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53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13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82篇 |
农学 | 200篇 |
基础科学 | 204篇 |
161篇 | |
综合类 | 1322篇 |
农作物 | 112篇 |
水产渔业 | 124篇 |
畜牧兽医 | 715篇 |
园艺 | 320篇 |
植物保护 | 1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11篇 |
2022年 | 122篇 |
2021年 | 159篇 |
2020年 | 124篇 |
2019年 | 160篇 |
2018年 | 163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117篇 |
2014年 | 194篇 |
2013年 | 188篇 |
2012年 | 226篇 |
2011年 | 205篇 |
2010年 | 219篇 |
2009年 | 217篇 |
2008年 | 231篇 |
2007年 | 248篇 |
2006年 | 184篇 |
2005年 | 142篇 |
2004年 | 118篇 |
2003年 | 93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4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常见的乡土草本植物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水分、养分添加及刈割后植株的补偿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植株凋落物量在进行刈割后减少,而在高频次降水或添加养分条件下有所增加。2)在添加养分条件下,经高频次降水处理的植株冠部干物质重量较高。3)扭黄茅单株及其根、茎、叶干物质重量在高频次降水、添加养分、未刈割时达到最高。4)植株的根冠比在未添加养分、刈割条件下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无论降水频次高、低;未添加养分、刈割处理植株在高、低频次降水下的生殖分配率(依次为1.2%、0)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小于其他处理。5)刈割后扭黄茅植株总生物量及其根、茎、叶、花果各器官生物量的补偿生长指数均在低频次降水并进行养分添加条件下最高,但均为欠补偿生长。因此,刈割不利于扭黄茅草地凋落物的形成和生物量的积累,而适量增加降水频次和添加养分有助于缓解该不利作用,但不改变刈割后扭黄茅欠补偿生长的格局。 相似文献
52.
为了解茶卡羊不同部位肉的营养品质特性,试验对茶卡羊不同部位肉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茶卡羊颈肉pH值与前腿、后腿和后腱差异显著(P0. 05),与前腱上脑和羊排差异不显著(P0. 05);颈肉水分含量较高,与前腱和后腱差异显著(P0. 05),后腱与颈肉、上脑和羊排差异显著(P0. 05);粗脂肪含量前腿、后腿、羊排和上脑差异不显著(P0. 05),与前腱、后腱和颈肉差异显著(P0. 05);粗蛋白含量后腱与颈肉、上脑和羊排差异显著(P0. 05),上脑和羊排与前腱、颈肉和后腱差异显著(P0. 05);前腱、前腿、颈肉、羊排、后腿和后腱的EAA/TAA和EAA/NEAA高于理想模式推荐值,上脑EAA/TAA和EAA/NEAA与理想模式推荐值有一定差距。说明茶卡羊不同部位肉品质存在差异,为茶卡羊肉的深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54.
55.
为了揭示柠条种群实生更新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在宁夏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的人工柠条灌丛群落,设置不同的灌丛(柠条灌丛、沙蒿灌丛和裸露沙地)基部生境、不同坡位(底部、中部和顶部)的沙丘生境和柠条灌丛植株基部不同距离(0.5,1.5m和丛间沙地)生境,研究了柠条种子在不同生境下的出苗和幼苗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柠条灌丛、沙蒿灌丛和裸露沙地)和沙埋处理对柠条种子出苗率和留存率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沙蒿灌丛,沙埋种子的早期出苗率显著高于地表种子(P0.05),且显著高于裸露沙地和柠条灌丛的沙埋种子(P0.05);种子的出苗率在沙蒿灌丛的沙埋处理最高,但不同生境间、沙埋和非沙埋种子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2)沙丘底部的种子出苗率显著大于沙丘顶部(P0.01),试验结束时约为沙丘顶部的20倍;各时期出苗率均在距柠条灌丛基部1.5m处最大,灌丛间沙地最小,沙丘不同部位生境的出苗率均在7月18日最高,整个试验期间的出苗率和出苗速率在不同生境间均无显著差异。3)幼苗株高、基径、主根长、根茎比和总干质量均在沙丘底部最大,而根冠比在沙丘顶部最大;距灌丛基部0.5m处幼苗的株高显著大于1.5m处幼苗(P0.05),幼苗主根长、根茎比和根冠比均随距灌丛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总干质量随灌丛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56.
57.
为探究热加工方式对牛乳过敏原αs1-酪蛋白构象和抗原性的影响,利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免疫印迹方法分析不同加热条件下αs1-酪蛋白免疫原性的变化,进而通过8-苯胺-1-萘磺酸荧光探针和圆二色谱分
析其二级结构变化,初步揭示热处理调控过敏原αs1-酪蛋白抗原性的机制。结果表明:在80 ℃、60 min,90 ℃、
10 min,90 ℃、60 min条件下热处理后,αs1-酪蛋白中α-螺旋结构含量显著低于未加热αs1-酪蛋白,在70 ℃、
20 min,80 ℃、20 min,90 ℃、20 min条件下热处理后,αs1-酪蛋白中无规卷曲含量显著增加,70~100 ℃加热
20 min条件下表面荧光强度最强,其他温度-时间条件下二级结构含量变化不显著;αs1-酪蛋白构象的变化导致αs1-酪
蛋白的抗原性显著降低,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显示,在70~100 ℃加热20 min条件下,αs1-酪蛋白的抗原残留
量均较高,而免疫印迹方法显示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αs1-酪蛋白仍具有免疫反应特性,建议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揭
示热处理调控αs1-酪蛋白抗原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