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4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1篇
  11篇
综合类   109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8%吡虫啉.联苯菊酯SL防治茶树小绿叶蝉试验结果表明,剂量为499.5g/hm2时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药后3d、7d防效分别为84.08%、88.18%,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红蜘蛛是柑橘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面广,危害严重。20%三唑锡乳油是山东省泰安市宝丰农药厂开发生产的杀菌剂,为明确该药剂对柑橘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及在生产上推广使用提供依据,特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条件1.1.1试验地点及作物试验设在湄潭县湄江镇后山坡张玉巧家承包的果园内,试验地为紫色壤土,肥力中等。试验地土壤、施肥、耕作、株行距等栽培条件均匀一致,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Megre-gor)为害程度较重,试验前未施农药防治病虫害,符合试验条件。试验作物:柑橘,品种为广柑。1.1.2供试药剂20%三唑锡WP,山东省泰安市宝…  相似文献   
13.
生态减渗技术对发挥河流生态效益和减少水资源浪费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适用于渗漏河道的河床底质生态减渗方案,开展变水头渗透试验与模型入渗试验探究了复合土减渗效果和入渗特性,结合各河道条件提出了不同的减渗配比及断面结构方案,并利用GeoStudio SEEP/W软件对不同方案下的渗流状况和渗漏量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复合土减渗效果主要受掺料类型和掺量影响,掺入15%纳基膨润土的复合土在1m水头作用下,浸润锋经39天运移至复合土减渗层底部,56天内累计入渗量为11.1cm,减渗效果较好,可满足工程减渗需求;GeoStudio SEEP/W模拟显示,复合土减渗方案在高效减渗的同时保留有较高的侧向补水给能力,河流水位在0.3m~2m变化,两种典型方案的渗流损失量可降低37.54%~48.06%和75.34%~82.82%。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出对茶云纹叶枯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拮抗放线菌。[方法]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对茶云纹叶枯病的拮抗放线菌进行了筛选,并对其中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从33株供试拮抗真菌中筛选获得抑菌率明显(大于50%)的放线菌2株,分别为F6和F10;经鉴定F6和F10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结论]为茶云纹叶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通过比较不同断奶日龄的湖羊羔羊瘤胃组织结构的差异,特别是瘤胃乳头超微结构变化,旨在为羔羊适宜断奶日龄的确定提供瘤胃生长发育的依据。选择新生湖羊羔羊24只(初生重:2.80 kg±0.08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30日龄早期断奶组(EEW-30)、45日龄早期断奶组(EW-45)和60日龄常规断奶组(NW-60)。在各断奶日龄及75日龄时每组分别屠宰4只羔羊,测定体重及瘤胃空重,计算瘤胃相对重量;采集瘤胃组织进行显微及超微形态学测定。结果显示:①EEW-30组羔羊断奶体重极显著低于NW-60组(P<0.01),而EW-45组与NW-60组断奶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75日龄时3组羔羊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羔羊瘤胃相对重量与其体重变化规律相同。②光镜下可见:断奶时,EEW-30组瘤胃壁厚度极显著低于NW-60组(P<0.01),EW-45组与NW-60组无显著差异(P>0.05);75日龄时,EW-45组羔羊瘤胃壁厚度显著高于NW-60组(P<0.05)。断奶时EEW-30组瘤胃乳头较短小,极显著短于NW-60组(P<0.01),EW-45组也显著短于NW-60组(P<0.05)。断奶时瘤胃乳头宽度和面积在3组间差异均不显著,在75日龄时也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③扫描电镜观测结果显示:EEW-30组断奶时单位面积瘤胃微乳头(ruminal micro-papillae)数量极显著低于NW-60组(P<0.01),而EW-45与NW-6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75日龄时,3组羔羊单位面积瘤胃微乳头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试验结果显示,断奶时羔羊瘤胃形态结构在EEW-30与NW-60组间差异明显,而EW-45与NW-60组较为接近,瘤胃微乳头状结构也呈相同变化趋势。提示45日龄时断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对滇桂艾纳香的不同部位进行不同灭菌处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茎尖在8%NaCIO8' 0.1%HgCl28'的灭菌处理效果最好,菌污染率仅为3.48%;外植体不同部位的灭菌效果由好到差依次为茎尖、叶片、嫩茎、花苞、老茎;愈伤组织诱导率为茎尖>嫩茎>叶片>花苞>老茎;最佳基本培养基为MS,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到86.67%;不同种类及浓度的激素处理,分别以6-BA1.0 mg/L、KT1.5 mg/L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自然茶园采样,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了6个茶园土壤铝氟的吸附特征。不同茶园土壤对铝氟的吸附速率均是先快后慢,但吸附平衡时间有一定差异,铝在40min左右即可达吸附平衡,氟在50min内可达吸附平衡;不同茶园土壤对铝氟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均可以用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方程描述。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随吸附液氟初始浓度的增加,茶园土壤对氟的吸附量均呈上升趋势。在吸附液氟初始浓度〈5mmol·L^-1时,茶园土壤对氟的吸附量增加很快,当吸附液氟初始浓度〉5mmol·L^-1后,茶园土壤对氰的吸附量增加趋于平缓。不同茶园土壤对氟的吸附热力学特征均可用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描述,由Langmuir方程所得茶园土壤氟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在333~1110mg·kg^-1之间。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随吸附液铝初始浓度的增加,茶园土壤对铝的吸附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但不同茶园土壤对铝的吸附量差异较小,Temkin方程可用于描述茶园土壤铝的吸附热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封育措施是恢复植被、改良土壤性质的重要措施。文中以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群落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不同封育年限的沙地小叶锦鸡儿群落对土壤养分、土壤含水量、土壤紧实度、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等土壤性质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封育措施可以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微生物等方面全面改良土壤,尤其是对表层土壤(0-10cm)的改良效果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以位于适合人类居住黄海沿岸的大连市金州区大黑山松树林和玉米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土样,测定粘棕壤有机碳含量和机械组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机械组成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松树林和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7.619g/kg和5.971g/kg。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层次间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机械组成与有机碳含量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松树林土壤粉粒平均含量与有机碳平均含量的相关性最大(R2=0.8822),玉米田土壤砂粒平均含量与有机碳平均含量的相关性最大(R2=0.9786);松树林、玉米田土壤粘粒含量与有机碳平均含量的相关性最小(分别为R2=0.8186、0.6145)。粉粒在各层土壤中所占的平均含量(>32%)最大。松树林土壤的粉粒和玉米田土壤的砂粒含量可以作为有机碳含量的一个预测因子,用来估计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The tea leaf disease, which led to a large loss of production and decrease of quality, was found in the tea region in Huishui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Some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diseased samples, and the representative strains fulfilled Koch’s postulate. Then the isolates were further identified as 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with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and elongation factor 1-α (EF-1α)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thogen of the leaf disease occurred in Huishui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was L. theobrom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