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8篇
  3篇
综合类   20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究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了解油酚类物质在加工工艺中的变化规律,该文从油茶籽油加工企业的生产线中取样,对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精炼工艺以及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等不同工艺中油茶籽油中总酚、多酚组成及含量、抗氧化活性系数和油的氧化诱导时间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压榨毛油精炼工艺包括水洗、脱色、脱臭、冬化;浸出毛油精炼工艺包括碱炼、水洗、脱色、脱臭、冬化;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包括脱胶、碱炼、水洗、冬化等工艺步骤。结果显示:压榨油茶籽毛油中总酚平均质量分数为103.06μg/g,显著高于浸出油茶籽油48.52μg/g(P0.05);油茶籽毛油经过精炼工艺后总酚和总酚的抗氧化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三种精炼工艺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分别下降了88.9%,86.7%和63.81%,总酚的抗氧化活性分别下降了88.3%,93.51%和83.25%。适度精炼相比普通精炼对于保留油茶籽油中的多酚有明显优势,前者精炼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系数分别为37.82μg/g和9.33%,后者仅为11.41μg/g和4.7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现,浸出油茶籽毛油精炼后仅含有少量肉桂酸,压榨毛油传统精炼后压榨油茶籽油中测到苯甲酸、芦丁和肉桂酸等3种多酚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7、1.58和0.22μg/g,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后的油茶籽油中测到了单宁酸、绿原酸、表儿茶素等9种多酚,其中单宁酸和绿原酸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4.57和3.26μg/g;适度精炼后油茶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从初始的8.56 h增加到11.66 h,增加了26.63%;压榨毛油传统精炼后油茶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从8.14 h增加到10.42 h,增加了21.83%。研究结果表明,压榨毛油适度精炼相比传统精炼工艺对于保留油茶籽油中多酚等成分有明显优势,所生产的茶油具有更强的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油茶籽油中营养成分的保留提供了途径,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长期贮藏对茶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长期贮藏在室温、避光条件下的茶油进行酸值和过氧化值测定.结果表明,茶油经过长期贮藏后,其酸值和过氧化值均有所增加,贮藏时间越长,增长速度越快,品质越容易劣变;在相同贮藏条件下,对于浸出成品茶油来说,精炼程度越高,越容易氧化酸败;对于不同工艺的茶油来说,浸出成品茶油比压榨成品茶油更容易氧化酸败.贮藏时间对不同质量等级茶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3.
ZT、ABA等内源物质与杉木树龄及其组培复壮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同树龄的杉木嫩梢及其培养体中ABA、ZT和单宁含量的变化作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ABA和单宁的含量均和树龄呈正相关。三种年龄杉木的嫩梢中ABA含量的年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以抽梢旺季较低,盛夏季节较高。根据ABA水平,组培材料的采集应在春梢生长旺季进行。 采自2、10年生母本的外植体材料,经初代培养后,ZT含量均有明显上升。但在2年生母本培养体中尤为明显。与此同时ABA含量却大幅度下降。经4次继代培养后两种材料中ZT含量均有所下降,且差异缩小。ABA含量却出现回升。它们的消长与嫩梢增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4.
撑篙竹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对6个群体30丛撑篙竹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的研究。28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173个位点,其中85个是多态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提供6.18个RAPD信息量,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小一般在200~2000bp范围之间;用POPGENE1.31版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为0.211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3277,基因分化系数0.1853,表明群体间有一定的分化;各群体平均遗传距离0.0350,表明群体亲缘关系较近;试用UPGMA方法对不同产地的撑篙竹群体作聚类分析,初步可将6个群体聚为3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甘、涩类型柿果实单宁类成分的季节变化,与甘涩性状的关系以及罗田甜柿可溶性单宁含量、单宁组分和单宁细胞的特性。鲜样分析结果表明:完全甜柿(PC甘)类品种在果实发育初期具有较高含量的儿茶素,且在果实生长过程中降幅明显小于不完全甜柿(PV甘)涩柿(PC涩),到9月25日,其含量平均高出后两类品种2.89倍。PV甘和PC涩中没食子酸(GA)含量在果实发育期间始终高于PC甘类品种,最高时分别比同期  相似文献   
16.
油茶籽及其饼粕对黄曲霉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油茶籽及其饼粕中筛选出对黄曲霉生长有较好抑制效果的粗提物,并掌握其提取工艺与条件。[方法]以油茶籽及其饼粕为试材,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进行提取,对所得粗提物抑制黄曲霉生长的效果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试验表明,油茶籽、油茶粕都具有一定的抗黄曲霉生长与产毒作用。用不同溶剂提取油茶籽、油茶粕中的粗提物,其得率是有明显差异的,用乙醚提取的油茶籽粗提物的得率最高,达57.74%;其次是用纯净水提取的油茶籽粗提物的得率,可达38.90%;最低的是用乙醚作为提取剂提取的油茶粕粗提物,其得率仅为0.27%。粗提物不同,对黄曲霉生长的抑制效果也不同,其中,油茶籽、油茶粕的水提物对黄曲霉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抑菌率分别达到88.87%和87.96%;油茶籽的乙醚提取物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菌率可达61.11%;而油茶籽、油茶粕的乙醇提取物,以及油茶粕的乙醚提取物对黄曲霉的生长都没有抑制效果。[结论]研究可为油茶生产与加工利用中更好地预防黄曲霉的污染,有效降低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浓度CPPU处理对中华猕猴桃生长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园区现场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N-(2-氯-4-吡啶基)-N′-苯基脲(CPPU)处理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猕猴桃单果重随处理浓度增加而上升,其中20 mg.L-1处理上升最显著,但果实硬度随处理浓度增加而下降;5 mg.L-1处理使猕猴桃果形指数、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与对照相比上升,维生素C(Vc)和β-胡萝卜素含量达到处理中最高水平,可溶性固性物、固酸比和糖酸与对照相比下降;20 mg.L-1处理使猕猴桃可溶性总糖和可滴定酸含量达到最高,但β-胡萝卜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固酸比、糖酸比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因此,低浓度CPPU处理能增加中华猕猴桃单果重的同时,也提高它的营养品质,高浓度CP-PU虽然增加中华猕猴桃果重,但降低了果实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8.
油茶籽饼粕中甲醇提取物抑制黄曲霉菌效果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油茶籽饼粕中对黄曲霉菌有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该研究开展了油茶籽饼粕不同溶剂提取物对黄曲霉菌菌丝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研究。选用80%甲醇作为溶剂对油茶籽粕进行提取,提取液依次利用乙酸乙酯、饱和正丁醇进行梯度萃取,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相、正丁醇萃取相和水相,正丁醇萃取相对黄曲霉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100mg/mL浓度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2.00 mm,菌丝干质量相比对照减少了42.88%,黄曲霉毒素未被检出,而乙酸乙酯萃取相和水相对黄曲霉菌的抑制效果较弱,甚至无抑菌效果。采用柱层析、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对正丁醇萃取相中的抑菌物质进行纯化鉴定,分离出了3种黄酮苷类化合物:1)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3)-O-α-L-吡喃鼠李糖-(1→6)-O-β-D-吡喃半乳糖苷];2)山奈酚-3-O-[2-O-β-D-吡喃木糖基-6-O-α-L-吡喃鼠李糖]-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奈酚-3-O-(6-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1→6)-O-β-D-吡喃半乳糖苷。以上研究结果为黄曲霉菌天然抑菌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参考,也拓宽了油茶副产物的加工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9.
将长瓣短柱茶种子油及其它木本食油经酶解处理后,以适当比例加入MEM2培养液和培养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测定各油组细胞膜过氧化脂质水平,细胞培养传代数,细胞生长速度变化,细胞贴壁能力和细胞外观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长瓣短柱茶种子油具与橄榄油相当的延缓细胞衰老效果,其第46代细胞的细胞膜过氧化脂质的积累显著低于普通油茶油,长瓣短柱茶油非皂化成分,三油酸甘油脂组。  相似文献   
20.
使用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经水酶法提油前后的油茶籽仁细胞内部及表面形态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油茶籽仁细胞内油脂体呈离散状分布;Alcalase 2.4 L碱性蛋白酶能有效降解油茶籽仁细胞的细胞壁并释放包括油脂在内的细胞内容物,其作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