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2篇
  10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快速检测百合中氯虫苯甲酰胺残留的方法。样品经0.1%冰乙酸-乙腈(V/V)提取,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净化,U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5~0.5 mg/L浓度范围内,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浓度与色谱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在0.05、0.50、1.00 mg/kg 3个加标水平下,氯虫苯甲酰胺在鲜、干百合的平均回收率为82%~10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87%~7.09%之间,方法定量限(LOQ)为0.05 mg/kg。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等优点,可用于氯虫苯甲酰胺在鲜、干百合中残留检测、定量分析及市场监督抽查等。  相似文献   
122.
针对12株引起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运用多位点测序技术,分析致病菌株的遗传特征。实验选择副溶血弧菌的7个管家基因dnaE、gyrB、recA、dtdS、pntA、pyrC及tnaA,对12株AHPND致病菌扩增测序。将核酸序列上传至PubMLST数据库进行比对后获得每株菌的序列型。收集其他地区AHPND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数据,采用eBURSTV3及MEGA5.0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广东分离的AHPND致病株属于一个新序列型ST1710(42、134、99、79、141、41、51),仅与库中ST415及ST975同源性较高。目前,急性肝胰腺坏死致病株的9种ST型可归为2个克隆组和5个单体。经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可知新序列型ST1710与单体ST975遗传关系相近。本研究首次报道中国AHPND分离株的序列型,丰富了PubMLST数据库,并为其遗传进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3.
为提高农药对辣椒病害的防效并减少农药用量,采用躺滴法研究辣椒常用农药药液和表面活性剂在辣椒叶面的润湿能力。结果表明:添加浓度为1%时,橙皮精油、施普润、云展、倍达通、迈道和高分子助剂G1801等6种农药助剂临界表面张力为20.39~35.82 mN/m;橙皮精油、云展与辣椒叶片的接触角35.56°,其余助剂的接触角55°;常规喷雾下烯酰吗啉、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宁南霉素和芸苔素内酯等药液的表面张力为47.41~58.16mN/m,在辣椒叶面上的接触角为53.68°~72.66°,润湿效果较差;添加云展和橙皮精油后对辣椒炭疽病、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添加云展的防治效果为93.56%,添加橙皮精油的防治效果为95.56%~97.47%,二者间无显著差异。生产上防治辣椒病害可以添加1%的橙皮精油。  相似文献   
124.
为探讨成都平原气候条件下岷江百合人工栽培不同模式下植株生长差异,以岷江百合6年生实生植株为试验材料,观测其在日光温室大棚地面苗床(PD)、日光温室大棚营养钵(PB)、室外田间(LD)、室外营养钵(LB)4种栽培模式条件下物候及11个生长指标的差异,借助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各生长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不同栽培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PD和PB模式果熟期前的物候时间均早于LD和LB模式,果熟期及枯萎期则相反,其中PB模式萌芽、果荚成熟时间最早,PD模式开花时间最早、LD模式植株枯萎时间最早;②不同栽培模式下岷江百合实生植株地径、株高、单株花数量等11个生长指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以单株花数量变幅最大,达427.00%,花径变幅最小,为9.67%;③4种栽培模式11个生长指标互呈正相关性,且多个指标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④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8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为PD>LD>LB>PB,PD模式最利于岷江百合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125.
基于LS-DYNA法建立犁体与土壤的耦合接触有限元模型,讨论不同犁体导曲线、铧刃角、安装角、端点角、耕作速度对耕作过程翻垡效果和犁体应力影响,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椭圆曲面比抛物线曲面耕作时阻力更小、土壤翻垡效果更好,阻力降低5.6%,翻垡距离提升14.8%;对犁体前进速度、铧刃角、安装角、端点角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翻垡距离随着速度增加而增加,而随着铧刃角、安装角、端点角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通过选取合适的速度与结构参数可以提升铧式犁的翻垡性能,减低犁体阻力。  相似文献   
126.
应用酸性电解水联合超声波杀灭副溶血性弧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酸性电解水与超声波技术相结合,探究其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杀灭情况,并与其他杀菌措施进行对比。采用平板计数法进行菌落计数,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变化,蛋白质泄漏揭示细胞膜通透性差异,并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生物学特征的改变,分别比较了酸性电解水、超声波以及联合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杀菌效果。结果显示:酸性电解水联合超声波处理可使副溶血性弧菌的数量减少2.09 log CFU/mL,亚致死菌数量为1.80 log CFU/mL,而仅用超声波处理,细菌只减少了0.63 log CFU/mL,亚致死菌数量为0.05 log CFU/mL(P0.05)。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电解水联合超声波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细胞结构有明显的破坏作用,结合二喹啉甲酸法(BCA)显示其细胞内蛋白质泄漏226.596μg/mL(P0.05)。进一步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经联合处理后细菌细胞明显缩小,颗粒度变化增大。综上所述,相较于酸性电解水或超声波单一处理,通过菌落计数,细菌的形态变化,蛋白质泄漏与细胞生物学特征的改变可知,酸性电解水联合超声波的处理方式具有更强的杀菌效果,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应用于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杀灭。  相似文献   
127.
128.
中国大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丽梅  孙寰 《大豆科学》1998,17(3):191-196
本研究利用不同地理来源的大豆411份与已知的具正常染色体的栽培大豆杂交,通过对F1育性观察,间接判断大豆染色体结构变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野生大豆(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染色全易位频率为73.3%,染色体倒位为7.4%,染色体正常的野生大豆占19.3%。栽培大豆染色体易位频率为4.7%,倒位频率为1.7%,染色估正常的频率为93.6%。说明不同进化程度的大豆染色体结构变异频率有所不同。随着进化  相似文献   
129.
电流变减振器可控阻尼非线性响应及能量耗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电流变减振器模型在正弦位移信号作用下的阻尼力响应及阻尼耗散能量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电流变流体在电场作用下其阻尼是可控的,当无电场作用时,电流变流体的阻尼是线性粘性阻尼,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其阻尼由线性向非线性转变,属于滞后型阻尼,同时,阻尼耗散能量随之增加。通过对响应的频谱分析发现,其响应的高次谐波的频率均为基频的奇数倍。  相似文献   
130.
为了研究盘形滚刀破岩过程中刀圈接触应力分布规律,利用数值模拟对滚刀破岩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滚刀破岩过程中,滚刀与岩石接触应力分布是不均匀的,并且在滚刀破岩过程中不断波动变化;在实际刀岩接触区刀圈接触应力具有中间达到最大值,两边减小的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