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65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GPS和生物农药在飞机防治松毛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将全球定位系统(GPS)引入山区飞防中,通过生物农药的水平、垂直传染作用,弥补GPS卫星导航存在的误差,经多种生物农药结合GPS共同使用,筛选出贝林克为最佳结合,此两项技术的结合可有效提高山区防治效果,减少地勤人员,减轻劳动强度,节约防治经费。  相似文献   
62.
猪瘟是一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 ,给养猪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金华市规模化养猪场 ,常年饲养经产母猪 70 0余头 ,年出栏 80 0 0余头。该场自 1 997年以来 ,母猪陆续产下死胎、弱胎、木乃伊等 ,造成仔猪的大量死亡。仔猪腹泻、母猪产后子宫内膜炎等也时有发生。1 发病情况1 997年底 ,1 0日龄左右哺乳仔猪时有发病 ,相继死亡 ,哺乳仔猪育成率由 1 996年的92 %下降到 81 %,至 1 998年 5月保育舍断奶仔猪也相继发病 ,食欲减退 ,并出现便秘和拉稀现象 ,育成率也由原来的 99%下降到90 %。 1 998年底 ,发现母猪产下木乃伊及流产 ,发…  相似文献   
63.
主要经济大洋性鱿鱼资源渔场生产性调查与渔业概况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大洋性鱿鱼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始于1989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远洋鱿钓渔业已经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规模和产量最大的国家。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持续对三大洋的大洋性鱿鱼资源进行生产性调查,一批新资源、被不断开发和利用,并得到商业化捕捞。根据2003—2017年我国鱿钓船对三大洋公海大洋性鱿鱼资源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对其基础生物学、资源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等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便初步了解重要经济鱿鱼资源特性。研究概述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状况,并提出可持续开发世界大洋性鱿鱼资源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认为,通过对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三大洋7个渔场的大洋性鱿鱼资源进行生产性调查,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个鱿鱼新渔场,新增作业海域超过1×10~7 km~2,估计新增渔场的资源蕴藏量在500万t以上,初步掌握了渔获个体大小等基础生物学特性、资源丰度空间分布及其与海表面温度的关系,发现不同作业渔场的渔获个体差异明显,渔场形成的适宜海表面温度有较大差异。研究建议,为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鱿鱼资源,建议开展系统科学的渔业资源国际合作调查,开展基于硬组织的大洋性鱿鱼年龄与生长、群体结构、生活史过程、洄游分布、高精度的渔情预报以及大洋性鱿鱼资源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64.
高压钠灯在阿拉伯海鸢乌贼钓捕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3年 10月 ,在阿拉伯海鸢乌贼渔场中对鱿钓船的舷侧水中光照度进行了实测。本文结合试验船的尺寸数据和当时的渔获生产统计数据 ,对使用高压钠灯 (也称变色灯 )时的光照度分布及其使用前后的钓捕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在 12 0盏× 2kW金属卤化物灯作用下 ,在距船右舷 3 0m的垂直断面 ,0 0 1lx的等光照度曲线在 5 5m水层附近 ;但在 2 0盏× 5 0 0W高压钠灯作用下 ,0 0 1lx的等光照度曲线在 2 0m水层附近。采用高压钠灯可以使鱿鱼聚集密度增大 ,钓捕深度变浅 ,从而提高渔获效率 ,其每小时平均产量比采用高压钠灯前高 1~ 6 5倍。  相似文献   
65.
为研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资源量变动的影响,并分析柔鱼栖息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鱿钓科学技术组提供的中国柔鱼生产捕捞数据,比较2008年正常气候年份与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产量、捕捞努力量以及渔场纬度重心(LATG)的变化;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的海表温度(SST)、光合有效辐射范围(PAR)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SHA)3个关键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渔业数据时间为2008年和2015年9—11月,数据覆盖范围为36°N~48°N、150°E~170°E。结果发现,相对于2008年正常年份,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下的CPUE明显降低,且LATG向南偏移;此外,2015年适宜的SST和PAR范围均显著降低,导致适宜的栖息地面积与正常年份相比大幅减少;最适宜的SST和PAR等值线向南偏移,导致有利的栖息地纬度位置向南移动。研究认为,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柔鱼渔场环境不适于柔鱼生长,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且向南移动,导致该年份柔鱼资源丰度骤减,渔场向南偏移。  相似文献   
66.
桁拖网不同网目结构网囊对主要鱼类的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东海近海桁拖网渔具对主要鱼类的尺寸选择性,使用对比作业法,在吕四渔场开展了4个航次的、不同网目结构网囊(菱形、方形及横向使用的菱形网目)的选择性试验.在选择性分析中,将几何相似原理运用于选择性曲线模型(Richards曲线),使用假设检验理论对选择性曲线模型进行简化.对不同主要鱼类渔获数据的拟合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性,但存在航次间差异;模型简化结果显示,选择性曲线可以简化为Logistic曲线.选择性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短吻舌鳎,横向使用的菱形网目网囊L50(50%选择体长)最大,而SR(选择范围)最小,菱形网目网囊L50最小,而SR最大;对于棘头梅童鱼和小黄鱼,菱形网目网囊的L50最小,SR最大,横向使用的菱形网目网囊L50最大,而方形网目网囊SR最小;除不同结构的网目扩张程度不同以外,鱼体体型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网囊结构也可能是导致选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7.
东黄海鲐鱼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4种数理统计方法,采用19个形态比例性状,对东黄海鲐鱼(包括日本鲐的五岛西部种群和东海西部种群,澳洲鲐)3个群体形态差异进行研究.差异系数(C. D)检验证实,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2个种群形态上尚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均数差异系数表明,日本鲐的五岛西部和东海西部种群间比例性状差异显著有FL/BL,SPL1/BL,ED/BL,D2-4/BL,D2-5/BL,D3-5/BL,D4-7/BL,D6-7/BL等8个参数(P<0.05),日本鲐与澳洲鲐间有FL/BL,SPL1/BL,D1-3/BL,D2-3/BL,D2-4/BL,D2-5/BL,D3-4/BL,D3-5/BL,IM-5/BL,D4-6/BL,D4-7/BL,D5-6/BL,D5-7/BL,D6-7/BL等14个参数(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四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67.09%.建立了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以及澳洲鲐3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70.0%~85.0%,判别准确率P2为72.4%~82.3%,综合判别率为78.6%.研究认为,可通过比例性状差异来判别3个群体的归属.  相似文献   
68.
刚性栅栏是实现拖网渔具种类选择性捕捞的主要装置。通过海上生产试验,结合SELECT模型分析不同栅条间距(15mm、20mm和25mm)的刚性栅栏对哈氏仿对虾( 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 )和葛氏长臂虾( Palaemon graxieri )的分隔性能: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栅栏对虾类的重量分隔率逐渐增大;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慨率呵使用常数来表示,即接触慨率与个体尺寸无关;比较不同虾类对分隔栅栏的接触慨率后发现,接触慨率不存在种类间、栅栏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概率均大于0.9,说明大多数个体都接触到分隔栅栏,但拒绝全部接触栅栏的假设,这主要与桁拖网结构和分隔栅栏的安装有关;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栅栏对虾类的50%选择体长(L50)逐渐增大,但选择范围(SR)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9.
集鱼灯是光诱鱿钓作业中的重要助渔设备,直接影响到诱鱼范围和效果。为此,一些学者对集鱼灯的有效利用和捕捞对象的趋光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开展集鱼灯光照度分布及其钓捕效果的比较试验显得十分必要。根据2003年9-11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进行的鸢乌贼资源调查中,开展的不同类型集鱼灯的对比试验结果,结合实际生产统计资料,对不同类别水上集鱼灯的光照度分布及其使用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为集鱼灯的有效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0.
印度洋西北海域表层浮游动物数量组成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10~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12°00′~21°30′N、58°00′~65°00′E表层浮游动物的调查资料,对其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有腔肠动物水母类3目7科11属15种;浮游甲壳动物7目24科34属40种;浮游软体动物2目5科5属5种;毛颚动物1目1科1属3种;被囊动物1目2科4属4种。生物量较大的种类主要是甲壳动物的尖尾海萤、桡足类、莹虾类、磷虾类、端足类和糠虾类,以及毛颚动物的箭虫类。调查海域总生物量和丰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9.51±114.06mg/m3和3020±7929个/m3。其中尖尾海萤的生物量(24.30mg/m3)和丰度(1498个/m3)为最高,其次为箭虫类。总生物量和丰度平面分布差异显著,呈现北部(17°N以北)高于南部(17°N以南)、东部(62°E以东)高于西部(62°E以西)的趋势,同时不同纬度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