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9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6篇 |
农学 | 16篇 |
基础科学 | 5篇 |
5篇 | |
综合类 | 48篇 |
农作物 | 45篇 |
水产渔业 | 3篇 |
畜牧兽医 | 12篇 |
园艺 | 33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0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并评估其在超声内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消化内镜科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106例胃粘膜下隆起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前患者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06例标本中,92例为间质瘤,14例为平滑肌瘤,超声内镜诊断正确率达98.8%。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间质瘤CD117、CD34、SMA阳性率为89%、76%、34%;平滑肌瘤中CD117、CD34、SMA阳性率为26.4%、38.7%、90%。结论: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合超声内镜可提高诊断的效率及准确率,是未来对平滑肌瘤与间质瘤诊断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52.
53.
为鉴定桑树雄花发育过程中与乙烯合成相关的新miRNA并探究其功能,本研究利用NCBI上已有的桑树miRNA数据,筛选出与乙烯合成相关的新miRNA,并进行靶基因预测及功能注释。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共鉴定到58个新miRNA,对这些新miRNA结构分析发现,首位碱基以U为主,占比为40%;长度以21 nt为居多,占比67%。对新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进行GO与KEGG分析,GO富集分析发现靶基因主要集中在乙烯激活信号通路、乙烯激活信号的负调控和乙烯反应,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靶基因主要富集到代谢通路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和MAPK信号通路。结合降解组测序,本研究对预测到的6个新miRNA的靶基因进行靶位点分析,发现其均可作用在相应靶基因上。采用RT-qPCR技术检测新miRNA在桑树雄花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发现mno-miRn69-5p随着雄花发育表达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保守mno-miR172表达呈现上升的趋势。mno-miRn204-3p与mno-miRn138-3p的表达在未分化期到雄花分化初期上升,在雄花分化初期到总苞形成期则下降。mno-miRn211-5p与mno-mi... 相似文献
54.
55.
56.
57.
58.
59.
评雍正时期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怡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2)
清雍正年间 ,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域 ,大规模地废土司 ,实行流官统治 ,变土司间接统治为流官直接统治。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 ,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 ,始于元末明初 ,完备于明末。这是一种羁縻制度 ,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到了后期 ,土司制度的消极因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 ,大部分土司地区代表着封建领主经济 ,一切耕地、山林 ,水源均为土司所有 ,土民在经济上被迫依附于土司 ,成为土地的附属物 ,形成土司对土民的人身占有关系。由于土民在经济上受到的剥削非常沉重 ,… 相似文献
60.
为了对毛霉型豆豉发酵过程中风味进行综合评价,本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电子舌对其发酵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霉型豆豉不同发酵时期的11个样品共鉴定出68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包括酯类18种、醛类7种、酸类3种、醇类26种、酮类4种、其他类10种。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由前发酵的15种上升至豆豉发酵成熟时(35~42 d)的31种,含量由前发酵1.69μg·g-1上升至发酵终点44.20μg·g-1,呈递增趋势,至发酵成熟期稳定,与电子鼻测定结果一致。电子舌测定结果显示,后发酵35 d时,成品的涩味、苦味及苦味回味降到适宜程度,鲜味和丰富性较高,而此时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丰富、含量高、香味浓郁、丰富性好,滋味和气味俱佳。因此,HS-SPME/GC-MS结合电子感官技术对毛霉型豆豉产品品质的判别具有可行性,可为生产条件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