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林业   13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青海云杉天然林内小蠹种群空间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与2006年5—9月,对青海省黄南州麦秀林区4块不同危害程度标准地内的青海云杉天然林小蠹种群进行调查,发现青海云杉天然林内主要危害的小蠹有6种. 利用生态位理论将小蠹种群的空间资源分割为垂直高度、水平径级和树势3个单元,分别计算3个单元内小蠹种群在各资源序列上的生态位宽度、种间竞争系数. 结果表明:云杉大小蠹作为初期性种类危害青海云杉健康木,且主要危害树干根部;新中重齿小蠹、光臀八齿小蠹和Pseudips orientalis在云杉上无论是垂直高度还是水平径级单元都广泛分布,是青海云杉上最重要的次期性小蠹种类;虽然它们的生态位很宽且比例相似,但当虫口种群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三者都可直接入侵健康木;云杉四眼小蠹和新切梢小蠹为跟随性小蠹种类,且二者在寄主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异,云杉四眼小蠹偏好选择湿润、衰弱的寄主. 由此看来,小蠹种群通过对寄主树木各空间资源的选择和利用的多样性达到了在青海云杉上竞争的平衡和共存.   相似文献   
12.
云杉矮槲寄生开花特性及化学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杉矮槲寄生是严重危害三江源地区天然云杉林的多年生寄生性种子植物。对云杉矮槲寄生开花动态的定点监测结果表明:云杉矮槲寄生花期持续40天以上,单株花序寿命约为15天;雌花在花期结束后6~8天后开始坐果,幼果初期无果梗,浅绿色,直径约为1~1.3mm;果实成熟后期,果梗逐渐伸长至1~1.5mm,颜色转为深绿色。4种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类药剂[40%乙烯利水剂,50%国光丁酰肼可溶性粉剂,20%国光萘乙酸粉剂(NAA)和90.8%脱落酸(ABA)]对云杉矮槲寄生花芽的药剂防治试验发现:1∶400的40%乙烯利水剂为防除效果最佳,可达100%,且未对云杉植株产生不良药害反应。  相似文献   
13.
不同镇压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淮海冬小麦区冬季冻害、 春季干旱、 倒春寒现象时有发生,对冬小麦生产造成危害;经过多年玉米秸秆还田,土壤表层过于疏松,影响小麦播种质量,极易出现悬空苗、疙瘩苗、缺苗断垄现象.为解决以上问题,找到适合这一地区的最佳镇压模式,项目组以"济麦23"为试验品种,选择地力均匀、地势平坦、小麦产量水平在550kg?667m-2以...  相似文献   
14.
青海云杉(拟)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危害青海云杉的光臀八齿小蠹、香格里拉齿小蠹及东方拟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系统进行研究,并成功鉴定出3种(拟)齿小蠹的聚集信息素组分。光臀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由2-甲基-3-丁烯-2-醇,74%-(-)-小蠹二烯醇和(S)-顺式-马鞭草烯醇3种成分组成;香格里拉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有效组分为2-甲基-3-丁烯-2-醇,99%-(+)-小蠹二烯醇和(S)-顺式-马鞭草烯醇,东方拟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由95%-(-)-小蠹烯醇和(S)-顺式-马鞭草烯醇2种成分组成。3种人工合成的小蠹虫聚集信息素已在害虫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监测中进行野外试验,并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花绒寄甲成虫的行为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用自行设计的昆虫行为观测箱,研究花绒寄甲成虫的日活动节律、趋光性、交配行为以及黑暗对成虫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成虫多在黄昏至第2天上午活动,其活动节律可被连续的黑暗处理所打破,交尾形式呈"一"字形,有较弱的趋弱红光性;并应用石蜡包埋的方法,研究花绒寄甲成虫的视觉在寻找寄主幼虫时的作用,发现在弱红光的条件下,其视觉对寻找寄主幼虫作用不大;同时,在成虫的活动高峰期,采用模拟自然界其生活习性释放成虫的方法,研究花绒寄甲成虫的活动能力,发现成虫的活动、飞翔能力较强.研究结果为在室内繁殖及野外释放防治天牛类害虫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杨干透翅蛾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干透翅蛾(Sesia siningensis)在青海2 a发生一代,幼虫蛀食树干,成虫一生只交配1次,雌雄比近似1:1.1 a中成虫羽化呈主、副双峰型.该虫的发生与树种、海拔和林型等有较大关系,其危害是由低向高逐步侵入,并具有积累危害的特性.防治采取性引诱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危害.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地中高原鼢鼠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退耕还林地中鼠害已成为严重影响退耕还林(草)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生物危害。据调查,青海省退耕还林地中鼠害发生面积达8万多hm2,新退耕地鼠害发生率达12%,严重地区达46%。青海省退耕还林地中鼠害危害种类有高原酚鼠、达吾尔鼠兔和田鼠等,并以高原鼢鼠危害最严重。近年来,我们着重对高原鼢鼠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档案是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中形成的重要档案。它记载和反映了一个地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全部过程和具体成果,是储备政策信息和科技认识的主要载体,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和认识宝库。管理和应用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档案信息资源,为草原生态保护各项工作提供有效服务,推动有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进一步保护生态和管理草原,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明亮长脚金龟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9年,对明亮长脚金龟Hoplia spectabilis Medvedev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明亮长脚金龟是青海省天峻县危害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的主要害虫,1 a发生1代,以2~3龄幼虫在60 cm以下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陆续筑蛹室化蛹,蛹期10 d左右.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出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气温达到11.4 ℃时为出土盛期.成虫每日的活动危害期集中在12-14时,群聚于树上啃食叶片、花朵和果肉等.成虫具假死性,无趋光性,雌雄比1.6:1.此外,针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了相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黄河源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在黄河源区广泛分布,认识高原鼠兔时空分布特征对了解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无人机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航拍系统,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2017年12月、2018年5月多次在位于黄河源区的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进行野外航拍工作,共布设了29个工作点(每个工作点单独设置航线,包含12~16个固定拍摄点),共计拍摄500余张定点航拍照片,每张照片覆盖地面35 m×26 m范围。同时,对工作点进行了相关地面调查。河南县高原鼠兔洞口分布异质性较大,分布极不均衡。鼠洞密度在2016—2017年间有增加趋势,由平均14.7个?亩-1增加到20.1个?亩-1。影响鼠洞分布的因素较为复杂,如气候、植被、放牧、土壤、招鹰架的布设及灭鼠等。就放牧强度与离水源地距离两点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在中等放牧强度下和与水源地有一定距离(50~200 m)的环境下鼠洞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