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97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4篇
  5篇
综合类   7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31.
[目的]明确松材线虫入侵对马尾松树针叶光合特性、光合响应曲线、主要光合响应指标及碳氮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期在光合生理水平上提供松材线虫病的早期快速诊断技术,为林业管理者采取快速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健康期、感病中期和感病末期马尾松树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和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分别测定不同感病阶段马尾松树针叶光合特性及所测针叶样品的C%、N%和δ~(13)C含量。[结果]健康马尾松树在松材线虫胁迫条件下,可显著降低其针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其数值大小均表现为:健康期感病中期感病末期;不同感病阶段马尾松的暗呼吸速率数值之间的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数值的大小表现为:感病中期健康期感病末期;健康期马尾松的光补偿点显著低于感病中期的光补偿点,但是其光饱和点显著高于感病中期的光饱和点。此外,不同感病阶段马尾松树针叶的平均C素含量变化不大,但平均N素和平均δ~(13)C含量则会显著下降。[结论]松材线虫侵染健康马尾松树后,可降低其对外界光照条件的适应能力,致使其光合特性显著下降;感病马尾松树针叶N素损失是导致马尾松光合能力显著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感病马尾松树针叶气孔导度下降是导致其针叶δ~(13)C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亦说明松材线虫的入侵会显著降低马尾松树针叶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2.
在明确“三北“地区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的主要成因(林分树种组成过于单一,且多为易感天牛树种,抗御天牛灾害功能低下)的基础上,从控制天牛灾害的角度,根据其树种配置结构,将各地的防护林网划分为3类,即一代林网、二代林网和加强型二代林网.指出构建加强型二代林网这种生态调控技术,是持续控制杨树天牛灾害的根本措施.在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杨树天牛灾害理论(以生态系统稳定性、风险分散理论和抗性相对论为基础)指导下,提出加强型二代林网配置中的树种类群应包括非寄主树种、抗性树种和诱饵树3类,界定了3类树种相应的特点和功能,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多树种配置原则和技术,以及简便有效的诱饵树管理技术.最后,以防护林(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的经营管理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为前提,探讨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中自控杨树天牛灾害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3.
国家林业新时期的森林生物灾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分析了国家林业新时期的重要特征,认为国家林业新时期是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启动为标志,以五大历史性转变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阐明了国家林业新时期我国森林生物灾害的特征,包括:以国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为诱导因素的森林生物灾害频繁发生;在西部为主的生态脆弱区,森林的寄主主导性生物灾害发生普遍;已入侵我国的森林有害生物逐步形成稳定生态格局的同时,伴随着国际、国内物流通径的增多和物流通量的增大,境外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不断增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灾害流行;森林的历史性生物灾害间歇发生的同时,次要性的生物灾害逐步演化成主要威胁;伴随都市化的高速进程,城市森林的生物灾害发生普遍且机理更加复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林业新时期六大工程的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目标需求和实现对策。进一步提出了森林生物灾害管理的三大技术体系建设及其研究任务。具体内容为:森林生物灾害的信息管理,森林生物灾害的基因管理,森林生物灾害的生态管理。  相似文献   
134.
板栗瘿蜂寄生性天敌幼期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有庆  黄竞芳 《林业科学》1993,29(1):33-37,T001
本文用常规及电镜扫描等显微观察方法,系统地研究和描述了板栗瘿蜂的主要寄生蜂(中华长尾小蜂、葛氏长尾小蜂、双刺广肩小蜂、黄褐宽缘广肩小蜂、栗瘿旋小蜂、果瘿刻腹小蜂等)的幼期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它们的卵、老熟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差异明显。老熟幼虫的主要分类特征是:头壳和体表上刚毛着生位置、数量和长短;触角形态;上颚形态和大小;体表结构。卵的主要分类特征是颜色,有无印柄,卵及卵柄长短、卵体形态。利用老熟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小蜂的类群分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5.
3S技术在森林虫害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了3S技术在森林虫害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现状,介绍了3S各层次集成在森林虫害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动态。最后,提出了对3S技术在虫害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趋势,并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害虫的生存环境角度构建了森林虫害动态监测3S集成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6.
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沙棘木囊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该虫为4年1代,老熟幼虫5月上旬入土化蛹,成虫始见于5月末,终见于9月初,期间经历两次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卵集中产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孵化率达90%以上,卵期16 d.幼虫常常十几头至上百头聚集在一起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老熟幼虫在树基部周围的土壤中化蛹,化蛹深度在地下10 cm左右,蛹期31 d.成虫羽化集中在16:00-19:00,交配高峰在21:30左右;雌雄性比在内蒙古和辽宁分别为1:0.85和0.912:1.雌虫产卵集中在交配后的第2天20:30-22:00之间;雄虫寿命2~8 d,雌虫寿命3~8 d.以幼虫在树干部和根部越冬,坡向不同、危害程度不同的沙棘林地并不影响其越冬虫态和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137.
杨树天牢灾害可持续控制策略与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营建的森林生态系统组分过于单一,配置不当是二北地区森林生物灾害严重的根本原因。主要控制策略包括御灾控灾阵地前移,控制目标从种群密度控制转为灾害控制,对灾害调控从“点状调控”上升为“网状调控”,提高对“潜在”生物灾害的预警能力。提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风险分散理论和抗性相对论作为多种合理配置抗御人工林生物灾害的3大理论基础。以多树种合理配置控制杨树天牛灾害为实例,从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将现有防护林划分为3类:即一代林网、二代林网和加强型二代林网,分析了树种配置结构和抗天牛灾害的功能。进一步将加强型二代林网配置树种类群划分为非寄主树种、目标树种(或抗性树种)和诱饵树,并对各自的功能进行了定位,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抗御天牛灾害的多树种配置模式以及简便有效的诱饵树管理技术。最后,以防护林(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的经营和管理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为前提,探讨了诱饵树管理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8.
松材线虫入侵的黑松内栖真菌区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 Buhrer)Nickle)是毁灭性森林病害——松材线虫病的病原物,主要危害针叶树种,尤其是松属(Pinus spp.)树种。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d.)原产日本及朝鲜半岛东部沿海地区,因其耐海雾、抗海风、可在海滩上生长等特性,在我国辽宁、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省大量栽植,总面积约159300hm^2。研究证明,黑松是松材线虫病的高度感病树种,一旦松材线虫入侵,后果是毁灭性的,将给森林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9.
沙棘主要蛀干害虫危害特性及种群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棘木蠹蛾主要危害沙棘栽植树的根部和干部,红缘天牛同时危害沙棘栽植树和根蘖苗的干部,已成为宁夏沙棘林中两大主要蛀干害虫。通过对沙棘树不同高度范围内沙棘木蠹蛾幼虫和红缘天牛幼虫的调查发现,沙棘木蠹蛾幼虫主要分布在地下根部和干部40~120cm的范围内,而红缘天牛主要分布在树干40~120cm的高度内。红缘天牛幼虫数量随时间变化大致呈现向树干上部增加的变化趋势。沙棘木蠹蛾幼虫数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明显的向根部转移的趋势,7月末,有近98%的幼虫在根部危害。之后,由于初孵幼虫的大量出现,使干部幼虫数量急剧增加,越冬前,虽然有部分转移至根部危害,但到9月末仍有近43%的幼虫停留在树干40~120cm处越冬,直到次年越冬结束。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在沙棘树干部40cm以上危害位置的较大重叠,必然造成它们在时间、空间和营养上的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140.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扼要说明发展林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进一步依据森林保护工作的特点阐明了持续森林保护的意义、必要性、现实性和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