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芦荟粗提物抑菌及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芦荟粗提物对多种常见畜禽致病菌和病毒的体外抑菌和抗病毒作用,本实验采用培养基打孔法观察芦荟粗提物对致病菌的抑茵作用;采用含不同浓度芦荟粗提物的固体培养基培养致病菌观察其抑茵效果;采用细菌计数法分析致病茵在芦荟粗提物液体培养基中的增殖情况.分别采用细胞培养和鸡胚接种法检测不同浓度芦荟粗提物以及不同作用时间对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和新城疫病毒(NDV)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芦荟粗提物对供试茵均具有抑茵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培养时出现明显的抑茵圈,直径(D)>14 mm;固体培养基中芦荟粗提物浓度大于40%时可形成可明显地减少茵落数;浓度大于80%的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生长到达对数期的时间比对照组延长至少4h.IBDV与芦荟粗提物作用组的MTT OD570nm值均高于病毒对照组,并且随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而升高;NDV与芦荟粗提物作用组的血凝价均低于病毒对照组,并且随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32.
本文旨在克隆禽波氏杆菌外膜蛋白OmpA的编码基因,并预测OmpA蛋白二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从而探讨禽波氏杆菌外膜蛋白OmpA在免疫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作者对禽波氏杆菌的外膜蛋白ompA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应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和方法,对禽波氏杆菌OmpA蛋白的二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预测。禽波氏杆菌ompA基因全长597bp,编码199个氨基酸。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有少量的α-螺旋和β-片层,少见β-转角;推测OmpA蛋白有5个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区域、2个糖基化位点。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禽波氏杆菌免疫机理、制备单克隆抗体和设计表位疫苗等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3.
长江口银色鳗的形态指标体系及其雌雄鉴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和分析了2007年和2008年的10-11月间采自长江江苏靖江段(32?01′27″N,120?25′56″E)的153尾银色鳗的形态学性状,建立了雌雄个体的判别模型。对16个直接测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17项标准化比例性状的R-聚类分析,均显示长江口银色鳗的个体差异主要集中在体形大小和头部特征,吻部前端细部特征,以及眼径和胸鳍大小等3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步判别法从75尾样本的17项标准化比例性状中筛选出5个比例性状,即丰满度、垂直眼径/头长、体高/体长、水平眼径/头长和吻形,所建立的判别方程,对群体识别的正确率为89.3%。利用其余78尾银色鳗样本对这一判别方程进行识别验证,识别的正确率达的88.5%。ANOVA分析显示,除了吻形,组成判别方程的其他4个标准化性状在两性群体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01),表明长江口银色鳗的雌性个体比雄性更为丰满,体型较高,但眼较小。 相似文献
34.
中国东南沿海日本鳗鲡幼体的日龄及其孵化时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测定了2008年1—3月采自中国广东至江苏沿海9个河口的538尾线鳗的体长和矢耳石长轴半径,分析了其中107尾线鳗矢耳石的日龄结构。结果表明,线鳗的体长在47.40~62.34 mm,平均(54.77±2.21) mm,各采样点的平均体长存在极显著差异(ANOVA, P<0.001)。矢耳石长轴半径为133.22~175.95 μm,平均(154.55±9.09) μm,各采样点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线鳗的日龄为124~158 d,平均(135.78±6.84) d,呈现出从南到北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最北部的大丰较最南部的新会大了15.9 d。根据日龄和采集时间推断,这些标本的孵化时间在9月6日—10月20日,主要集中在10月中旬,85.98%个体符合孵化时间的新月假设。分析表明,孵化较早的个体到达河口的时间也较早,生长速度快的个体也比生长慢的个体到达河口的时间要早。 相似文献
35.
中国东南沿海日本鳗鲡幼体的发育时相及其迁徙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2008年1—3月采自中国广东至江苏沿海9个河口的534尾日本鳗鲡幼体鉴定发育时相,分析了其中104尾玻璃鳗的日龄、柳叶鳗龄和抵岸龄。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玻璃鳗的柳叶鳗龄平均为102(90~112)d,并呈现出地域性的从南至北逐步增大的趋势。Scheffe′s多重比较可将9个群体按柳叶鳗龄的大小归为3个组,南部的新会和汕头归为第1组;中间的福清、宁德、温州、台州归为第2组;北面的慈溪、九段沙和大丰归为第3组。同样,群体的R-聚类和个体的Q-聚类分析也显示出与上述分组相一致的结果。研究表明,从产卵场随北赤道洋流迁徙至菲律宾东北部并进入黑潮接近中国东南沿海的柳叶鳗,分成3个群体迁徙。变态最早的进入了南方的水域,抵达广东沿海;变态较早的进入了中部的东海水域,抵达闽浙沿海;变态最晚的则被送到长江口及其以北的沿海河口。结果还显示,最北部大丰的平均柳叶鳗龄[(106.00±3.22)d]比最南部新会的平均柳叶鳗龄[(91.87±1.36)d]大14.13 d,其与黑潮流速(约96 km/d)的乘积(1 350 km)同两地的距离大致相等,研究表明,我国沿海的玻璃鳗在柳叶鳗阶段是随着黑潮暖流自南向北被动地迁移。 相似文献
36.
37.
湖北省玉米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表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Zeaznays L.)地方品种是具有丰富遗传变异和有利基因的宝贵基因资源。鉴定地方品种的表型和基因型筛选优良种质,是利用地方品种的前提。对102份湖北省玉米地方种质的11个性状进行了连续2年的表型鉴定,结果显示,各性状在供试材料间的差异显著,性状变异范围广泛。其中,粒重的变化最大,其次为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秃尖长。与BSSSC9和Suwan2的产量组成性状比较,果穗较长的品种有28个,占27%(28/102),如八趟白、百日归等;粒重较大有35个,占34%(35/102),如八趟白、东津白、百日早1、百日早1、百日归等;穗行数较多的有11个,占10.8%(11/102),如米包谷、小包谷和黄玉米等;行粒数较多的有3个,为八趟白、东津白和黄玉米。结果表明湖北省地方品种蕴藏着大量的遗传变异和丰富的有利基因,特别是八趟白、东津白、百日归等品种更是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
基于ZigBee无线物联网通讯技术,研制了太阳能墒情采集模块.由太阳能墒情采集模块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网关节点,即"点控机"及"站控机",分布在被测区域,负责采集葡萄园各层土壤的温湿度.网关节点自行组网,透明通讯协议将信息发送到远端PC机,实现信息的实时动态显示及存储.系统通过单节点设备测试及网络测试证明,网关节点布置在20~120m传输距离内,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39.
多重PCR检测三种重要食源性致病菌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奇异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杆菌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方法。【方法】根据奇异变形杆菌尿素酶合成的正向调节因子R基因(ureR)、沙门氏菌侵袭性抗原保守基因(invA)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杆菌编码溶血素O(LLO)的 hlyA基因,分别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对单基因PCR和单管多重PCR扩增的特异性、敏感性分析以及建立L16(43)正交试验对单管多重PCR扩增条件,如引物浓度、Tm值、模板量等的优化,建立快速检测奇异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杆菌的稳定的单管多重PCR方法。【结果】针对奇异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杆菌3种食源性致病菌所设计的3对引物分别能扩增出374、724和215 bp的目的条带,具有高度特异性,反应条件优化后,3种目的菌在105 CFU/mL均可同时扩增出较清晰条带(奇异变形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杆菌在104 CFU/mL浓度下仍然可见到条带),比单基因PCR低一个稀释度,并且人工模拟试验和市售食品试验检测结果稳定。【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特异性强和灵敏度高,能够实现对奇异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杆菌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诊断检测和监控。 相似文献
40.
为了筛选宽裂解谱禽源沙门氏菌噬菌体并分析其裂解性能,本试验首先对分离自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的238株禽源沙门氏菌(C01~C238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和血清型鉴定,筛选出耐药率大于60.00%的抗生素;然后采用双层平板法测定50株沙门氏菌噬菌体(NP01~NP50)对238株禽源沙门氏菌的裂解谱并统计裂解率;最后选择裂解率最高的噬菌体,进一步统计其对筛选到的抗生素耐药的沙门氏菌菌株的裂解率及对不同分离年份、分离地区、宿主来源及血清型的沙门氏菌菌株的裂解率。结果表明:238株沙门氏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红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均大于60.00%;其中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8.24%;对头孢噻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较高,为64.71%~86.13%。在238株被检沙门氏菌中,肠炎沙门氏菌有128株,鸡白痢沙门氏菌有95株,鼠伤寒沙门氏菌有6株,伤寒沙门氏菌有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有1株,未定型沙门氏菌有6株。在50株沙门氏菌噬菌体中,有14株对238株沙门氏菌的裂解率在80.00%以上,有17株裂解率在20.00%以下;NP17的裂解率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