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17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魔芋葡甘聚糖的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研究魔芋葡甘聚糖(KGM)溶胶粘度(η)分别与浓度、温度、溶胀时间及剪切速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KGM的流变特性呈明显的非线性变化规律。KGM的η随浓度(C)增加呈指数关系递增;用三次多项式能良好拟合温度效应曲线和溶胀速率曲线;KGM溶胶属典型的假塑性流体,其流变曲线符合幂定律,进一步得出了粘性系数K和流动指数n随浓度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其关系曲线可分别用幂函数和二次多项式拟合。实验得到效应的非线性曲线拐点,即浓度(0.70%)、温度(50℃)、时间(40 min),以及K和n的非线性变化曲线,为KGM在食品工业中的合理应用和其质量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白果活性蛋白的酶法水解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白果活性蛋白(GAP)是华中农业大学天然产物化学实验室首次从白果中分离得到的一种以清蛋白为主的且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蛋白,为扩大该蛋白在食品中的用途,提高其生物活性,研究了酶法水解制备白果肽段的方法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通过单因素分析、正交试验以及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确定了2709碱性蛋白酶水解白果活性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为:底物浓度1%,pH值8.5,水解温度45℃,酶浓度7000 U/g,反应时间6 h。以Fenton体系和邻苯三酚体系检验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白果肽段较酶解前的活性蛋白,抗氧化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两者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实验设计方法,探讨了魔芋葡甘聚糖凝胶珠的硫酸酯化修饰的最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各因子对硫酸基含量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温度、氯磺酸用量和时间,且温度和氯磺酸用量两因子间相互作用极显著。回归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无失拟因素存在。通过预测与验证得到硫酸酯化最优化工艺条件为:10 g魔芋葡甘聚糖凝胶珠,氯磺酸用量为5.27 mL,反应温度为39.4℃,反应时间为3.88 h,在此条件下产物硫酸基含量质量分数为(24.40±1.28)%。  相似文献   
14.
王洋  叶阳  李斌  谢笔钧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173-12175
[目的]研究高取代度魔芋葡甘聚糖磷酸酯的干法制备,为其多糖衍生物实际应用于絮凝、离子交换等领域提供参考。[方法]以细化的魔芋粉为原料,以NaH2PO4和Na2HPO4混合物为磷酸酯化试剂,在干法条件下,制备魔芋葡甘聚糖磷酸酯,并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魔芋葡甘聚糖磷酸酯最佳工艺。[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袁明,影响魔芋葡甘聚糖磷酸酯取代度因素次序依次为磷酸盐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磷酸盐配比〉催化剂用量〉pH值。制备高取代度魔芋葡甘聚糖磷酸酯的最佳工艺条件:磷酸盐用量为3.50%,反应温度为170℃,反应时间为4h,NaH2PO4和Na2HPO4摩尔比为1:2,催化剂用量为3.00%,pH值为4.00;魔芋葡甘聚糖磷酸酯取代度达0.17。[结论]该方法获得较高取代度的魔芋葡甘聚糖磷酸酯可以应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区白果营养成分和形态的比较及白果米酒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地区所产银杏果实的营养成分和形态特征 ,且选出最佳品种进行了白果米酒的研制。  相似文献   
16.
乌龙茶加工过程多糖的变化、组分分离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多糖含量以及组成多糖的中性糖、蛋白质含量呈递减趋势,从鲜叶至第2次摇青结束,下降幅度小,但第3次摇青后大幅度下降,而糖醛酸的变化较小;加工过程多糖清除·OH和自由基的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抛物线变化,活性最高峰出现在第2次摇青结束,多酚类保留量为85%左右可以作为制定乌龙茶加工过程高活性茶多糖的形成指标。采用纤维素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乌龙茶多糖,各级分中性糖、蛋白质、糖醛酸含量以及清除OH、的作用有较大差异。获得的乌龙茶多糖主要组分OTPS2-1是富含糖醛酸和少量蛋白质的三元糖复合物,相对重均分子质量为8.877×104,糖基由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岩藻糖和鼠李糖组成,其摩尔比为7.58:2.14:7.05:1.76:1.02。O2.O2.  相似文献   
17.
三种温州蜜柑果实香气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国庆1号’、‘宫川’和‘大叶尾张’3种温州蜜柑果实的香气成分及其差异。【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3种温州蜜柑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从3种温州蜜柑果实中分别检测到65、36和55种挥发性成分,总含量分别为584.67 μg•g-1、505.29 μg•g-1和494.63 μg•g-1。在3种果实中有29种相同的成分。独有的香气成分中,‘国庆1号’有12种,‘宫川’有5种,‘大叶尾张’有2种。【结论】D-柠檬烯、γ-松油烯、β-月桂烯、α-蒎烯、芳樟醇和辛醛是3种果实中主要的特征香气成分。‘国庆1号’特征香气成分的含量高于‘宫川’和‘大叶尾张’的。  相似文献   
18.
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在多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佳  邓霄  张芸  汪兰  田斌强  谢笔钧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222-3228
简单介绍了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原理和工作模式,详细叙述了利用AFM研究多糖时的样品制备方法及影响成像的因素,并综述了AFM在多糖分子的形态观察和定量研究方面的进展,介绍了AFM在研究多糖单分子力学谱方面的工作和AFM对糖基构象变化过程的测定和调控,还对AFM在多糖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茶树品种、部位和嫩度对茶多糖含量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福鼎大白茶、白毫早等7个代表性茶树品种以及新梢不同部位的叶片和茎梗多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多糖含量,多糖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含量以及清除·OH和·O2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茶多糖特性和生物活性存在品种多样性。随着鲜叶的老化,多糖含量呈下降趋势,多糖中性糖、蛋白质、糖醛酸含量和清除·OH和·O2的能力以第2叶多糖为最强。与叶片相比,茎梗中多糖含量较低,并且茎梗越老,含量越低,茎梗多糖中中性糖、蛋白质和糖醛酸含量较高,但清除·OH和·O2的效果最差。提示一方面茶叶中的活性多糖主要集中在叶片,而且在生育期旺盛部位积累最多,另一方面茎梗多糖与叶片多糖可能在糖基组成或结构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李春美  谢笔钧 《茶叶科学》2001,21(1):69-71,68
采用H2 O2 氧化以EGCG为主的儿茶素 ,并将所得的氧化产物进行了MS分析和HPLC分离。结果表明所得氧化产物主要为儿茶素的二至五聚体 ;一般的等度洗脱和线性梯度洗脱不能使儿茶素氧化聚合物各组分分离 ,往流动相中添加微量EDTA或乙酸铵并采用线性梯度和阶段梯度相结合的洗脱模式既可使氧化聚合物同小分子的儿茶素分开 ,也可使氧化聚合物各组分基本分离。这为儿茶素氧化聚合物的制取及分离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