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24篇
综合类   25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内1hm2标准地植被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这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优势种白桦混交程度较低,林木空间隔离状况较差,亚优势种和伴生树种混交程度普遍较高,林分混交形式以零度和弱度混交为主,平均混交度为0.400。林木个体大小分化明显,各树种平均大小比数排序为:华北落叶松〉花楸〉蒙古栎〉棘皮桦〉白桦〉青杄〉山杨〉油松〉华北五角枫。群落内多数林木处于随机分布状态,但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62,属团状分布。依据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分析预测了群落演替趋势,并提出森林经营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2.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阶段经营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分密度是指林木生长过程中单位面积上的立木株数,它与林分的生长发育、稳定性、林分产量、质量等因素有着重要的联系。通过对河北省木兰国营林场不同林分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提出了冠幅竞争指数。通过拟合实测冠幅、胸径和相对冠幅竞争指数,得出了竞争指数分别为0.2,0.4,0.6,0.8时,所对应的华北落叶松的不同经营密度值。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掌握榆林沙区典型林地土壤微生物特征,明确地上植被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方法  采集榆林沙区四种林分类型土壤,分析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结果  测序共产生有效操作分类单元(OTU)15,509个,各林分间OTU及各类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性差异。优势菌种及其丰度土层间变化较大,但林分间优势细菌种一致,丰度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樟子松、油松林下土壤中,酸杆菌门所占比例最大、分别达到22.32%和29.02%,而在沙柳和小叶锦鸡儿林下土壤中,变形菌门又成为优势菌,比例占到27.64%和28.51%。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在灌木林土壤中所占比例要高于乔木。  结论  虽然各优势种丰度在林分间略有差别,但差异不显著(P < 0.05)。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是受土壤本底的影响,不同季节或者土壤温度、湿度的变化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后消除,群落结构归于稳定。  相似文献   
24.
城市不同绿地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北京林业大学校园(绿地率42.2%)、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率70.3%)和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绿地率96.2%)为研究对象,以周边主要交通干道为对照,采用多功能精准型激光粉尘仪观测PM2.5质量浓度,研究城市不同绿地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绿地率对PM2.5质量浓度变化有较大影响,研究区内PM2.5质量浓度随绿地率增加而递减,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鹫峰国家森林公园PM2.5质量浓度最高值分别为140、62和48μg/m3,均高于国家PM2.5质量浓度年平均标准(35μg/m3);2)研究区内城市绿地PM2.5质量浓度与其周边主要交通干道没有明显差异;3)气象条件对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有较大影响,阴天PM2.5质量浓度较高,长时间保持在80~110μg/m3之间,降雨天则使PM2.5质量浓度明显降低,降幅约达80%。  相似文献   
25.
不同灌木覆盖状态下防风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观测,定量研究毛乌素沙地西南缘不同灌木覆盖状态下的防风机理。以沙蒿灌木林地和沙柳灌木 林地为研究对象,裸沙地作为对照,用多剖面自计式遥测风速仪连续观测、记录距离地面0.1、0.5、1.0、2.0、3.0、 4.0、5.0 和6.0 m 8 个不同垂直高度位置的风速变化。通过对风速测定结果的统计分析,绘制3 种状态下的风速廓 线图,并计算风速廓线方程、边界层位移厚度、边界层动量损失厚度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结果表明:沙蒿灌木林 和沙柳灌木林在近地层较裸露沙地有明显的降低风速作用,随着风速增大这种作用逐渐减弱。不同地表覆盖的空 气动力学粗糙度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呈对数减小。当风速较大时,边界层位移厚度比空气动力学粗糙度能更实际地 反映整体观测高度范围内风速降低的状况。从空气动量的角度分析,有植被覆盖的地表空气动量损失比较稳定, 裸沙地的空气动量损失则随风速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6.
发展可再生、清洁和环保的新能源是我国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森林能源储量巨大,不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能源,还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是21世纪新能源战略的重要选择之一。该文分析了开发利用森林能源在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重大意义;指出开发利用森林能...  相似文献   
27.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有机碳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沙地樟子松是我国北方风沙区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通过对不同生物气候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相关性的分析,阐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有机碳分布特征。方法本研究以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中龄、近熟和成熟3个龄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测定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地区和龄组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性,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气候带和林龄对有机碳含量影响的显著性,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不同生物气候带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关性。结果(1) 研究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在604.06~675.69 g/kg、343.02~538.51 g/kg和0.72~11.73 g/kg之间;(2)随着林龄的增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即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3)气候带和林龄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有机碳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 < 0.05),且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呈显著(P < 0.05)或极显著(P < 0.01)正相关关系。结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中存在有机碳的运输和转换。沙地樟子松能够通过自身结构与功能适应环境变化,其叶片表现出较高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碳循环过程,并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8.
不同年限的草方格沙障对生态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草方格沙障不同布设年限沙地恢复状况,分别对裸沙地及草方格沙障布设1、2、5、和10年样地进行分层土壤取样,利用5点取样法、烘干法、统计分析、像素点法等方法对土壤的质量含水量、土壤粒径以及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质量含水量与草方格沙障布设年限呈正相关关系(P 0. 05),沙障布设1、2、5、和10年后的质量含水量分别为裸沙地的1. 11、1. 14、1. 36、1. 47倍,0~10、10~20、20~30、30~40 cm土壤层的质量含水量分别为裸沙地的1. 46、1. 26、1. 83、1. 48倍; 2)草方格沙障布设后各土壤层次的土壤粒径均呈现出黏粒及粉粒含量增加、砂粒含量降低的趋势,沙障布设10年后黏粒含量平均增长2. 5倍,粉粒含量平均增长1. 98倍,砂粒含量平均降低5. 25%; 3)草方格沙障布设1年即出现先锋植物的萌发,5年后形成稳定先锋草本植被群落,10年后形成稳定的灌木群落,植被盖度达到59. 83%,草方格沙障能有效改善地表微环境,改良土壤条件,促进生态恢复。该研究为机械沙障对中国北方沙区沙地生态修复的影响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9.
樟子松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树种,近年来樟子松人工林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问题,自然更新障碍则是限制樟子松人工林发展演替的关键因子.为探究樟子松人工林自然更新的限制因子,通过不同沙埋深度及不同种子处理方法等室内发芽试验,对樟子松种子萌发出苗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沙埋深度为0 ~3.00 cm范围内,无沙埋时樟子松种子萌发出苗能力最强,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种子萌发出苗能力不断降低,沙埋深度显著影响种子的萌发和出苗;2)4℃低温冷藏保存的种子比常温保存和-18℃低温冷冻保存的种子,在萌发出苗上更具优势;3)种子经25~30℃温水浸种24 h处理后,在出苗率和出苗时间等方面优于55 ~ 60℃热水浸种和不浸种处理,表现为樟子松种子较为适宜的处理方式.其研究可为解决樟子松人工林自然更新障碍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为樟子松人工育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0.
风吹雪灾害防护林格局及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寒区经济的大力开发,对较大区域面积实施风雪灾害的防护显得日益迫切,建立防护林是最经济、最有效和最持久的方法。以新疆吉木乃县为研究地点,在充分分析风速、风向等气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土壤立地类型和乡土树种,研究当地风雪流的发生发展规律、风雪灾害特点和成灾机制,构建防雪林营造技术模式,以期为风吹雪地区减轻风雪灾害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