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3篇
  3篇
综合类   24篇
园艺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为给近海毛竹林的科学经营和毛竹在沿海防护林建设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经营措施一致的近海、内陆毛竹林立竹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近海毛竹林立竹全高、枝下高、胸高处壁厚和相对枝下高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内陆,立竹相对冠长、竹冠相对节间长显著地小于内陆毛竹林,而立竹胸径、相对全高、相对胸高处壁厚和竹冠长、枝盘数、竹冠节间长近海与内陆毛竹林无显著差异。近海临风面毛竹林较内陆毛竹林的强抵御海风能力主要体现在有较大的立竹相对枝下高和较小的立竹相对冠长、竹冠相对节间长。  相似文献   
22.
竹子生理可塑性的环境胁迫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胁迫,对逆境会做出生理上的响应和适应。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竹子形成了相应的保护机制和生态适应对策,其中,生理可塑性是对环境影响反应的最直接表现。环境胁迫包括温度、水分和土壤盐碱、养分、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等。从活性氧代谢、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调节系统和光合生理等方面对竹子生理可塑性的环境胁迫效应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竹子环境胁迫的生理适应与响应机制、基于生理可塑性多因子综合评价的抗逆竹种筛选、环境胁迫对竹子分布区域和碳平衡等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环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竹林适应性经营对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3.
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幼苗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苦参和决明对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光环境的适应规律,为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的复合经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毛竹林下种子播种的固氮植物苦参和决明幼苗为试验材料,选择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一致,立竹密度为低(1 600±200株·hm-2)、中(2 400±200株·hm-2)、高(3 200±200株·hm-2)3种试验毛竹林,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模型4种光合响应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不同立竹密度的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拟合的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值均是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最小,直角双曲线模型最大,MSE、MAE预测值也是直角双曲线模型大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4种模型拟合的苦参和决明的初始量子效率(α)、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存在差异,苦参和决明在不同立竹密度的毛竹林下4种模型拟合的α值均不同,Pnmax、Rd、LCP总体上是直角双曲线模型最大,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较小,并且只有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可以直接计算出光饱和点(LSP);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除直角双曲线模型外,其余3种模型拟合的苦参和决明净光合速率(Pn)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增加,但光强超过光饱和点(LSP)后,净光合速率(Pn)随着光强的增强而降低,且不同立竹密度的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4种光响应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均是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最大。[结论]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的光响应曲线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更精确。  相似文献   
24.
高节竹立竹干形、冠形和叶形变化的海拔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海拔是否会对高节竹立竹的秆形、冠形和叶形产生明显的影响,对立地条件、经营措施和经营水平基本一致的3个海拔梯度(110±10 m、370±10 m、560±10 m)的高节竹林2年生立竹进行了秆形、冠形和叶形相关指标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对高节竹立竹的胸径、相对枝下高、相对全高、壁厚率、相对冠长、枝盘数、枝夹角和叶片单叶质量、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及叶面积波动性不对称有较为明显的影响(P0.05),而对立竹的平均节间长、扁圆率、冠幅、枝分角、枝长、叶宽、叶片长宽比、比叶面积、叶周长波动性不对称影响总体上并不明显(P0.05)。综合分析认为,海拔对高节竹立竹形态有影响,其中,秆形对海拔的影响最为敏感,其次为叶形,冠形最为迟钝,并且中海拔更有利于立竹秆、叶的生长发育,高海拔更有利于竹冠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5.
海拔对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毛竹分布南缘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过渡区,选择土壤类型、坡度、坡向、经营水平等一致的3个海拔梯度毛竹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特性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海拔梯度毛竹林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粘粒和砂粒含量增大,而毛管孔隙度和粉粒含量减小;海拔对毛竹林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影响不显著,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大;不同海拔梯度毛竹林30cm土层的土壤微结构颗粒组成为砂粒〉粉粒〉粘粒,粘粒、粉粒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砂粒含量趋于增大;试验区随海拔的升高,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特性趋于有利于毛竹林生长变化。  相似文献   
26.
对景观红竹林2007-2009年立竹的胸径、枝夹角、枝分角、冠长、冠幅、枝盘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立竹冠长、冠幅、枝盘数与立竹胸径分别呈3次、2次多项式和线性关系;当立竹密度45023株/hm2以下时,不同年龄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夹角无显著差异,立竹密度为26713株/hm2时,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分角差异极显著;试验林立竹密度范围内,立竹密度对枝夹角、相对竹冠长无显著影响,对枝分角、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竹冠上部枝分角显著下降,竹冠中部、下部枝分角呈先升后降趋势,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呈下降趋势。当立竹密度为60030株/hm2时,枝分角、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显著下降,对竹林的更新生长已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7.
竹笋适口性形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竹笋是中国传统森林蔬菜,也是大宗出口农产品。适口性体现了竹笋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是高品质竹笋评价的重要指标,但竹笋适口性形成基础及提升技术研发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竹笋品质改良技术研发及生产应用。本研究综述了竹笋适口性评价的主要指标,总结了当前竹笋适口性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竹笋适口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①竹笋适口性的种间差异;②环境因子对竹笋适口性的影响;③经营措施对竹笋适口性的影响。主要结论为:糖、酸、酚类、纤维类以及氨基酸类物质是竹笋适口性评价的主要指标,适口性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竹种自身遗传因素,同时也受到气候因素和土壤质地等的影响。通过覆盖栽培、施肥、林分结构调控和选择适宜的采笋时间等途径可以改良竹笋适口性,但其效应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未来竹笋适口性的研究应该集中于构建适口性综合评价指标与方法,探究多因素互作对竹笋适口性的影响,从生态、生理、生化、分子等多学科层面揭示竹笋适口性形成机制。筛选适口性好、产量高、生态适应性强的优良笋用竹进行规模化栽培,并从栽培环境选择、土壤养分精准补充、笋芽萌发环境控制、竹笋器官处理等途径研发竹笋适口性改良技术。参66  相似文献   
28.
覆土栽培对高节竹笋呈味氨基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覆土栽培对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竹笋适口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测定覆土栽培1 a、覆土栽培2 a和不覆土栽培高节竹笋氨基酸含量,分析了呈味氨基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覆土栽培高节竹笋鲜味、甜味、苦味和芳香类氨基酸含量及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总体上明显降低,但鲜味、甜味和芳香类氨基酸比例提高,苦味氨基酸比例下降,覆土栽培对1 a竹笋的影响明显高于覆土栽培2 a竹笋。  相似文献   
29.
为揭示林地覆盖经营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退化机理,给退化雷竹林恢复提供参考,探讨了短期覆盖(覆盖1 a),休养式覆盖(覆盖3 a休养3 a),长期覆盖(覆盖6 a)和不覆盖雷竹林2年生和3年生立竹叶片主要养分含量及其相关性和养分再吸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覆盖经营年限雷竹林立竹成熟叶主要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总体上2年生立竹大于3年生立竹。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2年生和3年生立竹成熟叶、老化叶氮、磷、钾和镁质量分数均有较明显的影响(P<0.05),其中,短期和休养式覆盖经营雷竹林成熟叶氮、磷和钾质量分数升高,长期覆盖经营雷竹林成熟叶氮和钾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磷质量分数显著升高(P<0.05),而成熟叶镁质量分数不同覆盖年限雷竹林均有下降。短期和休养式覆盖经营能提高立竹叶片主要养分再吸收率(P<0.05),增强立竹叶片养分元素间相关性,而长期覆盖经营虽显著提高了叶片氮和磷再吸收率,但降低了钾和镁再吸收率,并使立竹叶片养分元素间相关性明显减弱。研究表明:林地覆盖经营不仅影响雷竹林立竹叶片的养分状况,而且会干扰叶片养分的再吸收性。长期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生长发育会产生负面影响,生产中应采用休养式林地覆盖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30.
为了给大气CO2浓度逐渐升高背景下的毛竹林适应性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运用开顶式气室(OTCs)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500、700 μmol/mol)情景,以目前环境背景大气为对照,研究了Na+、Fe2+-Fe3+、Ca2+、Mg2+等矿质离子在毛竹器官中吸收、运输和分配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除CO2浓度700 μmol/mol对Ca2+浓度在毛竹器官中大小排序会产生影响外,CO2浓度500、700 μmol/mol并未改变毛竹器官中Na+、Fe2+, Fe3+、Mg2+、Ca2+浓度的大小排序。CO2浓度升高对竹叶Fe2+-Fe3+和竹枝Fe2+-Fe3+、Mg2+浓度无明显影响,但对器官的其它矿质离子浓度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竹叶Ca2+和Mg2+、竹枝Na+和Ca2+、竹秆Na+和Ca2+及Mg2+、竹根Na+和Mg2+浓度明显提高,竹叶Na+、竹秆Fe2+-Fe3+、竹根Fe2+-Fe3+和Ca2+浓度明显降低;随着CO2浓度的升高,竹叶Fe2+-Fe3+/Na+、Mg2+/Na+和Ca2+/Na+,竹枝Ca2+/Mg2+及各器官Mg2+/Fe2+-Fe3+、Ca2+/Fe2+-Fe3+均逐渐增大,而竹枝、竹秆、竹根Fe2+-Fe3+/Na+、Mg2+/Na+、Ca2+/Na+和竹叶、竹秆、竹根Ca2+/Mg2+均逐渐减小;CO2浓度升高后除竹根-竹秆SCa,Na、竹秆-竹枝SMg,Fe和竹枝-竹叶SCa,Mg明显下降外,其余的毛竹器官矿质离子向上运输系数变化平缓或明显提高。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增强了毛竹立竹根部积累Na+能力和Fe2+-Fe3+、Ca2+和Mg2+的向上选择性运输能力,提高了光合器官竹叶中矿质养分元素浓度,可维持体内矿质养分元素平衡,有利于提高毛竹对高浓度CO2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