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4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50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山核桃外果皮中的抑菌活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溶剂对山核桃外果皮甲醇浸膏进行萃取分离,得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以番茄早疫病菌、苹果腐烂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黄瓜菌核病菌等5种病菌进行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正丁醇相抑菌活性最强,氯仿相和石油醚相次之,乙酸乙酯相最弱.对氯仿相进行初步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乔松酮,黄卡瓦胡椒素,5-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5-羟基-2-甲氧基-1,4-萘醌,5-羟基-6,7-二甲氧基黄烷酮,乔松素,β-谷甾醇,均为首次从山核桃中分离得到,它们对玉米大斑病菌和水稻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2.
李桥  徐静  张绍勇  张旭  陈安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486-11488,11513
[目的]为开发以杨梅素及杨梅叶粗提物为有效成分的环境友好型农药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测定杨梅素及杨梅叶粗提物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杨梅素和杨梅叶粗提物对蚯蚓、家蚕和土壤微生物等非靶标生物均为低毒;杨梅素对蝌蚪表现为低毒,杨梅叶粗提物则表现为中毒,高浓度的杨梅叶粗提物对家蚕有一定拒食作用。[结论]杨梅素及杨梅叶粗提物对环境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33.
以棉蚜和麦蚜为试虫 ,通过对烟碱和常用 1 4种有机合成杀虫剂的混用研究 ,筛选出了增效作用显著的烟碱 -氯氰菊酯组合 ,并确定了二者混用的最佳质量配比 (烟碱∶氯氰菊酯 =1 0∶ 1 .5)和混剂配方。该混剂质量稳定 ,对人、畜低毒 ,对棉蚜、麦蚜、苹果黄蚜和桃蚜的共毒系数分别为 2 61 .89,2 0 4 .1 4,1 89.91和 595.0 5。陕西渭南和甘肃敦煌两地的田间试验表明 ,在有效成分剂量为 1 1 5~ 2 30 g· hm- 2 时 ,对棉蚜 7d的防效为 88%~ 96.9%,显著优于其他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究水杨酸(SA)诱导紫楠Phoebe sheareri对炭疽病的抗性。  方法  以2年生紫楠为材料,用0、50、100、200、500 mg·L?1质量浓度SA对紫楠进行喷雾处理,以无菌水喷洒不接种为对照(ck)。喷雾后选择不同时间采集紫楠叶片,采用离体刺伤接种法测定对炭疽病病斑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紫楠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  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SA处理的紫楠叶片均对炭疽病病斑有抑制作用,100 mg·L?1 SA处理对病斑抑制率达64.28%,在SA喷雾的同时接种炭疽病孢子悬浮液后,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SOD、CAT和POD在1~7 d内升高,达到峰值时可溶性蛋白质为ck的2.57倍,SOD活性为ck的1.21倍,CAT活性为ck的2.04倍,POD活性为ck的1.46倍,7 d后呈下降趋势,15 d内各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ck。  结论  SA可诱导紫楠叶片可溶性蛋白质、SOD、CAT和POD升高,对炭疽病产生抗病性。图3参23  相似文献   
35.
0.75%砂地柏精油乳油的研制及其杀虫活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砂地柏精油为原料,筛选出合适的溶剂和乳化剂,研制出了0.75%砂地柏精油乳油。对其热贮稳定性、有效成分含量等理化性能测定表明该制剂性能稳定。结合乳油的乳状液分散性和稳定性,确定溶剂为无水乙醇,乳化剂为吐温-A。确定的最终配方为:砂地柏精油10%(换算成松油烯-4-醇含量为0.75%),乳化剂2.5%,溶剂87.5%。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等生测方法测定了乳油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其对家蝇和孑孓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在37.500和18.750μL/L的浓度下,对孑孓的24 h毒杀死亡率分别为100.0%和88.4%;在2.1080和1.055μL/L的浓度下,对家蝇的熏杀死亡率分别为100.0%和80.0%;该制剂对家蝇还表现出较强的击倒活性,浓度为4.218μL/L时,7 m in击倒率为50%,11 m in击倒率为100%。  相似文献   
36.
建立了新型杀菌剂丙烷脒的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色谱柱为BDS C18柱,流动相为含3.0 mmol/L十二烷基磺酸钠的甲醇/水(V/V=80∶20)溶液,流速1.0 m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58.7 nm,该方法中丙烷脒的标准偏差为0.209,变异系数为0.109%,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3。  相似文献   
37.
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活体组织法及盆栽法对鳞柄小奥德蘑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鳞柄小奥德蘑发酵产物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抑菌活性成分主要分布于菌丝体提取物中。在供试浓度为0.5 mg/mL(菌丝干重)时,其菌丝体丙酮提取物对苹果腐烂病菌(Cytospora sp.)、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ies) Keissler)、苹果炭疽病菌(G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et Sacc.)、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Nisikado.et Miyake)Shoem.)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rerea Pers.et Tris.)等5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高于80%;在活体组织法测定中,菌丝体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 d的治疗效果和保护效果分别为71.2%和76.2%;在盆栽试验中对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Suggs)和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DC.)Speer.f.sp.tritici Marchal)的治疗效果和保护效果均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38.
丙烷脒对灰霉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杀菌剂对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是进行杀菌剂作用机理研究的基础。【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丙烷脒对灰霉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药剂处理1 d后,菌丝局部不规则膨胀,菌丝隔膜间距变短;药剂处理3 d,菌丝局部严重膨大,且膨胀部位失水畸形。透射电镜观察表明,药剂处理1 d后,菌丝细胞线粒体体积增大、数目增多,细胞核的结构已不明显,细胞内出现囊泡;3 d后,各细胞器结构紊乱,并含有大量的无膜透明内含物,有较大的空腔形成,细胞壁外围沉积大量的外渗物,菌丝组织坏死。【结论】丙烷脒对灰霉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不同于常用杀菌剂品种,预示丙烷脒的作用机理独特。对丙烷脒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有望发现杀菌剂新的作用靶标,为杀菌剂新品种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9.
丙烷脒类似物抑菌活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丙烷脒是一新发现的杀菌剂,具有高效、低毒、作用机理独特等特点。以番茄灰霉病菌和白菜黑斑病菌等植物病原菌作为供试生物,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合成的9个丙烷脒类似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为10mg/L时,化合物A1~A5对番茄灰霉病菌、白菜黑斑病菌、苹果干腐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80%以上;化合物B5对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82.2%,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0.
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杨梅叶甲醇浸膏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4个萃取相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早疫病菌(Altemaria solani),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ium graminearum),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6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杨梅叶粗提物乙酸乙酯萃取相和正丁醇相抑菌活性最好,乙酸乙酯相对4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是3.32,4.33,2.21,5.42 g·L-1;正丁醇相EC50分别是1.92,0.88,8.86,9.22 g·L-1。乙酸乙酯相对水稻纹枯病菌、正丁醇相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