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3篇
林业   82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49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为了说明H2O2是否可以作为第二信使参与系统防御反应,对经机械损伤和昆虫取食的合作杨(Populus simonii xp.pyra.midalis‘Opera8277’)叶片中过氧化氢代谢及相关酶活性进行研究,发现机械损伤和昆虫取食处理可以引起损伤叶片及同株未损伤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积累,相应的抗氧化酶(SOD、CAT、APX)活性提高。但经DPI(NADPH氧化酶抑制剂)预处理的机械损伤叶片中H2O2含量降低,并导致SOD、CAT、APX括性下降。上述结果表明,昆虫取食和机械损伤可以诱导叶片中H2O2的系统进发,且其代谢受到SOD、APX和CAT活性变化的共同影响。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可以减轻膜脂过氧化程度,有效的诱导防御反应的产生。图1表3参16。  相似文献   
82.
油松人工林密度与养分循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该文以北京市八达岭林场37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每木检尺、树干解析和化学分析的数据为基础,对不同密度类型(900、1 500、2 000株/hm2林分Ca、K、Mg、Cu、Fe、Mn、P、Zn 8种养分元素的循环状况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密度为1 500株/hm2的林分,其林木各器官中的养分积累量、林分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因此得出结论,在八达岭地区最合理的油松人工林成林密度应是1 500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83.
毛白杨对15N-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吸收、利用及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毛白杨新无性系50号插条苗为试材,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在相同施氮量下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苗木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毛白杨苗木在施肥1周后对肥料氮的吸收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施肥后28d达到最大值,NO3-15N处理苗木全氮量为0.67g/株, NH4-15N处理苗木全氮量为0.60g/株;吸收NO3-15N为0.26g/株,吸收NH4-15N为0.12g/株,分别占苗木全氮的比例39.15%和19.95%。毛白杨苗木对两种氮素的利用程度差异显著,在利用率最高时期,NO3-15N利用率可达25.83%,约为NH4-15N(12.03%)的2倍。氮素在各器官中分配差异显著,总体趋势为叶﹥根﹥茎。叶中NO3-15N的分配率显著高于NH4-15N  相似文献   
84.
盐胁迫对国槐与核桃气孔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重新理解1856年Hugo von Mohl 对气孔结构的认识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研究盐胁迫条件下国槐与核桃气孔开度与气孔导度的变化,为树木抗盐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核桃气孔存在不均匀关闭现象,国槐不存在气孔不均匀关闭现象;盐胁迫明显影响核桃气孔开度的日变化;盐胁迫后国槐气孔开度与对照相同时刻相比变小,并且气孔开放时间延长.盐胁迫对两个树种气孔导度日进程都有影响,峰值出现的时间比对照提前,峰值减小,其中核桃的变化程度大于国槐;气孔导度表现的差异是两树种盐胁迫后光合速率表现差异的原因之一;核桃的气孔为人们正确地区分气孔的边界与保卫细胞内侧壁的外缘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相似文献   
85.
通过扫描离子选择电极技术及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3种黑杨无性系02-34-334、03-04-97和108号对于硝铵的吸收及累积规律,揭示02-34-334号较03-04-97和108号更能适应低氮环境的原因。离子电极试验设置0 mmol/L NH4NO3(CK)、0.25 mmol/L NH4NO3和0.5 mmol/L NH4NO33种氮素水平1。5N同位素示踪试验设置2 g15NH4NO3和2 g NH415NO3(中氮)两种氮素处理。结果表明:①在0.25 mmol/LNH4NO3水平下,02-34-334号苗木根部硝铵的吸收比值为1.3,而其他两个无性系苗木根系在所有处理下的硝铵吸收比值均较低。说明02-34-334号在0 mmol/L NH4NO3(CK)到中氮范围内对于硝态氮的吸收较另两个无性系具有明显的潜在优势。②02-34-334号无性系与另两个供试无性系相比,根部15NO3-的氮素分配率低,而地上部分15NO3-的氮素分配率高。说明02-34-334号在中氮水平对于硝态氮有较强的转运能力。对硝态氮较强的吸收潜力及较强的转运能力可能是02-34-334号黑杨无性系更能适应低氮环境的原因之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黑杨无性系的氮高效机制及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6.
试验以‘京白梨’优良单株‘孟3’为试验材料,旨在通过外植体筛选、消毒方式优化、增殖和生根培养基筛选,建立‘京白梨’高效快繁体系,为脱毒苗快速培育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选用老枝条为外植体进行接种后污染率达到93.3%,而采用嫩梢污染率为0,因此在外植体的选择上应尽量采用‘京白梨’植株幼嫩组织,如花芽或刚萌发的嫩梢。采用2%的次氯酸钠与0.1%的升汞消毒,污染率分别为33%、18%,虽然升汞比次氯酸钠处理效果好,但考虑到安全和环境保护,建议使用次氯酸钠进行外植体消毒。1/2 MS培养基与1.5 mg/L赤霉素浓度对‘京白梨’花芽愈伤组织诱导较好。对‘京白梨’优良单株的组培体系建立过程中发现,采用3 mg/L 6-BA+0.5 mg/L NAA+1.5 mg/L GA3对‘京白梨’‘孟3’外植体的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芽个数的形成、增殖率、芽长度、叶片生长情况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增殖率为94%。生根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S3、S5、S7、S9培养基中,15 d观察后发现‘京白梨’组培苗的基部有根原基形成,但在此期间未诱导形成根,45 d后观察发现,S10、S11培养基中的‘京白梨’组培苗成功诱导生根。以植株幼嫩组织作为外植体、2%的次氯酸钠作为消毒剂、采用3 mg/L 6-BA+0.5 mg/L NAA+1.5 mg/L GA3作为增殖培养基、S10和S11作为生根培养基,可有效提高‘京白梨’优良单株组培快繁育苗效率。  相似文献   
87.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烧毁了大面积珍贵的寒温带针叶林,形成了许多不同火烧强度、不同火面积的火烧迹地。从火烧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影响、火烧迹地自然恢复状况、火后不同管理措施对火烧迹地恢复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大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比分析了自然演替和人工管理措施下火烧迹地恢复的差异,并指出火烧迹地恢复的影响因子、火烧迹地恢复模式和技术将是今后火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88.
滇中安宁地区火烧迹地光叶石栎灌木林的火行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火烧迹地灌木林再次发生火灾的可能性以及火灾发生后的危险性,在滇中安宁地区2006年"3·29"重大森林火灾火烧迹地没有人为干扰的光叶石栎过火灌木林设置样地,通过外业调查、采集样品,并在自制燃烧床内测定火行为,包括活灌木(带枝条和叶)、死灌木和粗木质残体(course woody debris,CWD)的引燃时间、熄灭时间、辐射热、火焰高度和火强度等。结果表明:活灌木的最大火焰高度为70cm,死灌木为60cm,CWD为40cm;活灌木的火强度最大,达到5251.14k W·m-1,为高强度火,是死灌木(2001.74 k W·m-1)的2.62倍,是CWD(2651.28k W·m-1)的1.98倍,死灌木和CWD都为中强度火。从实验室内小尺度模拟的火行为可见,火烧迹地上的光叶石栎灌木林仍具有很大的燃烧能量,一旦着火,很有可能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仍有可能再次发展成重大森林火灾,扑救也将会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89.
木本植物木质部栓塞修复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用几种木本植物茎做切片实验,探讨木本植物木质部栓塞的修复机制.研究发现:当脱水样品被复水后,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其管状细胞中的空气立即回缩,形成长形或球形气泡;此后,在比较小的管状细胞中的气泡逐渐缩小直到消失;大的管状细胞中的气泡最初会伸长,然后缩短,直到消失;胞外球形泡也会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除了来自细胞的切破处,这些胞外球形泡还来自木射线的横断面,其中小些的会缩小,大个的会长大. 这些现象说明,样品中的气体并没有如以往所云,溶解到水中之后进入大气.作者认为,空气也许从短半径气泡移动到了长半径气泡中.有两种可能的机制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一是根据表面张力附加压强公式,气体会由半径小、压强大的小气泡移动到大气泡;二是根据物理学的统计理论,从小气泡溶解到水分中的空气能够扩散,进入临近的、压强较小的大气泡. 两种机制导致样品中小管状细胞栓塞的修复. 因此,作者认为,对活体植物, 空穴化事件之后,空气难以从木质部移动到大气中,而是从小的管状细胞中运动到了大的管状细胞中或其他低气压区域,从而导致木质部栓塞的修复.   相似文献   
90.
研究了复叶槭在损伤后不同时间挥发物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己二酸二甲酯、丁二酸二异丁酯、乙酸-3-己烯酯、6-甲基-5庚烯-2酮、蒈烯、苯骈噻唑、苯甲酸和吲哚等挥发物是复叶槭遭受机械损伤后被诱导合成的,这些物质在复叶槭中可能具有直接防御、间接防御和作为报警信号分子在植株间传递伤害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