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0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7篇
  11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探索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刺梨园土壤、刺梨树枝梢生长及成花坐果的影响,筛选适宜于刺梨园覆盖的适宜地膜类型,试验以自然生草不覆盖为对照,设置四种不同颜色(无色T1、红色T2、绿色T3及黑色T4)地膜覆盖处理,地膜材质均为PE,比较分析各处理下果园土壤物理性质及微生物碳含量、刺梨树枝梢生长量、成花坐果及产量表现等的差异。结果表明:(1)地膜覆盖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温度,并导致物候期提前,其中覆盖黑色和红色地膜的处理开花期较对照提前4~5d。(2)覆盖黑色地膜处理下土壤物理参数如盐度、体积含水率、总溶解固体、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等整体高于对照,其余几种地膜处理无此效果,但其土壤物理性质更趋稳定。(3)覆盖黑色和红色地膜可显著抑制刺梨园杂草生长,覆盖区域内杂草生物量较对照分别减少88.36%和89.5%,显著低于其余处理及对照。地膜覆盖均能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且绿色地膜对促进刺梨新梢生长最为有利。(4)覆盖无色和黑色地膜均可显著促进刺梨成花,前期坐果量较对照分别增加约43.8%和37%,最终覆盖无色地膜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为突出,较对照提高52.55%,而黑色地膜因同时会导致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落果数增加从而其最终产量较对照仅增加14.39%。研究结果说明不同颜色地膜在改善或稳定土壤物理参数、促进树体生长、抑制杂草及提高产量等方面各具优势,生产上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其中无色地膜对提高产量的效果尤其明显,可作为刺梨覆膜栽培的优先推荐地膜类型。  相似文献   
92.
神经网络的建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模型易于实现(辨识模型即为神经网络本身)和对非线性映射的逼近性能良好,为非线性系统黑箱辨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本文在研究BP神经网络MATLAB实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用于非线性函数逼近的3层BP网络。训练结果表明:预测值与期望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BP网络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3.
拔节期低温胁迫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拔节期低温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小偃22等5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在低温胁迫下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相对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且测定单株产量。结果表明,持续低温胁迫下,供试小麦品种叶片中的SOD、POD、CAT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MDA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相对膜透性(除郑麦366和郑麦9023)和脯氨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除郑麦366和郑麦9023外其余3个品种呈增加趋势;低温使单株穗粒数显著下降,但对单株小穗数和千粒质量的影响不大。经隶属函数分析,将供试品种分成2类:小偃22和矮抗58属抗寒性较强的品种,西农509、郑麦366和郑麦9023为抗寒性差的品种。  相似文献   
94.
为明确冬小麦在扬花期对长期土壤干旱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以西农979等7个品种为材料,测定和分析了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扬花期功能叶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和根系活力,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期中度和严重干旱下,扬花期小麦功能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胞间CO2浓度均不同程度上升,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不同程度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则因品种不同表现不一。通过综合分析,7个品种中,晋麦47和小偃22抗旱性较强,矮抗58、西农979、西农509抗旱性中等,郑麦9023和郑麦36抗旱性较弱。  相似文献   
95.
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统一的角度,提出了电路课程"模块化+交互式"的双语教学方案,解决了学生不适应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学课程间的脱节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6.
以“无刺2号”当年生营养枝为外植体,采用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组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消毒方式、激素浓度对外植体消毒效果、初代培养、增殖培养及生根培养的影响,以期建立较为成熟的无刺刺梨组织培养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经清水冲洗后用75%的酒精消毒15 s,以0.1%的升汞消毒8 min,存活率为85.28%;受污染后的植株在超声洗涤液中洗涤,洗涤液中添加多菌灵60 mg·L-1和青霉素40 mg·L-1,同时配置培养基时添加多菌灵60 mg·L-1和青霉素40 mg·L-1是最佳处理;适合“无刺2号”初代培养的培养基为MS+1 mg·L-1 6-BA+0.1 mg·L-1 NAA,萌芽率达92.04%;增殖培养基为MS+0.2 mg·L-1 6-BA+0.1 mg·L-1 NAA,增殖系数为3.9;在1/2MS+0.1 mg·L-1 IBA+20 g·L-1蔗糖+0.5...  相似文献   
97.
以刺梨品种‘贵农5号’的种子为试材,种皮经砂纸磨损后用浓度为0.1%、0.3%、0.6%、0.9%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分别浸种处理12h和24h后播种,研究了出苗率、成苗率并观测幼苗早期生长表型性状,以期筛选出最适诱变剂量和处理时间,为后期构建大量刺梨EMS突变群体奠定技术基础。结果表明:0.1%~0.3%的低浓度EMS处理能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成苗率,但随着EMS浓度升高或处理时间的延长,出苗率和成苗率均显著降低,当浓度升至0.9%处理12h或0.6%处理24h时其种子死亡率为100%。成活幼苗的生长性状可在株高、株型、叶型、分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变异,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变异率随着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综合考虑成苗率和表型变异率等数据,筛选得出0.3%EMS浸种12h为刺梨种子突变的适宜剂量条件。  相似文献   
98.
基于对虾生物絮团集约化养殖尾水含有高浓度硝态氮和磷酸盐的特征,比较分析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盐藻(Dunaliella sp.)3种微藻在配制尾水中的存活生长状况及其对无机氮磷的去除效果,以期筛选出适宜的微藻用于后续尾水净化技术。采用显微镜计数法测定藻细胞密度,国标法测定总无机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磷酸盐的含量。结果显示,钝顶螺旋藻在实验前后的藻细胞密度变化不大(P>0.05),约为3.32×106 个/mL和5.88×106 个/mL;牟氏角毛藻和盐藻细胞密度有明显增加(P<0.05),分别从初始的4.00×104 个/mL和2.50×105 个/mL升高至实验结束时的1.66×106 个/mL和1.06×107 个/mL。经过16 d实验,钝顶螺旋藻组对硝态氮和总无机氮去除率分别为79.60%和46.06%,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第8天时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可高达98.55%;牟氏角毛藻组16 d的磷酸盐去除率为98.25%,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研究表明,3种微藻均可在对虾养殖尾水环境中存活,且对尾水氮磷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99.
以“贵农5号”刺梨为试材,探究田间喷施不同浓度氨基酸钙和糖醇钙对刺梨抗顶腐病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 g/L氨基酸钙和3 g/L糖醇钙处理显著降低刺梨果实顶腐病发病率,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增加果实总酚、总黄酮含量;扫描电镜观测表明,两种外源钙处理下果皮结构致密性明显提升。与高浓度钙处理相比,0.25 g/L氨基酸钙和1.5 g/L糖醇钙均可显著提高果实单果质量从而增加单株产量,且氨基酸钙较糖醇钙对于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效果更加明显。综上,幼果期田间喷施适当浓度的氨基酸钙和糖醇钙能诱导刺梨果实增强顶腐病抗性并提升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00.
为深入研究新时代乡镇组织机构改革问题,采用实地调研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的方法,结合相关理论和现实背景,以D镇为例,研究乡镇组织机构改革的现状,包括机构调整、职能设置、人员编制等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困境,分析认为,目前乡镇机构改革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未来要从优化干部队伍建设、合理定位乡镇职能、理顺各部门关系等方面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