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149篇 |
免费 | 357篇 |
国内免费 | 77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21篇 |
农学 | 1342篇 |
基础科学 | 1279篇 |
1045篇 | |
综合类 | 7298篇 |
农作物 | 898篇 |
水产渔业 | 707篇 |
畜牧兽医 | 4109篇 |
园艺 | 1507篇 |
植物保护 | 4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1篇 |
2023年 | 492篇 |
2022年 | 604篇 |
2021年 | 650篇 |
2020年 | 524篇 |
2019年 | 794篇 |
2018年 | 734篇 |
2017年 | 378篇 |
2016年 | 470篇 |
2015年 | 499篇 |
2014年 | 1024篇 |
2013年 | 914篇 |
2012年 | 1038篇 |
2011年 | 1050篇 |
2010年 | 943篇 |
2009年 | 1018篇 |
2008年 | 957篇 |
2007年 | 854篇 |
2006年 | 805篇 |
2005年 | 752篇 |
2004年 | 572篇 |
2003年 | 574篇 |
2002年 | 478篇 |
2001年 | 460篇 |
2000年 | 408篇 |
1999年 | 299篇 |
1998年 | 273篇 |
1997年 | 257篇 |
1996年 | 277篇 |
1995年 | 295篇 |
1994年 | 245篇 |
1993年 | 189篇 |
1992年 | 190篇 |
1991年 | 179篇 |
1990年 | 165篇 |
1989年 | 140篇 |
1988年 | 120篇 |
1987年 | 89篇 |
1986年 | 58篇 |
1985年 | 61篇 |
1984年 | 44篇 |
1983年 | 59篇 |
1982年 | 49篇 |
1981年 | 36篇 |
1980年 | 32篇 |
1979年 | 11篇 |
1965年 | 10篇 |
1964年 | 6篇 |
1959年 | 7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正>随着畜牧养殖规模的不断壮大,生猪的疾病逐渐出现多发态势,其中混合感染疾病成为主要流行病之一,对生猪的健康成长及其肉质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做好生猪混合感染疾病的防治工作,无论对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还是对市场消费者的健康,均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猪瘟与呼吸系统综合症的混合感染(1)发病原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多次从欧美地区引进优质生猪品种,而这些优质生猪品种身上带有呼吸系统综合症疾病,以至于 相似文献
152.
153.
154.
拟建立施马伦贝格病毒(SBV)S基因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用于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的快速检测和确诊。通过对公开发表的SBVS基因序列与布尼病毒科其他11种病毒S基因进行比对,找出不同病毒变异区域集中且变异区域两侧保守的序列片段,基因合成,体外转录,作为基因扩增模板。在特异性变异序列两端的保守区域设计扩增引物,进行RT-PCR扩增。在保守区域设计双向测序引物,对RT-PCR产物进行双向焦磷酸测序。通过比对测序结果,确定是否为SBV核酸序列;优化条件,确定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建立SBVS基因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结果:建立的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扩增基因片段长度为166bp;敏感性为可检测到104个拷贝;每一条测序引物可准确测出50bp左右核酸序列,双向测序可准确测出100bp左右核酸序列,具有较好特异性,完全满足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确诊要求;重复测序3次,均能准确测出100bp左右核酸序列。本研究建立的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可用于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的检测和确诊,整个检测过程可在1d内完成,大大缩短了确诊时间。 相似文献
155.
绵羊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综述了绵羊的重要经济性状QTL定位的方法和进展,并提出存在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6.
通过用不同剂量的桑叶对四氧嘧啶所致高血糖大鼠进行连续5周不间断地添饲测试,结果发现桑叶具有降低大鼠餐后血糖峰值和延缓大鼠血糖峰值出现的时间的作用;对高血糖大鼠5周后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有降低趋势,但作用不明显;对高血糖大鼠体重降低具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7.
158.
159.
160.
随着饲料原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小麦在价格优于玉米的情况下被饲料企业大量采购。在每年的6月份左右,新小麦收获期间,有很多不法商家将新小麦混到陈小麦中,从中赚取利益。陈小麦由于经过后熟期,其品质与价格较新小麦好,因此,有必要对新陈小麦进行辨别。现有的粮食新陈鉴别方法都是基于小麦在储藏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及化学成分的变化机理而建立的,由于小麦陈化过程较其他粮种要缓慢得多,因此,小麦新陈鉴别一直是公认的技术难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单纯依靠感官或经验来判断粮食新陈度的方法不甚科学,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