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3篇
  21篇
综合类   45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1 毫秒
81.
植物叶片13C碳同位素指示了其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通过叶片13C碳同位素了解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对研究沙地植物生态适应性及生态修复中的物种选择有参考价值,本文取样测定了宁夏主要沙地植物的叶片δ13C,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及立地条件对叶片δ13C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沙地C3植物叶片δ13C变化范围为-29.31‰~-24.37‰,与北方其他区域的同类植物相近,C4植物梭梭的叶片δ13C为-12.04‰±0.76‰,显著高于C3植物;相同立地条件下C3植物物种间叶片δ13C差异显著,叶片δ13C可能更多地受遗传及生理特征的影响,植物生活型对叶片δ13C影响不大;不同立地条件柠条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差异,生长于风沙土、灰钙土等干旱区域的柠条水分利用效率比生长于黄土和苗圃地的更高,表明柠条通过提升水分利用效率适应干旱严苛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2.
许浩 《河南农业》2022,(26):16-18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名茶的代表品类,是我国乌龙茶的一种,尤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武夷岩茶主要指生长在位于东经117~180°、北纬27~28°的武夷山地区的品类,武夷山茶区由于独特的地貌特征、温和湿润的气候特性、疏松透水的土壤及微酸性的土地使得在这个区域种植的茶类具有得天独厚的生长优势。而在众多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茶叶本身的生长状况。如果过于追求产量往往会导致茶叶生长周期短,茶体内积累的生物碱、氨基酸、茶多酚等物质过少,使得茶叶风味欠佳;如果过于追求品质,又会影响茶叶的收获量。因此,武夷岩茶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种植技术的学习与研究,寻找产量与质量的平衡点,以达到效益最大化。本文将针对武夷岩茶的种植技术和未来发展前景,结合茶叶本身的商业及文化价值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83.
二尖瓣退行性变是小型犬的常见心脏病,本文描述了对一只运动不耐受、夜间咳嗽的患病贵宾犬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的过程。通过治疗改善了患犬的身体状况,延长了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4.
林木耗水量和环境供水量相平衡是干旱区造林的基本依据,林木耗水研究对了解其生理特性和造林规划有重要意义。在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采用热脉冲植物茎流计和快速称质量法测定了主要造林树种山桃、山杏、柠条和沙棘的耗水量。结果表明:山桃、山杏、沙棘、柠条年耗水量分别为594.19、271.13、24.88和20.82 kg,日耗水量分别为3.30、1.51、0.14和0.12 kg;不同树种蒸腾耗水过程具有相似的变化过程,即正午是日蒸腾最强的时间,7、8月是耗水量最大的月份。  相似文献   
85.
通过分析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原因,认为:持续干旱、植被退化、暴雨集中、土质疏松为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滥垦、滥牧、乱砍、林草资源过度利用,以及人工植被建设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协调是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人为因素。结合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任务繁重、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资金投入不足的现实,以植被快速恢复为突破口,根据立地类型特点,总结出了退化荒山生态系统恢复模式、退化农田林草建设模式和侵蚀沟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6.
以交互性教学模式对森林工程研究生"林业智能机械"课程进行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期末学习成绩方式对交互性教学效果进行考查,运用结构方程软件AMOS对考查结果进行分析。潜在变量交互性教学成果分析表明,在交互性教学模式下,对森林工程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对森林工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符合研究生教育对创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7.
生物土壤结皮是干旱地区地表景观的基本组成部分,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化学计量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特别是降雨如何影响荒漠草原生物土壤结皮化学计量仍然不确定。该研究以自然降雨为对照,通过使用遮雨棚和喷灌系统控制降水输入,开展增水和减水处理野外控制性试验,研究降雨量对荒漠草原生物土壤结皮化学计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减水处理增加了结皮层C∶N、C∶P和N∶P的比率,增水处理增加了结皮层下垫面C∶N、C∶P和N∶P比率;2)减水处理增大了结皮层与下垫面之间C含量的差异,同时减小了N和P含量的差异,增水处理增大了结皮层与下垫面之间N和P含量的差异,减水处理有利于结皮层C的积累,而增水后结皮层中磷的有效性降低;3)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促进了结皮层及下垫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的积累,而过高的降雨量导致土壤养分损失,不利于SMBC和SMBN的积累。相对干旱的土壤环境有利于结皮层土壤C、N的富集,为土壤微生物呼吸提供较多的营养物质,有利于SMBC和SMBN的积累。总之,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和下垫面的C∶N∶P化学计量对降雨量有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88.
89.
多枝柽柳幼苗根系分布对灌溉量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分层分段挖掘法,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不同灌溉量条件下(35 ,24.5,14 kg/株·次)多枝柽柳 (Tamarix ramosissima)幼苗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各灌溉量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但随着灌溉量的减少,其深层次根系生物量有增加的趋势.各灌溉量地下生物量的分布与深度呈显著的负对数关系.采用数值拟合方法,对不同灌溉量条件下多枝柽柳根系消弱系数(root extinction coefficient)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随灌溉量的减少,滴灌条件下多枝柽柳根系消弱系数有增加的趋势.根长和根表面积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趋势,随灌溉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灌溉量为35,24.5 kg/株·次的2个处理,根长和根表面积随深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减;而灌溉量为14 kg/株·次的处理,根长与根表面积为"单峰型"曲线.  相似文献   
90.
本文阐述了一例患有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心脏病患犬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