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76篇
林业   289篇
农学   92篇
基础科学   83篇
  96篇
综合类   872篇
农作物   67篇
水产渔业   69篇
畜牧兽医   378篇
园艺   108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应用海阳市近5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出现的气象灾害记录资料,分析了影响海阳市的干旱、暴雨、大风、热带气旋(台风)、冰雹、霜冻、寒潮、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指出了灾害性天气的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72.
以盐酸为介质,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及火焰原子吸收法,分析了不同时空条件下成都某地稻田水-土界面上土壤锰形态、总锰的含量及表面水、孔隙水中可溶态锰的浓度.结果表明:各形态锰含量随淹水时间、土质和灌溉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冬水田A可溶态锰的峰值于4、5、6月均出现在永-土界面下3 ~7 cm处,而水旱轮作田B的蜂值则从4月的7~8 cm上移至5、6月的4~5 cm;2块稻田均出现氧化物结合态锰随着水淹时间延长而显著减少的现象;插秧前氧化物结合态锰含量最高,插秧后残渣态锰含量最高,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锰形态含量很少;2块稻田因灌溉水的酸碱性不同而导致了碳酸盐结合态锰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2块稻田总锰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99和507μg/g,均未超过我国土壤锰的平均含量,说明该地区未受到锰的污染.  相似文献   
73.
落叶松板材常规干燥过程的动态黏弹性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木材常规干燥过程黏弹性应变的发展模式与相对数量级,并为准确区分黏弹性应变与机械吸附应变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50 mm厚兴安落叶松板材进行常规干燥,使用切片法测定沿厚度方向的横纹弦向干缩应变、弹性应变、黏弹性应变的一维分布情况与变化趋势。基于高聚物与复合材料黏弹性理论,重点定性分析了木材干燥过程中干燥介质温度、蠕变恢复时间、干燥阶段等因子对木材厚度方向不同位置黏弹性应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环境平衡含水率保持在特定水平下,干燥介质温度水平与测定的拉伸弹性应变极值间具有一定正相关性;木材干燥过程中黏弹性应变的发展模式与弹性应变类似,经充分恢复后黏弹性应变的数值略大于弹性应变;木材表层、芯层在干燥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黏弹性演化模式,干燥温度对木材表芯层黏弹性应变转换有一定影响,这种作用主要是由于不同温度条件下木材含水率梯度所导致的;根据试验测定的木材表层、芯层在3、6、24 h 3个应力释放时间内所达到的黏弹性应变极值,分别给出了干燥过程各阶段落叶松板材表层与芯层黏弹性应变恢复时间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74.
为探索木材常规干燥机械吸附蠕变的动态发展模式,该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50 mm厚兴安落叶松板材进行常规干燥,用切片法测定了沿厚度方向的横纹弦向干缩应变、弹性应变、黏弹性应变的一维分布情况与变化趋势,并测定了不同尺寸规格及不同预处理工艺下木材试件的自由干缩变形。根据高聚物流变学理论与木材机械吸附蠕变理论,分析了干燥过程中木材厚度方向不同位置的机械吸附蠕变变形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概括了木材表层与心层的机械吸附蠕变变形的典型发展模式。结论如下:可以采用线性函数与指数函数来分别描述含水率在低于20%和高于20%阶段的木材自由干缩率曲线,相关性较好;木材干燥机械吸附蠕变现象具有极大变异性,与干燥应力模式及应力发展间存在相互作用;在含水率低于特定温度对应下的纤维饱和点2%~4%时,木材表层的拉伸机械吸附蠕变应变与心层的压缩机械吸附蠕变应变均接近极大值;机械吸附蠕变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大将有助于干燥应力松弛,机械吸附蠕变数值可作为木材干燥工艺调整的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75.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探索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了秸秆还田和未还田小麦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并系统调查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小麦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提高,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比未还田的严重。秸秆还田后,在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成熟期五个生育期中,茎基腐病的发病率均比未还田区的发病率高,分别高出12.00%、13.00%、17.50%、17.00%和16.00%,茎基腐病的病情指数比未还田区分别高出3.38、5.28、7.37、8.25和8.13。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比未还田土壤中的显著增加,真菌的增长幅度最大,在小麦五个生育期中分别比未还田土壤中的真菌增长591.32%、373.63%、212.62%、285.74%、373.95%。因此,秸秆还田后,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加重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6.
抗根肿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及油菜抗根肿病种质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十字花科抗根肿病种质,将抗性基因转育到甘蓝型油菜中,利用四川成都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油菜课题组搜集提供的30份十字花科种质进行接种筛选,并对病情指数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欧式聚类分析及发病率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最终获得7份高抗(HR)材料,包括3份白菜、3份芜菁和1份甘蓝,2份中感(MS)材料,2份感病(S)材料和19份高感(HS)材料,其中高感材料均为油菜;这30份材料的平均发病率为69. 13%,平均发病指数为51. 45;抗、感材料病情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欧式聚类分析与病情指数分析结果相一致,发病率与病情指数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将筛选获得的抗病芜菁德白瑞与感病甘蓝型油菜育种骨干亲本徐09进行远缘杂交,利用形态学、抗性鉴定、SSR分子标记等方法对远缘杂交的F1进行了真假杂种鉴定。结果发现,获得的3株F1杂种叶色浓绿,叶片肥厚,叶缘刺毛较少,叶型修长呈椭圆形,整体性状表现介于两亲本之间且偏向于母本,接菌后无发病症状,并用筛选得到的15对具有较好扩增多态性的SSR引物扫描3株杂种及双亲,带型均同时表现父母本带型,最终确定这3份F1杂种均为真杂种。筛选的7份高抗材料和3份真杂种材料可以为根肿病抗性机理研究及油菜抗根肿病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77.
78.
郎元兴 《花卉》2019,(6):16-17
枇杷喜光,亦能耐阴,其花、叶、皮、根均可入药,枇杷的叶片大而厚,病虫害相对较少。大五星枇杷是享誉当今的“枇杷之王”,经过嫁接移栽的植株,主根被切断,多以须根为主,80%的吸收根为水平根,大多都分布在离地面10~50cm土层中。枇杷是常绿水果,成熟时果实色泽金黄,外观诱人,能够四季观赏,赏性优良。大五星枇杷树势中庸,早果性能好,易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庭院种植更易成功。  相似文献   
79.
针对外槽轮排肥装置施肥作业均匀性不高的问题,设计一种风送式集中排肥装置及同步施肥控制系统。通过台架试验比较直槽、交错槽和螺旋槽3种排肥轮结构的排肥性能,并建立排肥轮转速与排肥速率的线性回归方程;基于北斗+GPS系统和限幅平均滤波算法提高行驶速度的监测精度,并据此开发施肥控制系统。结果表明:1)排肥轮转速为10~60 r/min时,螺旋槽结构排肥轮具有较好的排肥性能,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和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15%和1.57%,排肥量均匀性变异系数<4%。2)排肥轮转速<60 r/min时,施肥控制系统的施肥调整响应时间<0.85 s;当理论施肥量和平均作业速度分别为300~600 kg/hm2和5.22 km/h时,施肥准确率>95%。该风送式集中排肥装置及施肥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同步、精量和均匀施肥作业。  相似文献   
80.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玉米机械化生产的调查,从农机、农艺现状,作业条件,农民种植习惯和认识等多方面找出制约玉米机械化生产主要矛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