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33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1篇
  46篇
综合类   134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59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报道了砜嘧磺隆( DPX- E9636)在土壤和玉米中的残留测定方法。样品以丙酮提取,二氯甲烷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净化,气相色谱测定,最小检测量为 0.2× 10- 11 g,土壤、玉米籽和玉米茎叶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 0.002 mg· kg- 1,添加标准样品的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 85.72%、 87.89%、 90.20%和 3.37%、 1.86%、 3.67%。  相似文献   
172.
为了制定砜嘧磺隆在玉米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砜嘧磺隆在玉米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了砜嘧磺隆在玉米及土壤中的残留量。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砜嘧磺隆在玉米及土壤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7—8d和10—11d,施药为33.8g(ai)·hm-2,使用1次,末次施药距收获时间隔55d,砜嘧磺隆在玉米及土壤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002mg·kg-1,该药属易分解农药(T1/2<30d)。  相似文献   
173.
采用原子吸收测定琥胶肥酸铜在水稻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它在水、土和水稻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5~0.6天、2.4~3.7天、8.5~9.0天。在糙米、稻草和稻壳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1.96~6.92ppm、2.45-10.86ppm、1.82~4.44ppm,均低于20ppm,未超过允许残留量。  相似文献   
174.
十优A是广西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含有爪哇稻(Calotoc)、粳稻(02428)亲缘的籼型野败不育系。该不育系败育彻底,异交习性好,对“九二0”敏感,可恢性好,配合力高,早、晚稻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都达国标优质稻谷2级标准,繁殖制种易获高产。该不育系及所配组合十优838均于2006年3月通过广西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5.
比较杯碟法、碘量法-比色法在检测生乳中β-内酰胺酶的可靠性。杯碟法采用国家指定方法,藤黄微球菌(CMCC (B)28001)在营养琼脂上传代培养备用。碘量法-比色法用上海优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β-内酰胺酶定量检测试剂盒。两种方法在检测应用上都能提供可靠的结果,碘量法-比色法更适用于实验室快速筛检。  相似文献   
176.
177.
一、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 (一)常发病虫逐正加重 1、二化螟一代呈偏重发生 上世纪802E代,信阳市二化螟越冬基数1200~2181头.发生面积5.67~12.93万hm2,螟害率1%~3%;90年代二化螟的越冬基数1250~4338头,发生面积4~11.33万hm2有所降低,但螟害率增加,为7.4%~13.21%;进入21世纪,二化螟的越冬基数、发生面积和螟害率都在增加,越冬基数逐年增加,到2008年休耕田二化螟越冬基数达到1万头,最高田块活虫达5万余头,增加近3倍;近10年间发生面积16.67万hm2,一代螟害率达到2.5%~4.75%.  相似文献   
178.
黄士良  宋冬梅  金红霞  王振杰  赵建成  李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01-18403,18405
[目的]研究小扭口藓、芽胞墙藓和芽胞链齿藓三种藓类植物的芽胞发育特征。[方法]制备出三种藓类植物的孢子和芽胞悬浮液,将孢子和芽胞悬浮液进行人工培养,观察芽胞发育特征。[结果]三种藓类植物均能通过三种途径产生芽胞,其中,途径三产生的芽胞最多,途径一次之,途径二最少。[结论]与其他藓类植物相同,三种藓类均能够通过产生芽胞的方式进行繁殖来应对不利环境。  相似文献   
179.
专家审稿意见是编辑人员评判稿件学术质量、确定稿件能否发表的重要依据,是宝贵资料。为了有效利用专家审稿意见进行稿件处理,论文总结了专家审稿意见的类型,并对几种典型的审稿意见进行实例分析。最后,给出了如何有效利用专家审稿意见的思考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0.
通过室内人工培养的方式,在微米量级下观察灰藓科灰藓属(Hypnum)灰藓(H.cupressiforme)、黄灰藓(H.pallescens)、多蒴灰藓(H.fertile),金灰藓属(Pylaisia)金灰藓(P.polyantha) 4种藓类植物孢子萌发和原丝体发育过程,详细记录其发育过程的性状特征。结果显示:(1)4种藓类植物的孢子均为单细胞,直径平均值为10~40μm。(2)黄灰藓孢子为壁内萌发,灰藓、多蒴灰藓、金灰藓孢子为壁外萌发。4种藓类植物发育初期均未出现初生假根,有次生假根出现。4种藓类植物在发育中出现了块状原丝体和丝状原丝体两种形态,其原丝体在发育初期均没有产生初生轴丝体,均是在原丝体发育后期,轴丝体由绿丝体分化产生。(3)参照Nishida对藓类植物孢子萌发和原丝体发育类型划分标准,对灰藓科4种藓类植物的原丝体发育特征进行归类分析,灰藓属黄灰藓原丝体发育类型为高领藓型(Glyphmitrium-type);灰藓属灰藓、多蒴灰藓,金灰藓属金灰藓3种藓类植物原丝体发育类型均为真藓型(Bryum-ty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