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8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探讨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 Fungi,AMF)与解磷细菌对苜蓿干物质产量及其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筛选出苜蓿最佳的施肥模式,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及高效复合型菌肥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MF选用摩西管柄囊霉,解磷细菌选用巨大芽孢杆菌,设置4个施菌水平:分别为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m,J1)、巨大芽孢杆菌(Bm,J2)、混合菌种(Fm×Bm,J3)和未接菌处理对照组(J0)。施磷(P2O5)设置4个水平P0~P3分别为:0、50、100和150 mg/kg,菌磷互作共16个处理。结果表明:1)相同施菌条件下,苜蓿各茬次干物质产量、总干物质产量和植株磷含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除J2条件下,J2P1处理下的苜蓿总干物质产量达到最大值外,其他施菌条件下,苜蓿的总干物质产量均在P2处理达到最大,且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磷处理(P<0.05)。苜蓿的磷肥偏生产力及磷肥农学效率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全磷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多呈增加的趋势。2)相同施磷处理下,单接种菌处理和混合接种处理下苜蓿的干物质产量、植株磷含量、磷素利用效率、土壤全磷以及速效磷含量均显著大于不接菌处理(P<0.05),其中总干物质产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在J3处理达到最大值。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干物质产量拟合的相关系数最大,拟合效果最好。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均与总干物质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当施磷量为100 mg/kg,混合接种AMF与解磷细菌能够显著增加苜蓿土壤磷素有效性,提高磷素利用效率,进而增加苜蓿的干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高丹草(Sorghum sudanense)、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接种AM真菌,测定植物根际AM真菌菌根侵染率、孢子密度,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了解宿主植物与AM真菌之间的协同作用,明确AM真菌对牧草的促生长效应,并筛选与4种牧草匹配的AM真菌。结果表明,AM真菌可侵染4种牧草且均能产生孢子,但不同牧草的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存在差异。当对高丹草接种Glomus mosseae、Glomus intraradices、Glomus etunicatum、Glomus cladoideum、Glomus microagregatum、Glomus caledonium(简称G6),对红、白三叶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简称Gi),对苜蓿接种Glomus mosseae(简称Gm)时产量提高水平较对照组最为明显,接种AM真菌有效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了牧草的产量。  相似文献   
83.
为探讨新疆绿洲区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溉量对苜蓿田间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运移的影响,在苜蓿生长第二年设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设3个灌溉梯度,对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苜蓿生长季内,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及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呈波动式递减变化趋势。灌溉后垂直方向上0~40cm、水平方向上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且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湿润峰明显大于水平方向。苜蓿整个生育期随灌水量及收获茬次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逐渐下降。滴灌和漫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55~5.48kg/(mm·hm2)、3.21~3.81kg/(mm·hm2),与漫灌相比,滴灌方式总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2%~44%。当滴灌灌溉量为3000m3/hm2、漫灌为5250m3/hm2时,苜蓿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84.
85.
86.
紫花苜蓿生长前期各部位提取液对种子萌发的自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结果表明,苜蓿不同部位提取液对苜蓿种子萌发表现出不同的自毒作用。苜蓿地上部分浸提液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于根部各部分的提取液对其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苜蓿的自毒物质地上部分的含量大于地下部分。此外,苜蓿的自毒作用呈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87.
对绿洲区苜蓿与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同单播苜蓿比较,苜蓿与新麦草、猫尾草的混播地在产量上都没有优势.苜蓿与鸭茅混播的处理C2(苜蓿60% 鸭茅40%)、处理C3(苜蓿50% 鸭茅50%)产草量高于单播苜蓿,处理C1(苜蓿70% 鸭茅30%)的产草量低于单播苜蓿.因此,在绿洲区选择苜蓿与鸭茅混播可以发挥混播优势,提高产量,混播比例以苜蓿60% 鸭茅40%及苜蓿50% 鸭茅50%较好.  相似文献   
88.
北疆绿洲区不同苜蓿品种生长规律及产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选择了18个苜蓿品种,在北疆石河子地区典型的绿洲区种植,并运用逻辑斯蒂方程对其生长规律进行描述,求解出对苜蓿生产管理有意义的参数.同时,分析各品种的产量构成,并将分析结果作为制定栽培管理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89.
沙尔套山天然割草场主要豆科牧草营养价值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全面和准确地得出沙尔套山天然割草场上常见豆科牧草的营养价值优劣排序.[方法]将沙尔套山天然割草场上常见的10种豆科牧草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分别采用4种常见营养价值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并将4种评价结果进行二次综合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干物质含量较高的牧草为黄花苜蓿(Medicagofalcata)、罗马苜蓿(M.falcata var.romanica)、野火球(T.lupinaster)及西伯利亚驴食豆(Onobrychis tanaitica),其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最高的牧草为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粗灰分含量最高的牧草为红花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和广布野豌豆,其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最高的牧草为野火球,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的牧草为线叶野豌豆(V.tenuifolia),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的牧草为广布野豌豆,钙含量最高的牧草为广布野豌豆,磷含量最高的牧草为线叶野豌豆.[结论]二次综合4种评价模型将沙尔套山10种豆科牧草进行营养价值排序,由高至低依次为: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红花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线叶野豌豆(V.Atenuifolia)>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罗马苜蓿(M.falcata var.ro-manica)=草原香豌豆(Lathyrus pratensis)=西伯利亚驴食豆(Onobrychis tanaitica)>白花车轴草(t.repens)>块茎香豌豆(I.tuberosus)>野火球(T.lupinaster).  相似文献   
90.
覆雪厚度对不同秋眠级苜蓿抗寒性及越冬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覆雪厚度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性及越冬率的影响,选择秋眠级分别为2级的皇后(Alfaqueen)、5级的巨能551(Magna551)、8级的WL525HQ和10级的赛迪10(Sardi10)紫花苜蓿,设定0,10和15 cm三个覆雪厚度处理,通过动态观测紫花苜蓿根冠处及田间土层(1~10 cm)的温度、根颈中丙二醛(MDA)、可溶性糖(WSC)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及越冬率。结果表明,无积雪覆盖时低秋眠级(2和5级)紫花苜蓿越冬率分别为:64%和59%;而高秋眠级(8和10级)紫花苜蓿全部死亡。覆雪厚度10 cm即可以保证除秋眠级10(赛迪10)外的苜蓿安全越冬,且越冬率均在90%以上。随着覆雪厚度的增加,积雪对紫花苜蓿根冠及根颈下土层温度有显著影响,能显著提高各秋眠级紫花苜蓿的越冬率(P<0.05),降低MDA的含量,增加非/极非秋眠型的紫花苜蓿根颈中SP和WSC的含量。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无覆雪条件下苜蓿品种的抗寒性及越冬率顺序为:皇后>巨能551;覆雪厚度10 cm下苜蓿的抗寒性及越冬率顺序为:巨能551>皇后>WL525HQ>赛迪10;覆雪厚度15 cm下苜蓿的抗寒性及越冬率顺序为:巨能551>皇后=WL525HQ=赛迪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