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8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9篇 |
农学 | 47篇 |
基础科学 | 135篇 |
66篇 | |
综合类 | 262篇 |
农作物 | 42篇 |
水产渔业 | 63篇 |
畜牧兽医 | 119篇 |
园艺 | 66篇 |
植物保护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0.78±0.05)g的白甲鱼幼鱼90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饲喂豆油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2%、4%、6%、8%和10%(实测脂肪水平为2.83%、4.52%、6.68%、9.14%、11.35%和14.07%)的试验饲料,养殖期为60 d。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WGR、SGR达到最大(分别为362.98%和3.06%/d),显著高于除6.68%和9.14%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PER达到最大(3.70%),而FCR达到最小(1.34),显著高于/低于除11.35%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白甲鱼幼鱼的肝体比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上升,6.68%、9.14%、11.35%和14.07%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白甲鱼幼鱼的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白甲鱼幼鱼WGR、SGR、FCR及PER最优时,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10.12%、9.56%、9.42%和10.18%。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而全鱼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血清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胆汁酸(TBA)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逐渐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则逐渐降低。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血清CHO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血清TG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促进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提高其饲料转化率和免疫能力;饲料脂肪水平过高则可引起其肝损伤或组织病变。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白甲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9.42%~10.18%。 相似文献
172.
水稻施用控释肥料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5种控释肥的氮素释放规律、水稻生长效应及养分利用率。结果表明,控释肥BCUF、BNF、BLF处理在水稻移栽后的前30 d内氮素养分释放量高,中后期氮素供应充足,成穗率高、实粒数多,较对照SRSF处理产量分别增长21.56%、6.36%和5.51%,氮素利用率分别增加69.76%、23.62%和15.23%,磷素利用率分别增加28.24%、7.49%和10.95%,钾素利用率分别增加21.53%、10.03%和19.02%。而控释肥BTF和BAF处理因养分的释放过于缓慢,限制了分蘖增长和穗发育,以致穗数、实粒数显著减少,较SRSF处理产量分别降低9.15%和28.66%,养分利用率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3.
苎麻优质种质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份苎麻优质种质和2份对照种质的农艺性状和纤维细度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所选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均存在丰富的变异;供试10份优质种质的纤维细度明显高于两对照,而产量却明显低于两对照,其中,安龙苎麻1号的纤维细度达2 038m·g-1,产量达到1 762.71 kg·hm-2,丰产性较好;新民家麻、定业苎麻、龙塘白麻、安龙苎麻2号、奉节梅子线麻、那为苎麻1号产量较低(>1 050 kg·hm-2),品质较好(纤维细度>2 100 m·g-1),其他3份优质种质的纤维细度均大于2 200 m·g-1,但产量低(产量≤1 050 kg·hm-2). 相似文献
174.
部分葡萄品种的病毒病鉴定及健康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血清学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采自四川省内4个葡萄主产区内的34个葡萄品种,共计199份枝条样本进行了葡萄病毒病的检测和分析。在被测试的26个鲜食葡萄品种中,18个品种被1种或多种危险性的目标病毒所感染,品种感染率为69.2%;而在8个酿酒葡萄品种中,仅1个品种感染了危险性病毒,感染率为12.5%。在5个受测目标病毒和类型中,GLRaV-3的发生和危害最为普遍,其单个采样点的样本感染率为25.5% ̄56.3%,其次为GVA0 ̄25.5%,GVB0 ̄12.5%和GLRaV-20 ̄4.5%,GFLV在本次试验中未被检测到。在每个取样点,感病品种一般所有单株都被同一种病毒感染,因此葡萄繁殖材料的引入是危险性病毒进入新产区的主要途径;而在生产实践中,高接换种方式会成倍增加葡萄病毒传播侵染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75.
为防治乌鳢溃烂病,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某养殖场的患病乌鳢(Channa argus)体内分离到两株致病菌(DL1475,DL1476),通过微量生化鉴定管和扩增16S rRNA基因对该两株菌进行鉴定,并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特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这两株菌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两株菌对乌鳢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7.1×103和2.9×104 cfu/g。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DL1475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高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红霉素中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利福平、万古霉素耐药性强。 相似文献
176.
177.
178.
179.
180.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长期以来,受人多地少的影响,重视提高产量,而忽视品质的改良,制约了水稻育种工作的发展。为此,我们在高产的基础上,将优质、抗病、广适作为水稻重要育种目标,在育种工作中精心选配亲本,采用单交、复交等育种方法,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培育出了适合在云南省中海拔稻区种植的高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