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林业   9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
在研究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基础上,从种子生产障碍、种子传播障碍和幼苗幼树建成障碍3个阶段对天然更新障碍机制进行了综述。对种子生产来说,具有生活力的种子缺乏是影响森林天然更新障碍的重要因素。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种子传播限制;分别从种子的输入(即种子雨);种子的输出(种子库的消耗);种子的留存等方面阐述了种子库的变化对更新的影响。对建成障碍来说,光、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子对于幼苗幼树建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枯落叶层可通过生物因子(动物侵害和微生物致病)、化学因子(化感作用)和物理因子(物理阻断)等对植物更新造成负面影响;不同的植被类型对植物天然更新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如竹林)是不适宜植物更新的环境。最后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展望:在植物天然更新障碍时,采取适当营林措施促进更新尤为重要;造成传播障碍中涉及动物行为的过程极其复杂,深化种子传播障碍机制结合动物行为的定量研究,进而建立植物天然更新障碍因子及其影响机制模型应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介绍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概念,及其以乡土树种营建当地森林、针阔混交经营、复层异龄经营、目标树经营等近自然经营的基本原则。基于地处广西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人工林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以马尾松和杉木为主的针叶纯林面积比重过大,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不高,林地生产力较低等问题,自2002的起,采用降香黄檀—桉复层混交林、西南桦—红椎异龄混交林、马尾松(或杉木)针叶林阔叶化等近自然林经营模式,通过对林分高强度间伐、促进优良树种天然更新,以及在林冠下种植土沉香、红椎、紫檀、擎天树等较耐荫的长寿先锋树种,使群落树种组成、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了异龄复层混交林,使森林天然更新机制得到恢复,促进了人工林近自然经营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分析马尾松林外内小气候特征,为其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依据。利用马尾松人工林内外两个相同的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比较两站点的气温、湿度等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林内外气温、土壤温度、空气湿度的差值均为白天大于夜晚,马尾松林白天具有更好的降温和增湿作用;2)马尾松林内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分别比林外空旷地低1.1℃、2.8℃,年均空气相对湿度比空旷地高4.7%,林内高湿日数多于林外空旷地,而低湿日数少于空旷地;3)林内外月均气温、空气湿度差值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4)林内外土壤温度季节变化规律一致: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与日变化相似,土壤温度越向下振幅越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桂西南岩溶区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的生物量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特点,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恢复效果评价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桂西南岩溶区4种不同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采用收获法研究灌木层与草本层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凋落物层现存量;采用异速生长模型来估算乔木层的地上生物量,并参考IPCC根茎比来量化乔木的地下生物量。[结果]表明:共调查记录林下植物85种,隶属于46科,81属,其中,灌木植物25科,46属,50种;草本植物21科,35属,35种;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自然恢复林(166.66 t·hm-2)任豆林(48.61 t·hm-2)吊丝竹林(36.54 t·hm-2)灌草坡(0.96 t·hm-2)。[结论]不同恢复模式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最高的为灌草坡(16种),其次为任豆林(15种),最低为自然恢复林(12种);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最高的为任豆林(12种),其次为灌草坡(10种),最低为自然恢复林(4种)。自然恢复林乔木不同组分生物量与任豆林、吊丝竹林之间差异显著(P0.05);灌草坡的灌木、草本地上生物量与吊丝竹林、任豆林、自然恢复林之间差异显著(P0.05)。吊丝竹林、任豆林的灌草生物量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而灌草坡与自然恢复林的灌草生物量则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