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8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0篇
  11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71.
综述了秦岭植物资源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类及抑菌作用(抗细菌、抗真菌、抗植物病原菌等),指出了目前植物抗菌活性物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为研究和开发秦岭植物抗菌活性物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2.
[目的]探讨竹林与其林下植被凋落物叶之间相互影响的潜在机制,为合理经营管理毛竹林林下植被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原位分解袋法研究了四川长宁毛竹与林下植被芒箕凋落物叶分解和养分释放过程。[结果](1)芒箕凋落物叶初始C、N、P含量和羟基碳高于毛竹(P 0. 05),而C∶N、C∶P、烷基碳、氧烷基碳和芳香碳低于毛竹(P 0. 05)。(2)凋落物叶分解和养分释放速率芒箕整体高于毛竹,芒箕和毛竹分解常数(k)分别为0. 58±0. 03和0. 73±0. 02,C、N、P养分释放均表现为净释放。(3)凋落物叶混合对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抑制了N、P元素整个分解周期和C元素中后期的释放。(4)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元素含量变化格局表现为C含量和C∶N比整体呈下降趋势,N含量和N∶P比有小幅上升,P含量有微弱的下降趋势,C∶P比呈波动性变化。(5)凋落物叶分解速率与土壤温度、初始凋落物叶N和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 01),与初始凋落物叶的C∶N和C∶P呈极显著负相关(P 0. 01),与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结论]单独分解过程中,毛竹凋落物叶分解速率低于林下植被芒箕,养分释放特征均表现为直接释放;混合分解过程中,毛竹和芒箕凋落物叶分解速率无显著混和效应,但养分释放的混合效应表现出一定负效应和不同阶段性。  相似文献   
173.
将前期构建的含有pSUMO-SMAP-29的重组质粒转入宿主菌Escherichia coli BL21,对表达菌株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考察诱导剂IPTG浓度、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对融合蛋白SUMO-SMAP-29表达的影响,用SDS-PAGE电泳、Quantity One及SPSS软件进行分析,并将融合蛋白通过Ni柱进行亲和纯化。研究结果表明,IPTG终浓度为0.50 mmol/L、诱导温度为30℃、诱导表达时间为3 h时融合蛋白的表达量最高,占菌体总蛋白的11.35%。确定重组融合蛋白SUMO-SMAP-29的最优表达条件并纯化得到融合蛋白SUMO-SMAP-29。  相似文献   
174.
采集湿天麻,通过常压蒸煮、切片、烘干、粉碎、超声辅助水提醇沉、脱色等工艺处理,得到天麻粗多糖。利用薄层平板琼脂糖孔穴扩散法定性测定天麻粗多糖抗菌活性,进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40株菌株(包括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简称MIC)。天麻多糖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G~-的MIC范围为0.468 75~15 mg/mL,对G~+的MIC范围0.937 5~120 mg/mL,对真菌的MIC范围0.937 5~30 mg/mL,其中对嗜麦芽假单胞菌090223、黏质沙雷氏菌1379、产酸克伯杆菌3株菌的抑菌活性最好,MIC为0.468 75 mg/mL。汉中天麻多糖粗提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5.
为探明马鹿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利用自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该地区的马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马鹿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χ2= 7.905,P=0.048),秋冬两季的活动强度最强,春夏两季的活动强度类似;春夏两季,日活动强度在林缘开阔地生境和林间生境中不存在显著差异(Z=-0.210,P=0.834)。马鹿出现晨昏活动两个高峰时段(春季05:00、19:00,夏季00:00、20:00),繁殖需求、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可能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上述两种生境中的活动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本研究区域内马鹿的活动很少受到生境结构变化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保护区内马鹿的种群对不同生境的季节性选择情况,为保护区更为有效地管理野生动物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6.
韩云芳  严平  陈琛  张功  武强 《安徽农学通报》2013,(22):82-83,110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安徽寿县冬小麦/水稻农田碳通量进行连续观测,结果显示:日变化呈典型的u型曲线,峰值均出现在11:00左右;CO2的月均日变化差异显著,6、10月以正值为主,农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源,4、8月对CO2的吸收最为强烈;春、夏季CO2通量的日变化也呈现出典型的u型曲线,但是秋、冬季的碳通量日较差较小。COz通量各季的日总量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四季均为碳汇,春夏两季的碳汇能力明显强于秋冬季。  相似文献   
177.
陈琛 《山东饲料》2014,(24):312
混凝土因其取材广泛、价格低廉、抗压强度高、可浇筑成各种形状,并且耐火性好、不易风化、养护费用低,成为当今世界建筑结构中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有些裂缝在使用荷载或外界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不断产生和扩展,引起混凝土碳化、保护层剥落、钢筋腐蚀,使混凝土的强度和刚度受到削弱,耐久性降低,严重时甚至发生垮塌事故,危害结构的正常使用,必须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78.
利用陆基集约化平面流水槽,研究了流水模式下不同养殖密度对毛蚶生长和水体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组毛蚶均能显著去除叶绿素a、悬浮颗粒物、有机颗粒物以及无机颗粒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但随着放养密度增加,毛蚶生长减慢,特定生长率降低,死亡率增加,排泄物增加,自源性污染物尤其是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等营养盐加重,环境压力增大。合理的放养密度是保证滤食性贝类健康快速生长和实现水体净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9.
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是一种优质牧草。为获得高丹草多倍体材料,试验以秋水仙素为诱导剂,以引进的高丹草品种‘大卡’为供试材料,应用浸种法和滴生长点法分别对高丹草种子和幼苗生长点进行了处理,对获得的诱变后代采用表型测定、根尖染色体法和表皮气孔保卫细胞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逐代鉴定筛选,最终在M_5代获得了稳定遗传的两份高丹草多倍体材料。本研究可为高丹草多倍体诱导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创制的两份多倍体材料除可作为种质资源使用外,经进一步培育后有望作为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0.
陈琛  卢彤岩  王荻  李绍戊 《水产学杂志》2011,24(4):25-28,58
实验水温为15±2℃,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平均体质量100±10g)单剂量肌肉注射30.0 mg/kg诺氟沙星后,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CL)法于0.15,0.25,0.5,0.75,1,1.5,2,4,6,8,12,24,48,72 h测定了鱼血浆、肝脏和肾脏组织中药物的浓度,研究了诺氟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