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4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50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高等真菌具有多种农用生物活性。概述了高等真菌在杀虫、抑菌、抗病毒、杀线虫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高等真菌代谢产物作为杀菌剂的研究与应用,旨在为高等真菌在植物保护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2.
对洱源丛枝瑚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系统预试,结果表明其中含有甾体、萜类、挥发油、蒽醌类、香豆素类、氨基酸类、糖类等物质.测定了洱源丛枝瑚(Ramaria eryuanensis)子实体提取物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子实体提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小菜蛾有较强的毒杀活性,石油醚萃取物对粘虫有较强毒杀活性.石油醚萃取物进行柱层析共得到15部分淋洗液,其中B1部分对粘虫有较强毒杀活性,72 h死亡率达到100%;B1、B2、B5、B6、B7部分对小菜蛾的毒杀活性较高,72 h死亡率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83.
大环内酯类新化合物天维菌素杀螨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新化合物天维菌素的杀螨活性,采用叶碟喷雾法测定了在室内天维菌素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柑橘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毒力,并研究了其制剂对螨类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天维菌素对朱砂叶螨若螨和雌成螨均具有较高的毒力,其LC50分别为0.011、0.11 mg(a.i.)/L,杀螨活性优于弥拜霉素、阿维菌素,但杀卵活性较差。田间试验中2%天维菌素微乳剂具有良好的速效性且具有一定的持效期,在有效成分8~40 mg/kg剂量下,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药剂处理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22%~92.77%和85.49%~92.64%,有效控制期在14 d以上;在有效成分75 mg/kg剂量下,对柑橘红蜘蛛防治效果最好,处理1、3、7、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6.53%、97.72%、98.05%和91.42%。表明天维菌素具有作为杀螨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84.
胶孢炭疽菌引起的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试验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活体测定,分别筛选出防治油茶炭疽病的高效杀菌剂和植物抗病激活剂。采用菌丝抑制法测定杀菌剂及植物抗病激活剂对胶孢炭疽菌的毒力;采用离体叶片法,通过病斑减小率评价植物抗病激活剂对油茶炭疽病的诱抗效果。供试7种杀菌剂中以咪鲜胺抑菌活性最强,EC50为0.129 mg/L;嘧菌酯抑菌活性最低,EC50为52.110 mg/L;植物抗病激活剂对菌丝生长无直接抑制作用,但在2年生的油茶苗上喷施后,对病斑在叶片上的扩展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以水杨酸100 mg/L剂量处理的叶片诱导抗病性最佳,诱抗效果为50.13%,芸苔素内酯、茉莉酸甲酯,井岗霉素,苯并噻二唑处理组的最大诱导防病效果依次为36.82%、26.93%、19.67%、17.73%。该试验结果为杀菌剂和植物抗病激活剂的复配制剂提供参考依据,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5.
为明确水杨酸和咪鲜胺混用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油茶苗施药结合离体叶片接菌的方式进行了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进行了防效验证。室内测定结果表明:150 mg/L水杨酸与200 mg/L咪鲜胺混用(C2),对油茶炭疽病的相对防效显著高于200 mg/L咪鲜胺单独处理(P2)(P <0.05);第2次施药后10 d,混用处理C2组的增效系数达1.42,表现为增效作用;第2次药后20 d,C2处理组防治效果仍可达57.26%,而P2组仅为27.49%,表明混用可使持效期延长。田间小区试验中,C2水杨酸与咪鲜胺混用组对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同样显著高于P2咪鲜胺单独处理组(P <0.05),第2次药后28 d,C2组防效达到72.86%,P2组防效仅为46.54%。研究表明,水杨酸与咪鲜胺混用可提高咪鲜胺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并延长其持效期,减少咪鲜胺的施药次数和使用量,达到减药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