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林业   28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林木新害虫沙棘木蠹蛾的控制策略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该文对我国沙棘木蠹蛾的发生现状和主要成灾原因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沙棘木蠹蛾已成为制约沙棘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立地条件差、树种或品种单一、对该害虫生物生态学特性了解很少以及监测技术缺乏是沙棘木蠹蛾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控制策略是在系统进行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性引诱剂和环境协调性药剂应用技术,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开展沙棘抗旱抗虫品系选育,转变营林模式,最终建立起有效控制沙棘木蠹蛾灾害的综合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2.
沙棘木蠹蛾危害特性与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作者于2003年5月至11月对沙棘木蠹蛾卵和幼虫的危害特性和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主要产卵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卵孵化后,初孵幼虫首先取食树干的韧皮部,然后逐渐向下转移危害根部.根部幼虫主要取食木质部,形成多条纵向的蛀道,通过蛀道在主根与侧根、侧根与侧根间进行转移危害.树干上的卵和初孵幼虫多集中在2 m以下,而根部的幼虫主要聚集在距离地面20 cm以内的主根上.从5月至11月,非当年生幼虫基本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6月和10月减少的幅度较大.当年生幼虫则从7月逐渐增加至9月达到最大,而后又急剧减少.从8月到11月,幼虫的聚集位置和种群数量都呈现向树下部转移的趋势,10月初转移至根部的幼虫达70.5%,树干上分布的仅有29.5%,且大部分都集中在树干1.2 m以下的位置.11月初,幼虫已基本转移至地下根部,此时树干上幼虫分布很少.   相似文献   
33.
白僵菌对沙棘木蠹蛾幼虫的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试了不同温、湿度和剂量下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幼虫的致病力。实验设置了10℃、15℃、20℃、25℃、30℃5个温度水平,用高浓度(1×108个/ml)、中浓度(1×107个/ml)、低浓度(1×106个/ml)的白僵菌孢子液分别感染低、中、高龄的沙棘木蠹蛾幼虫。结果表明:在25℃,90%RH,1×108个/ml的浓度下,白僵菌对沙棘木蠹蛾低龄幼虫的致死效果最高,达到89%。高于或低于25℃时,白僵菌对沙棘木蠹蛾幼虫的侵染效果降低。相对湿度发生变化时,沙棘木蠹蛾幼虫死亡速度和死亡率明显不同。相对湿度为90%左右时,沙棘木蠹蛾幼虫死亡速度最快,死亡率最高;相对湿度低于70%时,沙棘木蠹蛾幼虫死亡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4.
不同波长杀虫灯对鳞翅目害虫的诱杀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几种不同波长的杀虫灯对鳞翅目害虫进行诱杀,其中,1~6号灯中心波长在紫外光区,7~9号灯中心波长在可见光区。结果表明,紫外光区杀虫灯对夜蛾、毒蛾和灯蛾的诱集效果明显高于可见光区杀虫灯。一盏紫外光区杀虫灯诱集夜蛾、毒蛾和灯蛾虫数分别达可见光区杀虫灯的4.1,8.0,5.6倍。对于枯叶蛾和天蛾,不同波长杀虫灯诱集的虫数差异不明显。气象因素会影响日诱虫量,日诱虫量与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云量和月光相关,温度和相对湿度与日诱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37和0.22。  相似文献   
35.
光肩星天牛危害导致箭杆杨枯梢的数量指标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6 年8 月底在宁夏对光肩星天牛危害导致枯梢的箭杆杨的解剖结果表明,解剖前调查的各种以危害状反映的天牛表征数量与解剖后的天牛实际数量并不一致.因有空刻槽,解剖前当年新刻槽数大于解剖后卵及初孵幼虫的数量,空槽率为42-7 % ;解剖前当年新排粪孔数因有的天牛幼虫向树体外排粪的表征不甚明显而偏少;当年新羽化孔数解剖前后差别不大.导致箭杆杨枯梢的主要原因是树干上天牛坑道过多且集中,其坑道截面积占树干截面积的10 % 左右,影响了树体向上的水分传导.在水肥条件良好且无其它病虫害的情况下,天牛传入后3 a 即可使箭杆杨枯梢.导致8 年生箭杆杨枯梢时的光肩星天牛危害的主要数量指标为:株平均当年新羽化孔数10 个.  相似文献   
36.
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光肩星天牛灾害控灾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天牛灾害措施的可行性,首次提出了控灾阈值的概念.在宁夏引黄灌区选择对不同诱饵树配置、不同树龄的样地35块进行调查,并对15株平均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建立虫口模型及其材积损失模型,结合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并根据目前市场木材收购标准,确定了光肩星天牛控灾阈值模型.结果表明:诱饵树比例应控制在[7,093%,25%]的区间内,同时可以根据对不同树种的不同要求计算出适宜的控灾阈值,体现了控灾阈值的动态性、灵活性.   相似文献   
37.
在明确“三北“地区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的主要成因(林分树种组成过于单一,且多为易感天牛树种,抗御天牛灾害功能低下)的基础上,从控制天牛灾害的角度,根据其树种配置结构,将各地的防护林网划分为3类,即一代林网、二代林网和加强型二代林网.指出构建加强型二代林网这种生态调控技术,是持续控制杨树天牛灾害的根本措施.在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杨树天牛灾害理论(以生态系统稳定性、风险分散理论和抗性相对论为基础)指导下,提出加强型二代林网配置中的树种类群应包括非寄主树种、抗性树种和诱饵树3类,界定了3类树种相应的特点和功能,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多树种配置原则和技术,以及简便有效的诱饵树管理技术.最后,以防护林(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的经营管理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为前提,探讨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中自控杨树天牛灾害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8.
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沙棘木囊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该虫为4年1代,老熟幼虫5月上旬入土化蛹,成虫始见于5月末,终见于9月初,期间经历两次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卵集中产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孵化率达90%以上,卵期16 d.幼虫常常十几头至上百头聚集在一起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老熟幼虫在树基部周围的土壤中化蛹,化蛹深度在地下10 cm左右,蛹期31 d.成虫羽化集中在16:00-19:00,交配高峰在21:30左右;雌雄性比在内蒙古和辽宁分别为1:0.85和0.912:1.雌虫产卵集中在交配后的第2天20:30-22:00之间;雄虫寿命2~8 d,雌虫寿命3~8 d.以幼虫在树干部和根部越冬,坡向不同、危害程度不同的沙棘林地并不影响其越冬虫态和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39.
沙棘主要蛀干害虫危害特性及种群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棘木蠹蛾主要危害沙棘栽植树的根部和干部,红缘天牛同时危害沙棘栽植树和根蘖苗的干部,已成为宁夏沙棘林中两大主要蛀干害虫。通过对沙棘树不同高度范围内沙棘木蠹蛾幼虫和红缘天牛幼虫的调查发现,沙棘木蠹蛾幼虫主要分布在地下根部和干部40~120cm的范围内,而红缘天牛主要分布在树干40~120cm的高度内。红缘天牛幼虫数量随时间变化大致呈现向树干上部增加的变化趋势。沙棘木蠹蛾幼虫数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明显的向根部转移的趋势,7月末,有近98%的幼虫在根部危害。之后,由于初孵幼虫的大量出现,使干部幼虫数量急剧增加,越冬前,虽然有部分转移至根部危害,但到9月末仍有近43%的幼虫停留在树干40~120cm处越冬,直到次年越冬结束。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在沙棘树干部40cm以上危害位置的较大重叠,必然造成它们在时间、空间和营养上的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40.
该文介绍了鉴别光肩星天牛雌雄的传统方法及其不足,提出根据天牛触角阴阳面的颜色分布状况鉴别雌雄的新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迅速、准确率高,适用范围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