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林业   3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新模式:FORECAST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阐述了FORECAST模型的原理,其应用过程包括数据收集与调准、生态系统的构建、设置管理模式或自然干扰情景、模拟情景、分析模型输出结果.目前许多国家已开始运用该模型,模拟了不同管理措施对树木生产力的影响等.该模型不受特定的树种、立地条件的限制,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成为预测森林经营管理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地区的江西省内不同森林类型、林分类型林内倒木的生物量、碳储量及其数量特征分布格局,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亚热带典型森林133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法对样方内直径≧1 cm,长度≧1 m的倒木逐一测量其中央直径和长度,并记录其分解程度和树种组成。[结果]表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倒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0.684 t·hm~(-2)、0.279 tc·hm~(-2)和0.553 t·hm~(-2)、0.207 tc·hm~(-2),常绿阔叶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分别为11.293 t·hm~(-2)、4.781 tc·hm~(-2)和1.888 t·hm~(-2)、0.812 tc·hm~(-2),松阔混交林和杉阔混交林分别为1.248 t·hm~(-2)、0.521 tc·hm~(-2)和1.28 t·hm~(-2)、0.432 tc·hm~(-2);针叶林中Ⅱ、Ⅲ径级倒木生物量较大且与其他两个径级差异显著,针阔混交林中Ⅱ径级倒木与Ⅰ、Ⅲ径级倒木生物量差异显著,常绿阔叶林林内Ⅰ径级倒木生物量与Ⅱ、Ⅲ、Ⅳ和Ⅴ径级差异显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度分解倒木生物量最大分别为0.332 t·hm~(-2)、0.321 t·hm~(-2),且分别显著大于相应林分类型中的轻度和重度分解倒木;常绿阔叶林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结论]中亚热带地区典型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倒木生物量差异显著,而针阔混交林差异不显著。3种森林类型(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倒木碳储量差异显著。江西森林倒木主要分布在5 10 cm和10 15 cm的Ⅱ、Ⅲ径级,且主要处于中度分解等级。针阔混交林(松阔和杉阔)倒木主要分布在海拔700 m以下,常绿阔叶林倒木分布在海拔650 m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倒木由于其较大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可能会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碳循环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且在未来的森林经营和管理中应该重视倒木对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森林流域水文模拟模型的概念、作用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研究森林植被与水资源相互作用的森林水文学和流域管理科学在国际上得到迅猛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的水文研究和流域管理工具,流域水文模拟模型在中国越来越为森林水文和流域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使用. 该文在总结了中国在森林水文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后,介绍了森林流域水文模拟模型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以及在开展森林与水关系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总结了流域水文模拟模型的主要功能. 并以分布式水文模型MIKE SHE为例介绍了模型的结构组成、开发和应用过程. 最后提出该模型在中国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包括中国土地利用的独特性、历史水文气象数据的可靠性和共享性.   相似文献   
14.
1.耕地社会化保护的必要性 耕地保护是一个公众目标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可。众所周知,除了生产农产品外,耕地还为社会提供丰富的非生产性功能,包括农田耕作的传统文化、开放空间、农村独特景观、生物栖息、空气与地下水净化等公共自然福利的社会功能,也包括巨大的生态功能。耕地环境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是整个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生物种群栖息的场所。  相似文献   
15.
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固碳量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林的适应性管理对固碳潜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应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FORECAST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型,通过外业调查、查找相关文献资源等方式收集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林分的生物量积累、林分密度、光响应曲线及土壤养分方面的数据。模型经过校准和检验后,模拟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固碳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O处理(采伐茎干,采伐剩余物留在林地)对杉木林长期固碳效果最好;FR处理其次(采伐茎干,清除地上部分采伐剩余物),而WH(全树采伐,清除所有采伐剩余物)和SB(采伐后,火烧采伐剩余物)固碳效果最差。该研究可为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罗浮栲为研究对象,利用典型样地选择、每木检尺及树干解析等方法,对罗浮栲的生长过程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罗浮栲胸径连年生长量为0~10、30~40 a,胸径生长迅速,连年生长量高峰达0.585 cm,60 a 胸径达到27.2 cm;罗浮栲高生长量在30 a 达到9.80 m,成为优势木;罗浮栲材积生长量在0~20 a 生长缓慢,20~60 a 一直处于快速生长阶段,连年生长量60 a 达到0.0226 m3;罗浮栲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曲线没有相交,说明罗浮栲到60 a 还未达到数量成熟龄。罗浮栲的生长发育分3个时期,0~20 a 为幼龄期,20~50 a 为速生期,50~60 a 为壮龄期。  相似文献   
17.
赣南森林生态系统倒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赣南地区常绿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马尾松林4种不同森林类型30个样地内不同分解等级倒木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倒木生物量和材积分别为0.04~14.60 t/hm2、0.60~23.00 m3/hm2,常绿阔叶林倒木生物量和材积最大,且与其他森林类型差异显著;不同分解等级倒木比例差异较大,中度分解倒木所占比例最大,为60.7%,轻度、重度所占比例分别为22.1%、17.2%;赣南森林倒木材积分布以Ⅴ径级木(中央直径≥20 cm)为主,占36.4%,Ⅲ径级木(中央直径10~15 cm)次之,占25.8%,Ⅰ径级木(中央直径0~5 cm)最小,占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