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51篇
林业   21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26篇
  147篇
综合类   305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76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731.
岩溶山地石漠化是一种与脆弱生态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土地退化过程。本文以重庆市典型岩溶山地为例 ,探讨了岩溶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质、土壤种子库、植被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 ,经开垦利用后 ,岩溶环境土壤表层砂化现象更加明显。土地利用强度越大 ,对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也越大 ,林地、灌草坡对水分的保持能力强 ,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的土壤保水能力相对较弱 ,土壤有机质受土地利用强度的明显影响。土地利用强度越大 ,木本植物种子越少 ,草本植物种子越多 ,且以农田杂草为主。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如陡坡开垦 )是对次生植被及其种子库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732.
近2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景观退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2012年2.5m分辨率SPOT-5影像、200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参与式农村访谈等数据为基础,选取三峡库区典型森林资源大县且属长江生态屏障区的石柱西沱镇为样区,对近20年的森林景观退化的特征、过程与动因进行分析,旨在丰富人们对三峡库区森林景观退化特征的理解.结果表明:1森林景观作为样区主要的景观类型,受大地貌格局控制以原始林和次生林为主,展现强空间异质性;2样区森林景观退化特征在2002年前就已形成,之后基本沿着"森林转型"的轨迹正向演化,总体展现为前期的退化和后期的恢复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3样区森林景观格局演化遵循临级优先原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强异质性,不同时段的主要轨迹和空间分布差异较大;4立地条件是驱动样区森林景观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户行为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政府行为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则是主要驱动因素,两者共同作用下便出现2002年前森林景观被开发为耕地和之后又被恢复为森林.  相似文献   
733.
紫色土团聚体抗蚀特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从水稳性、力稳性和化学稳定性3方面研究了紫色土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特征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3mm,>1mm,>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均表现为荒草地>林地>园地>耕地,结构破坏率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荒草地;力稳性参数"原始稳定性"表现出荒草地>林地>园地>耕地,"崩解速率"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荒草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力稳性表现为荒草地>林地>园地>耕地;蓬莱镇组、遂宁组和沙溪庙组3种母质发育的土壤,遂宁组母质发育土壤抗蚀性最强,不同利用方式抗蚀强弱表现为荒草地>林地>园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显著地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原始稳定性"和"崩解速率",是影响土壤团聚体抗蚀性的主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734.
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 Tum.)和栽培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 L.)是普通小麦的两个二倍体野生种,是进行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为了将其抗白粉病和抗条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用普通小麦分别与两份乌拉尔图小麦材料1010013和1010015及一份栽培一粒小麦材料1010048配制杂交组合。结果表明,乌拉尔图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不能正常结实,必须进行幼胚拯救。成胚率为14.77%;而栽培一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可正常结实,但结实率很低。杂种F1自交不育,与普通小麦回交可正常结实.但BC1自交结实率极低。对普通小麦与乌拉尔图小麦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观察结果表明,平均单价体为17.36个.二价体为5.32个。进一步对杂种后代进行抗病鉴定和遗传分析,乌拉尔图小麦1010013和1010015分别含有一对显性抗白粉病基因。栽培一粒小麦1010048含有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抗条锈病基因,并分别在杂种后代BC2F1和BC1F2中获得了染色体正常(2n=42)、细胞学稳定且抗性与供体亲本一致的抗白粉病和抗备锈病植株。说明来自二倍体乌拉尔图和栽培一粒小麦的抗病基因已通过遗传重组导入到普通小麦中。研究还发现普通小麦莱州953与乌拉尔图小麦和栽培一粒小麦杂交的结实率与中国春的同样高,表明其可能携带有远缘杂交亲和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