酸化耕地主要分布在南平市、龙岩市和泉州市,分别占全省中度酸化耕地总面积的29.88%、18.10%和16.94%,弱度酸化耕地则遍布全省各县市区。从土壤类型差异来看,潜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和酸性紫色土亚类的酸化面积比例较大,分别占相应亚类总面积的82.87%、72.37%和69.20%;但渗育和潴育水稻土亚类的酸化程度较为严重,强度、中度和弱度酸化的渗育和潴育水稻土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相应酸化程度总面积的98.94%、84.51%和87.36%。从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分析,水田和水浇地的酸化面积比例较高,分别占相应利用类型总面积的70.35%和60.78%。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分析表明,1982—2008年间酸雨、高温多雨气候及化肥大量施用是引起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外因,故严控工业含硫等酸性废气排放进而控制酸雨和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是减缓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43.
牢记浏阳镉污染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8月6日上午,湖南省浏阳市镇头镇双桥村。以湘和化工厂为圆心向外500米延伸,周围田野里的庄稼渐次呈现出深黄色、黄绿色、绿色三种不同颜色,晒在水泥地上的稻谷谷壳透着黄褐色。离工厂300米开外,就是著名的浏阳河。 相似文献
44.
龙军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1(8):154-156,160
简要论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及核心竞争力,指出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是辩证的统一,要加强图书馆知识管理团队建设,深化知识服务,优化知识共享和创新体系,以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45.
46.
复杂地貌类型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选择适宜区域特征的高效点面拓展模型对揭示土壤属性空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地貌类型特征在福建省各地级市选取了9个典型县(市、区),利用2008年采集的29 320个样点数据系统评价不同空间插值方法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推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各典型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7.83 g kg-1,变异系数为37.87%,半方差函数以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全省平原或盆地、丘陵和山地分布面积相当的地区(如闽侯县、建瓯市、永定县、涵江区、福鼎市)采用泛克里格法插值的精度较高,山地为主的地区(如大田县)采用简单克里格法插值的精度较高,而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区(如南安市、同安区、漳浦县)采用普通克里格或张力样条函数法插值的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47.
以华美甜168(甜玉米)、金穗2008(糯玉米)为试验品种,展开不同用量有机肥对不同品种鲜食玉米营养成分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4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基肥(CK)、100%复合肥基施(CF)、50%有机肥+50%复合肥混合基施(MF)、100%有机肥基施(OF)。结果表明:在2个品种中,有机肥和复合肥混合基施与复合肥基施,均能显著提高采收期单株干物质量、穗位高、穗长和收获指数,进而显著增加产量;2个玉米品种中有机肥和复合肥混合基施、有机肥基施均能提高玉米的食味品质、籽粒水分、可溶性糖,降低玉米皮渣率。综合玉米产量、食味品质和营养成分来看,玉米种植中以有机肥和复合肥1∶1基施是一种适宜方案。 相似文献
48.
福建省不同耕地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对“碳源/汇”的贡献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农田生态系统无论作为全球温室气体的“源”还是“汇”,均对大气CO2浓度的年际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以我国亚热带地区——福建省不同地理位置的闽侯县、浦城县、同安县和永定县为典型研究区,利用这4个县1982年23 869个样点和2008年12 521个样点实测数据建立的1∶5万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数据库,分析了近30年来福建省不同土类、亚类、土属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有机碳密度变化,并利用尺度上推的方法估算了全省两期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近30年来福建省耕地总体上表现为弱的“碳汇”,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分别上升了0.24 kg m-2和4.26 Tg,但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在“碳汇/源”中的贡献程度差异很大.从土壤类型来看,紫色土、酸性紫色土和石灰泥田分别在土类、亚类和土属级别中的“碳汇”贡献最大,有机碳密度分别提高了0.63、0.63和1.25 kg m-2;而滨海盐土、滨海盐土和黄泥砂土则分别在土类、亚类和土属级别中的“碳源”贡献最大,有机碳密度分别下降了0.59、0.59和1.08 kg m-2.从土地利用方式来看,灌溉水田是全省最主要的“碳汇”,有机碳密度提高了0.27 kg m-2,而水浇地是全省最主要的“碳源”,有机碳密度下降了0.36 kg m-2.因此,在今后的福建省农田土壤有机碳管理政策中应重点考虑有机碳密度下降、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49.
本文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从而分析得到太阳光线特性,同时,结合太阳光线和光线影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太阳能自动跟踪方案,并对太阳能自动跟踪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0.
草坪褐斑病病原菌鉴定、流行规律及其综合控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6~1999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引起北京市草坪褐斑病的病原主要为立枯丝核菌,该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气温在17℃以上时菌核开始萌发,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土壤温度在20℃以上时菌丝开始侵染;病害的流行可分为4个时期:菌核萌发期、侵染发病初期、发病盛期和病害稳定期,前两个时期是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扑海因、甲基托布津和万霉灵对病菌的毒力强,可以作为病害防治的化学药剂,生防菌制剂特立克和X8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病害的田间流行规律及发生特点配制了3种药剂.田间防治试验表明,综合利用这3种药剂草坪褐斑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